袁莎汉宫秋月古筝曲谱:沈培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04:31:08

沈培艺主页  沈培艺 女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 1966年出生于广州,1978年考入北京舞蹈学院中专部,六年后转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系表演专业。1986年,沈培艺夺得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同年毕业。1988年,沈培艺以其突出的艺术成就被评为当时中国舞蹈界最年轻的国家一级演员,现在她是总政歌舞团舞蹈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成员和中国东方乐舞协会理事 。


沈培艺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在高等学府深造八年,具有全面的舞蹈艺术专业理论知识和出色的表演技艺,对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间舞的语汇十分精通,运用自如,并善于吸收中外舞蹈艺术之精华丰富自己的表演,因而能够准确塑造人物的鲜明形象,赋予人物以深刻 的内涵。被誉为“中国舞蹈学院派代表”。 她曾内先后出演过双人舞《新婚别》、《蛇舞》、双人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东北民间舞蹈剧《好大的风》、舞剧《鸣凤之死》、《密林中的故事》、《太阳雨》、《梅娘》、朝鲜民俗女子独舞及领舞,而因此获奖。曾在《军魂》、《国魂》、《光明赞》等大型电视晚会中担任主要演员。还自编演过不少舞蹈作品,其中独舞《俪人行》、独舞与群舞《波动》,获各界专家学者与同行的赞赏。 


沈培艺曾在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获表演一等奖; 第六届全军文艺汇演中获表演一等奖; 第二届全国艺术院校“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获“园丁奖”; 一九九六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文化部第六届“文华奖”。 一九九三年五月,由中国舞蹈家协会、总政歌舞团、北京舞蹈学院等联合为她在北京中国剧院隆重举行名为“舞蹈·沈培艺舞蹈专场晚会”。这是总政歌舞团首次为一位女舞蹈家举办个人专场晚会。 


沈培艺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表演为同行所瞩目,其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当今的发展水平。 一九九八八年,沈培艺21岁时以其突出的艺术成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文化部评聘为当时中国艺术界最年轻的国家一级演员; 一九九三年,沈培艺被编入《中华女英才》; 一九九四年编入《中国舞蹈词典》、《中国文艺家专集》; 一九九六年编入《精神的田园- -“东方之子”学人访谈录》; 一九九七在由全国妇联主的、旨在集中展示海内外杰出女华人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的“97世界女华人艺术作品展”中,被邀请作为荣誉嘉宾,携作品参加了此次展览活动; 一九九七年编入《世界名人录》。国际舞蹈同行称她为世界一流舞蹈家。 一九九九年四月,创办“培艺舞蹈培训中心”。 



艺术家排名:第 59 名   支持票数:11231票   【投票支持】 【查看排行榜】

★★★欢迎免费加入国际艺术界大型艺术家排行榜!排行榜分日、周、月、年度总排行,支持多者在前。免费注册艺术家库后,可将自己排行的链接地址加到自己或朋友的QQ、空间、博客上,也可以通过发软文在论坛、贴吧、留言、邮件等地方加入自己的推广链接地址,可获得更多支持。客服QQ:306646416 我们共同把您的内容和排名做得更好★★★ 直接点击此分享到按钮,将此页分享到其它网站......国际艺术界网主张:相互交流,分享精彩,弘扬艺术......


    作品展售 注释:舞蹈《新婚别》注释:舞蹈《新婚别》注释:《俪人行》注释:《仨儿朴里》注释:《俪人行》注释:《女儿剑》注释:《波动》  商务信息:                   Battement Tendu
                       ------舞者的天梯
                                       (文)沈培艺
名词解释
Battement Tendu:汉译音巴特芒·汤鸠,法语,原意是拍打。舞蹈中一般表示脚或腿的动作。腿伸出和绷紧,动作腿从一位或五位擦向二位或四位,脚尖不能离开地面,双膝必须保持笔直。 Battement Tendu是舞者舞蹈形体课把上训练的第一个动作。
把上:舞者手扶把杆上的训练。
Plie:汉译音普利耶,意思是蹲。全蹲:屈膝直至脚后跟离地;半蹲:屈膝,脚后跟不得离地。 

Battement Tendu是舞者的天梯。不知何时,我在梦里曾见过它。天梯很高,一眼望不到顶,我按捺不住攀援的欲望,插上了名叫“渴慕”的翅膀,起飞┄┄于是我这才看清:天梯共分十二层台阶,每层台阶厚度约有一人多高,并用各样的宝石铺就修饰。第一层是碧玉;第二层是蓝宝石;第三层是绿玛瑙;第四层是绿宝石;第五层是红玛瑙;第六层是红宝石;第七层是黄碧玺;第八层是水苍玉;第九层是红碧玺;第十层是翡翠;第十一层是紫玛瑙;第十二层是紫晶。如此,天梯通体光亮无比。谁曾想到,一个最不起眼的 Battement Tendu,竟是个硕大的梯子,并有无数的宝贝附着其上?更令我惊喜的是,每上一层台阶,那层的宝石便化做了金缕衣穿在我的身上。台阶上了一层又踏上一层,金缕衣穿了一件又添上一件┄┄好美呀!
──醒来,嘴角还挂着傻笑。 
                      一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Battement Tendu难在哪儿,年少的我还无从知晓。

在上北京舞蹈学院之前,我已经学习过Battement Tendu。那还是在武汉市江岸区红小兵宣传队的时候,由我们舞蹈班的老师手把手教的。可惜我少不更事,记不清老师是否告诉过此动作的要领,只记得我最讨厌做它。不上课时我盼着上舞蹈课,真要上了,第一个竟是这么无聊的动作,无聊得常令我感到困倦。这使我对舞蹈的热爱大打折扣。于是,那时的Battement Tendu对我来说,只起到了催眠和冷水扑火的作用。

后来,进了舞蹈学院,感受截然不同。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沈元敏老师在教Battement Tendu时对我们说:“擦出去的脚要一节儿一节儿的离开地面,最先离开的是脚后跟,然后随着脚擦出的距离,脚掌离开了地面,然后是脚趾,最后脚尖点地;擦回来的时候,是相反的,先压脚趾,再压脚掌,随着动力脚离主力脚的距离越来越近,脚后跟逐渐着地,回到一位。脚擦出时,脚尖要伸到最长,并感觉脚尖斜插入地里;脚面要放松,不必使僵劲。”

聆听教导,是一种享受。但不是任何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会聆听,也不是任何老师在任何时候都能教导有方。有时,我的耳朵就像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老师说的话从这边耳朵钻进去,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就像穿上了溜冰鞋,一出溜就滑出了那边的耳朵。如逢上帝一伤心,天空布满了愁云,阴雨绵绵,气压又低,我的耳朵多半像罩了一层薄膜,多动听的话语听起来都是一片“嗡嗡”声。那阴沉沉的天空,就像老师的脸,想必老师的心也是阴沉沉的,沉沉地还乱了秩序,颠三倒四。可那天,沈老师说话的声音很柔和,很好听,有点像妈妈的声音,她所讲述的要领,更是令我感到新鲜。那些话我不仅当时听进去了,而且,岁岁年年至今,在我记忆深处愈发鲜活,愈发分明。可当年气盛的我好景不长,还没过半年,就心生厌烦了,觉得Battement Tendu实在是太容易,太简单,心里总嘀咕着:等我要是也熬到当上教员的那天,一定要大刀阔斧干脆利落地把如此乏味的动作剔除掉! 

日子过得很快,一晃一年过去。我们一年级学的不多,可禁不住我看的多,没来舞蹈学院以前,我就时常够着武汉歌舞剧院练功房的窗子看舞蹈家们练功。如今上学了,得闲时,我还是喜欢趴在练功房的窗口看高年级的同学上课。有时,我还会偷偷看老师们自己上课。我惊讶地发现,无论是年长的教员,还是年幼的学生,无论是舞蹈教授、舞蹈家,还是普通舞蹈演员,他们在练功时,都是从Battement Tendu开始做起。原来Battement Tendu不分高低尊卑,不分各色舞种。Battement Tendu的世界是平等的世界。这个发现,不禁在我胸中泛起一阵莫明的狂喜,尤其在看见那几个平日里最嚣张的学生和最刁蛮最极尽挖苦人之能事的老师,都在Battement Tendu面前乖乖得像一只驯服而温良的羊羔,不由得我沾沾窃喜:“哈哈!你们也有今天!”如此这般,于是当我完成Battement Tendu时,颇为心高气傲,目空一切。还好,毕竟是站在第一层台阶上,那玉阶与舞者的如花芳龄倒是极为相称,所以当然不解“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的艰辛和境界。“万事开头难。”原想,能难到哪里?岂不知Battement Tendu开头简单,做好可难了。
李白曾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年少的我,穷极心思,也未曾料到这Battement Tendu竟成了我的“蜀道”。当我踏上 “蜀道”已登临于天梯之上┄┄。
——然而,碧玉小小,不解艰难。 
                      二   
  
一棵好苗子,一块好土地,一位好园丁,好果实就这样长成了。或许,这是成材的最佳方程式。

对于一棵心存期待的幼苗,赞美是阳光,肯定是雨露;但阳光过热,也会将它灼伤,寒露飞霜也会殃及生命。除非在天上的伊甸园,那里的阳光雨露一定最适宜,这是好果实所需要的最适度的养分。

北京舞蹈学院就是我的人间伊甸园。在那里,阳光和雨露就像两个顽皮的孩童,没有定数;也像失去记忆的细胞,常常乱了阵脚。学生琢磨不透老师,老师像藏在云后面的月儿;老师也抓不住学生心,学生像躲猫的害鼠。整天,不是这个学生犯在那个老师手里,就是那个学生气晕了这个老师。师生之间你逃我追,我躲你抓的,好不热闹。我就是那个屡被抓获的 “害鼠”,经过一番“政治思想教育”,尚孺子可教。可频繁被猫抓去审问,总得给个说法!结论如下:此鼠乃裸鼠,无害矣。于是,侥幸生存。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随时警惕得像个黑猫警长,也不可能像参谋长似的深谋远虑。况且,我在学院上学的角色,瞬息万变的。在教务处,我是一个害鼠,回到教室,我又是值得期待的根正苗红的好苗子。

能够遇上好园丁,是我命好,而遇上六七位好园丁,那实在是上帝对我格外地顾念。莫非是上帝差派天使,让他们像云彩一样环绕着我?我真的愿意相信,北京舞蹈学院芭科的许定中老师,就是上帝为我差派的天使之一。如若没有许老师的帮助,我真不知何时能在Battement Tendu这座天梯上踏上一层又上一层。

那年,我们表演系毕业的留校生,有一段时间的基训课是许老师亲自授课指导。而我,长期以来学芭蕾的夙愿未了,同时芭科老师数年不间断地给予我特殊关爱,因此,那段时间的训练,使我对芭蕾的热爱旧情复燃。

基于学生不好打听老师的姓名的原因,那位曾经无数次私下里腾出自己的宝贵时间,教我肌体训练方法的老师,至今我都叫不出她的姓名。只记得当时的她已经是快要退休的人了。然而,那单薄而瘦小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我上课的窗外。可下课后,她却总是不知去向。幸好,她通常都能寻找到最自然而恰当的方式,在我上楼或是下楼的时候,制造着与我的不期而遇的偶然,就算是偶有旁的老师或是同学撞见,也不会生疑。然后,她依着楼梯扶把,以芭科老师共有的谦和性情和斯文的语调娓娓讲授。

这一次,难得许老师亲炙,我更是名正言顺地上了芭蕾课,再也不用像往日那般偷师学艺。因此心底里的饥渴获得了无限的满足,如同天降甘霖,使我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还记得当年许老师在指导我们上课的第一天,就给我们这些自视甚高的年轻人来了个下马威。就一个Battement Tendu,让我们不停地反反复复正面反面各做了不下八遍(一遍是一个八拍,一拍一个Battement Tendu)。还好,许老师在这枯燥的八遍过程中体谅地赐给我们两次plie(蹲)。不然,等那堂芭蕾课下来,我们的两条腿都会变成木头桩子了。

2003年2月情人节的前夜,我为此事曾在电话里询问过许老师,希望他能够回想起来当初为什么叫我们做了那么多遍Battement Tendu。可惜时隔多年,许老师早已忘记了,不过他这样告诉我:“上课,出现这种情况,通常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这堂课开始的时候,学生们的脑子不够集中,课堂比较闹,学生没有入境,而若是无视学生还未入境继续做下去,不会有很好的训练效果的。我通过Battement Tendu不断的重复,使得学生安静下来。二是,看见学生离开芭蕾的规格距离比较远。芭蕾非常要求开、绷、直,而这个班的开、绷、直不如意,达不到芭蕾所需要的绷到头、开到头、直到头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强调多做Battement Tendu。因为Battement Tendu是最基础的的训练,就是训练脚和腿怎么伸直,脚如何发力,怎么擦出去,怎么收回来,脚和地板的关系,这些都是Battement Tendu的任务。所以说,先要把Battement Tendu做好,才可能做下面的动作。Battement Tendu是基础。没有它,什么都谈不上。”

许老师的一番话,传达出一个启示:Battement Tendu是舞者的呼吸。

若是舞者有了健康的、自如的、通畅的呼吸,舞者就有了最基础的生命体征,舞者就活着。
——我活着,我Battement Tendu;我Battement Tendu,所以我活着。

某年,我因为崴了脚不得不休息。大约将近一个月时间,我没摸过把杆,基本功退得很厉害,又面临期末考试,心里十分焦急。还是那位不知名的芭科老师,还是与我不期而遇,还是依着教学楼的扶手,还是以她特有的柔和语调:“孩子,来,让我告诉你该怎么做Battement Tendu。”如此,一天,两天,三天,我的肌肉恢复之迅速,其速度超出了我的想象。
为这,我也将我的体会向许老师表达,许老师说:“经常有这样的时候,有的孩子在训练的过程中都已经跳到最后,他已经很累了,腿也软了,脚也跳松了,这时,我会让他停下来,让他双手扶把,面对把杆,再做Battement Tendu。因为Battement Tendu可以在肌肉无力的情况下重新恢复力量。”

太妙了!这就是Battement   个人动态:动作语言倾诉心灵
──记著名青年舞蹈家沈培艺

文.曾有情

 沈培艺作为中国当今舞坛寥寥无几的耀眼人物,可谓饱领风光。有许多公众的评价可以为她定位:《人民日报》称她有「一流的表演才华」;《光明日报》评她有「卓然不凡的艺术功力」;香港《文汇报》辟专版赞她是「中国古典舞蹈的杰出代表」;香港著名妇女刊物《清秀》杂志、新加坡《新明日报》、《联合晚报》誉她是「中国学院派舞蹈权威代表」、「体现了中国舞蹈家的最高水平和中国当今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水平」;许多外国舞蹈同行称她是「用心灵塑造人物的世界第一流的舞蹈家」……

  这位丽人用她优美的舞姿在舞台上划下了一条闪光的艺术轨迹。

  迟到的军人梦         

  沈培艺出生于广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童年不幸多于幸运。她家住在被市民称为「贵族区」的广州市西关,有两栋私有宅楼,令人□慕的「西关小姐」也品尝过短暂的幸福,但好日子如同美梦的凋谢。在她3岁的那年,「文革」巨浪猛地拍打她的家门,灾难突然降临,她的家被抄,被封,被红卫兵强行霸占。母亲抱着瑟瑟发抖的小培艺,在自家楼前的屋檐下站了3天3夜,任梅雨季节的阴冷撩拨母女的发丝和心境,泪水伴着雨水长流。一张封条剥夺了母女回家的权利。

  沈培艺不足4岁,母亲被下放农村,她只好寄养外婆家。外婆住在武汉歌舞剧院,这个环境造化了沈培艺艺术家的雏形。她的表演天才已开始尽情流露,演员们练功和排练,她趴在窗户上悄悄地看细细地学。剧院上演过数百场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她场场必看,已「偷」来了几般舞艺,剧院上演的剧目,她都能把每个角色从头跳到尾,外婆用罐头盒给她做了一个红灯,小「铁梅」便维妙维肖,出神入化起来。后来,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到武汉招演员,培艺应试;3000多名考生层层过滤后,只剩下10多名,培艺却位居众首,团里的领导说录取不会有大问题,她便在兴奋与焦急中一天天等待。她终于盼来了通知,但不是录取。通知说她功底好,本已录取,只因家庭原因,政审未通过,不甚惋惜云云。这是培艺艺术生涯中的第一次沉重打击。1978年,在一种和煦的政治氛围里,培艺迎来了自己艺术启蒙期的大转折,北京舞蹈学院招生,她以优异成绩终于榜上有名。

     在沈培艺的经历中,充满了阴差阳错和戏剧色彩。17年前,现任总政歌舞团团长的孙加保去武汉出差,得知武汉歌舞剧院大院里有一个小女孩,柳琴弹得好,舞跳得更绝,人称「小柳琴」。孙先生准备带她回团当舞蹈演员,就因晚了半拍,她已上了舞蹈学院。沈培艺又失去了一次穿军装的机会。孙先生也感叹与她失之交臂,后来就渐渐地把她忘了。直到她崭露头角后,细一了解,才知她就是当年的「小柳琴」。1989年已功成名就的沈培艺调入总政歌舞团,成了孙加保麾下的一名「年轻有为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孙加保语),既遂了孙加保多年前的心愿,又圆了沈培艺的军人梦。这个梦的实现她已追寻了整整12个年头。

  不大听话的好学生

  至今,舞蹈学院的老师提起学生时代的沈培艺,还亲切地说她是「讨人喜欢的不大听话的好学生」。她天资聪慧,悟性极高,勤奋好学,不仅专业课在同学中名列前茅,文化课也遥遥领先,次次考试,从容上阵,总是高分。老师教她什么她懂什么,但在管理上老师说什么,她却不一定听什么。她有她的理由,有些课她已心领神会,没有必要再去熬时间,而有些音乐会、话剧、歌舞剧、画展、书籍等等对她又太有吸引力。当这些与学院的管理发生冲突时,她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后者。

  沈培艺有她自己的学习窍门。老师教动作时,第一遍她绝不去「做」,而是在一旁仔细地观察,第二遍她是用「心」去揣摩,第三遍才跟着比划。最后恰恰是她做得最准确,更有韵味。后来,她功成名就之后,对此总结为「最大限度地发掘舞蹈的内涵,寻觅作品的精微」。

  因早先家庭命运的打击,以及对爱意的渴望,对信任的寻求,对前途的忧虑,使沈培艺从小就变得苦闷和自卑。好多女孩子的情调和爱好在她身上「先天不足」。她不爱花不爱吃零食,她害怕人群,害怕热闹,不爱哭,不爱笑不爱说话不爱合群,喜欢低头行步,埋头读书。她读了许多的名著,扎实地丰富了她对艺术的理解和创意。如今,她浓浓的书卷气颇受人称道,写过诗歌、小说、散文和论文,行文如流水,思想敏锐而深刻。少时因自卑而致学,也为她铸成大器奠定了基础。

  沈培艺身段修长,苗条似柳,但从不节食,而且除了舞蹈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吃,蛋糕、涮羊肉、烧烤等等兴趣盎然。这对于别的舞蹈演员是有食心没食胆的。她的窍门是把吃进去的致胖物质用独特的练功方式消化掉,既过了馋瘾,又身材窈窕如初。她摸索出了一套别人无法解「密」的「沈氏意识练功法」。

  从《新婚别》走向辉煌

  沈培艺从北京舞蹈学院中专部民族舞专业毕业再转入该院大专部中国舞表演专业继续深造,毕业后,留任该院青年舞蹈团舞蹈演员。经过8年的精心打磨。她已具备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出色的表演技艺,对中国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十分精通,对准确地塑造人物的鲜明形象,赋予角色的深刻内涵已颇有研究。1985年,全国第二届艺术院校「桃李杯」舞蹈大赛拉开序幕,沈培艺以古典双人舞《新婚别》参赛。这个作品取材于杜甫同名诗作,表现一对新婚夫妇「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和「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复杂情思。新娘子在洞房之夜的妖媚娇羞之态,惊见挂剑预感丈夫要「戎行」之念,听到鸡鸣对别离之恐……沈培艺通过一层层细腻的心理解剖,一层层的情绪推进,使观众为新娘依依难舍的悲憾、无奈,无不寄以深切的同情以至神伤、落泪。沈培艺对这个作品的成功有一段至深感受,她说:「单靠熟练的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新娘复杂的内心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这个作品刚开始公演时,我自己觉得感动得不行,但是台下却毫无反映无法在观众心中产生共鸣。下来后,我反覆琢磨,必须在情字上下功夫,与新郎没有情感的交流,又怎么能打动观众?经过多次的体会改进,我加强了形体的流动,以体现人物感情的变化,同时更注意在动作上对新郎的深信寄意。」果然,《新婚别》在「桃李杯」大赛上博得喝采,有两场表演,评委们还亮出了10分的最高分。最后一轮的决赛,她发挥极好,从艺术上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然而出入意料的是只获了个第三名。事后,有人向她解释由于她是选手中年龄最小的,以后再展辉煌的机会很多,所以没有给她最高奖次。

  沈培艺对自己的情绪善于内消化,她说:「没有了这些名与利,舞蹈仍和我息息相关,我的甘苦、荣辱、追求和希望。几乎都和它有联系,甚至我做人的品质,为人的性格都与它有关。」她变得更加苛刻自己,用一年的主要精力把自己摆在镜子前练习,她发现《新婚别》还有不少毛病,一遍遍地自我诊断,自我医治,将心灵的感应融入一招一式,把天姿风骨体现到极致状态,直到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缺,才满意而自信地说:「我不相信《新婚别》拿不到第一」时隔一年,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她力挫群雄,《新婚别》果真摘走头冠。有人评论」沈培艺的《新婚别》在拿到全国第一时已成了『旧婚别』,这个迟到的荣誉,是在为她的上次比赛『平反』。」此外,她还获过文化部「新人新作表演」特别奖、全军第六届文艺汇演一等奖和文化部颁发的最高政府奖:第六届「文华奖」等等。

  《新婚别》至今已演过数百场,但沈培艺每一场表演都有新的投入。她把每次演出都视为一个全新的灵性创作过程,把舞蹈诉求的主题更高更准更深地表现出来。她的《蛇舞》、《梁祝》、《波动》、《好大的风》、《仨儿朴里》、《榻棺》等大量作品已成为中国舞蹈作品的经典,倍受专家推崇。1988年,年仅21岁的沈培艺以卓越的艺术成就,被评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国家一级演员。

  1993年5月,中国舞蹈家协会、总政歌舞团、北京舞蹈学院联合为她举办了个人舞蹈晚会。晚会规模之宏伟,盛况之空前,气氛之热烈堪称中国个人舞蹈晚会之最,数十家国内外报刊、电台、电视台对她的晚会作了广泛的报道和高度的评价。

  沈培艺的新作《女》充分展示了她对传统文化对自身的超越,代表了她的新突破新追求。作品里,她唯一而重要的道具是一把剑。她不停地变换着从剑把、剑身到剑尖的反常规的握剑法。剑在她手中赋予了生命、灵性和新意,已成为一种生命符号,成为体验男人力量、男人精神、男人人格的契机,鲜活而开拓性地以一剑而再现女人面对男性世界的复杂感悟,从一个非常「偏」的角度,向观众真诚奉献她内心的高深境界及作品的深层内涵。创作《女》,沈培艺经历了艰难痛苦的过程。她操纵的是一把真剑,排练中,令人眼花缭乱的独到的握剑、舞剑方式,剑刃在她的双手、身上划出一道又一道的血口疼痛难忍,以至吃饭连筷子都握持不住。为了艺术,她总是苛求自己,总是用新的思维方式去替换传统的东西,排斥平俗,经过内心细致的过滤,始终使作品真正体现一个「新」中.

  多年来,沈培艺带着她的舞蹈走四方,先后出访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鲜花和掌声潮涌而来。她十分乐意为部队官兵演出。她两次赴西藏为藏族人民和高原官兵献艺,进藏第二天就登台亮相。高难度的动作、高强度的运动、高海拔的反应,使她头痛欲裂、呕吐、流鼻血、呼吸困难,她甚至怀疑自己会不会跳着就一口气上不来了,但暗想只要有半口气就一定要跳下去,跳出沈培艺的风采。



沈培艺,国家一级演员,总政歌舞团一级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沈培艺曾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在高等学府深造八年,具有全面的舞蹈艺术专业理论知识和出色的表演技艺,对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间舞的语汇十分精通,运用自如,并善于吸收中外舞蹈艺术之精华丰富自己的表演,因而能够准确塑造人物的鲜明形象,赋予人物以深刻的内涵。被誉为“中国舞蹈学院派代表”。 

她曾先后出演过双人舞《新婚别》、《蛇舞》、双人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东北民<   【公网】原创作品展示 继续投稿发表暂无投稿!这里投稿不做数量限制,本站首页和本页投稿即显.百度等各大搜索会很快收录,是推广的绝佳阵地!   艺术家联系方式:真实姓名:  沈培艺 别 名:  Q Q:   M S N:  http://www.isdance.com/wylm/shenpeiyi/new.htm 籍  贯:  广东广州 民族: 汉族 性 别:  女个人网址:  www.gjart.cn/user/yend.asp?id=4911联系地址:  暂不公开 邮政编码:  暂不公开 电子邮箱:  暂不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