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文版:各朝代钱币的基本特征[60p]_西北区_地方板块_查看帖子_手机论坛_手机之家_最专业的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6 17:37:58

各朝代钱币的基本特征[60p]

一、先秦钱币的特征如何?
  货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在商朝已有了贝壳的使用,虽然这并不能证明它已发展成为十足的货币,但至少已接近货币了。而由农器进化到刀币和布币,的确需要很长时间的。
  把铜用来作为货币,也许是从仿铸贝开始的。铜贝也有几种: 有些凸起的更象真贝,锯齿纹成曲线;有些则比较扁平,锯齿纹成直线。【象形金属贝】 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因面无文字,故又称无文铜贝(金属贝)。整个形制仿海贝。币材有青铜、铅、黄金等。始铸于距今3000年前的商代中后期,沿用到春秋


  从农业工具演化而来的货币,到了战国时就形成了三大体系:布币、刀币、环钱。
  布币:古代有一种农具叫做鏄,布币的形状就很象鏄,由于"鏄"、"布"同音,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很象鏄的钱币叫做布币了。布币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重要的阶段 ,首先可以纳柄,所以称为空首布。第二个阶段,布首已不空,而变成平实,所以又叫平首布。
  空首布也有很多种类,最早的空首布特别粗大,简直就象农具铲。这大概是由正式农具演变成货币的过渡形态,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布币。还有一种空首尖足布也是大型的,而布的两面大都没有文字。普通的空首布就要小型些,布上也有文字了。这种又可以分为平肩和斜肩,它的底部成一种弧形。布上的文字有一字的,也有多字的。
  空首布中有些比较小型的,上面有两个字,如:济釿、郉釿、东安、同是、武安等等,大概是地名,另外也有四个字的。【空首布】 布币的一种,币材多为青铜。形制特征是平肩,裆部呈弧形,有空孔。面文铸阴阳五行、干支、数目、天象、地名等。铸行于今洛阳一带,以周王畿为中心,行于郑、宋和晋国南部。


  到了战国时期,布币的形制发生很大的变化,由空首变为平首、由大变小;这时的布大致可分为四类: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和杂形布。这些布的流通地区不同。
  尖足布上都有文字,以两个字为最多,常常都是地名,如:甘丹、武安、晋阳等,尖足布一般在北方的赵国与魏国流通。
  方足布是最通行的一种布,形状比尖足布小,铜质比尖足布坚韧,普通的方足布布首有一道纹。

  圆足币的种类和数量都少。它的特点是圆肩圆足圆裤裆。铸造的地方有晋阳、大阴等。一般圆足布首是没有竖纹的,而晋阳、离石、大阴铸的圆足布有两道竖纹。圆足布以焛字布为最多。圆足布有在布首和两足上各开一个圆孔,所以又叫三孔布。它的背面也有特点。普通圆足布背面多有数目字,而三孔布的背面却有纪重或纪值的文字。


  杂形布中最要注意的是爰字布和釿字布。爰字布是布币中文字最多的。
  釿字布一般分为三个等级,即半釿、一釿、二釿,都冠以地名,如安邑半釿、安邑一釿、晋阳一釿、晋阳二釿等等。这些古币珍稀价高,晋阳半釿在四川价值10000元,晋阳二釿在上海价值2700元,在四川价达8000元。
  刀币: 刀币是由日常或军事用途的刀演化而来的。刀币根据形状主要分为两类:即齐国的大刀和燕国的小刀货币。
  齐刀制作都比较精整,一般分为六种,这六种是按照刀面的文字划定的。
  一种是六字刀,译作“齐造邦长法化”,简称建邦刀或造邦刀。这种刀有光背的,也有背文的,背文多为一个字,如化、日、上、工、六等字。因为这种刀在齐刀中是稀少的,所以价格也昂贵,在四川一枚六字刀价值7000元左右。
  二种是四字刀,面文有四个字,它的制作有点象六字刀,文字较秀丽。四字刀的价值也是1800元以上。
  三种是三字刀,这种刀制作较粗,它在形制方面有一点和六字刀相象的,这就是刀缘不中断,其他齐刀的刀缘都在刀柄处中断。因而有人将价低的三字刀改刻为珍贵的六字刀,这是值得注意的。
  另外还有墨刀、安阳刀、郯邦刀这几种。因为六字刀是最先铸的,所以它是齐刀中最重要的。
  小刀类又可分为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圆首刀等。
  针首刀的特点是刀首特别尖,象针尖一样。这种刀多数没有文字,少数有文字,笔划简单,多象形字。
  尖首刀都较长大,制作精整,多数有文字,如:行、化、吉、工、大、等。
  明刀是刀币中数量最多的。明刀的特点是刀面上的一个字千变万化,背文有一个或多个字。明刀的表制可分为刀身方折和刀身圆折。
【锐锋刀】 又称为针首刀。春秋战国之交铸于燕国。乃尖首刀的一种特别样式。首部尖细如针,钱文多为抽象符号。

【尖首刀】 铸行于春秋战国之交的燕国,亦见于中山国故地。

【折刀】 刀币,也是存 世数 量最多的刀币。有据面文的不同释法称为“明刀”或“匽刀”。依形制特征可分为圆折、磬折两式。圆折刀身接柄处呈弧形,磬折刀身接柄处形如曲尺的石磬,以角线转折。圆折背文多为数字或干支,磬折背文多为地名或与齐刀、尖首刀背文相同。

【直刀】 也称圆首刀或平首刀。战国中晚期中山国、赵国铸币。刀身直或略带弧形,圆首,柄面多有二直线,体形轻薄。

【截首刀】 以尖首刀截首而成。基本形式与尖首刀相同。

【大刀】 因体形巨大得名。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铸币,故也称齐刀。形制精整,文字圆润,轮廓高峻,为刀币中之魁首。

  环钱: 环钱在战国时期的币制中属于一个小体系。它的特点就是呈圆形,中间还有一个孔。环钱是从纺轮演化而来的,纺轮和刀铲一样是古代人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早期的环钱在形制上与纺轮无二,如共字钱和垣字钱。后期的环钱中孔较大,它的直径大约与一边的宽度相等。如长垣一釿、半环、西周、东周等。

二、秦朝钱币有何特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那些形形色色的战国货币的流行。规定除黄金和铜外,其他财物如珠、玉、贝、银等都不能作货币。秦时制造半两钱。这是铸币有各地方政府进行,所以现在所见的半两钱枚枚不同。秦半两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式。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两千多年都是方孔圆钱。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因此方孔圆钱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秦半两和以前的铸币一样,是用泥范铸的,一范只铸造一镒,所以铸出的钱,枚枚不同,轻重也相差较大。

三、汉朝钱币有何特征?
  汉承秦制,只是这时黄金只作为宝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在日常交流中专用铜钱,铜钱的地位也就愈发重要了。
  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不过这种名称已渐渐的开始和其重量分开了。如秦半两原重半两,重量和名称相符,汉时有所改变。这时的铜钱仍是由地方铸造,重量与名称往往不符。
  据史书记载西汉的铜钱有八种,其实有些钱只是使用的时间不同,名称不同。实际上可归纳为三种钱:半两、三铢、五铢。
  汉半两的重量是千变万化的,有些半两钱,身小肉厚,文字也没有规则,大家认为这类半两是汉初半两。汉初半两钱是比较大样的,而且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铢钱只用了几年,数量不多。五铢钱的种类就多了。普通五铢钱的正面和背面都由外廓,这是和以前的钱币有所不同的。五铢钱中也发现有少量是光背的,这是最早的五铢即元狩五铢。武帝以后的五铢钱只有宣帝五铢可以辨认。它的特别就是五字相交的两画向内收,外廓比较宽,而且往往有其他记号,比如内廓上面一划,或下面有半星等。
  五铢钱是历史上用得最长久的钱币,因而铸造量大,钱币数量众多,同其他稀有币相比就很不值钱了。除形制特殊的钱币外,几元前就可买到一枚。而使用了几年就停止流通的三铢钱就有达数百元一枚的。故有人将五铢改为三铢的。
  东汉所铸的钱,都是五铢钱。灵帝时曾铸有一种四出五铢钱,就是五铢钱的背面,有四道斜纹,由穿孔的四角直达边缘。当时就有人说铸成此钱政权必四道而去,后来果然黄巾起义,推翻刘汉统治。
【西汉·榆荚半两】 汉初所铸重不过三铢的“半两”。因形如榆荚,称为“荚钱”。民间称之为“榆荚钱”。高后时所铸五分钱,也是一种“荚钱”。“荚钱”一般甚为轻薄,轻重不一。

【西汉·八铢半两】 始铸于秦二世,高后时重新铸行。面文为“半两”,重八铢。高后八铢书体短平,略带隶意。

【西汉·四铢半两】 孝文五年(前175年)铸行,至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铸行五铢后废止。其中武帝所铸有外廓,其余无廓,背皆平素。

【西汉·三铢】 武帝建元元年铸行,建元五年罢行。三铢钱钱面有外廓,重如其文,背平素。三铢是古代货币史上第一枚以“铢”为名的圆钱。


【西汉·武帝五铢】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 118年)始铸。含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小五铢等。轮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铢开创了其后七百三十九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


四、莽朝钱币有何特征?
  西汉未年,各种社会矛盾、阶级矛盾都激化了,西汉皇帝完全陷在绝望的困境中。这时侯,上层豪强地主的代表王莽,取汉帝而代之,做上了皇帝。王莽的姑母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生母。从汉成帝起,王家就有九个人封侯,连王莽在内有五个人做了大司马,朝廷大权几乎全部归王家掌管,地方官也多为王家任用的人。公元前一年,王莽做大司马后大封亲信,这些举动得到刘、王二姓的支持,有了基础后王莽便废刘氏皇朝,建立起国号叫做新的王氏皇朝。
  王莽在货币问题上实际托古改制,大的币制变动有四次,铸市就有六种二十八品,这就是宝货制,这在世界币制史上是一种破天荒的制度,致使货币制度混乱。这种空前绝后的币制,仍是以铜币 为主,而且是以最低单位小泉为主币,其余多是虚币性质。
  居摄二年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又铸造契刀、错刀,与五株钱并行。第二次改动币制在始建国元年,罢错刀、契刀和五殊钱,专用大小钱。大钱值五十,另铸小泉直一。第三次市制改动在始建国二年,行宝货制。宝货制的内容,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即金银铜龟贝;六名即钱货六品,金货一品,银货二品,龟货四品,贝货五品,布货十品。王莽的宝货制最后完全失败了。老百姓对于这种光怪陆离的制度,流通时必定头昏眼花,布币十种一级只相差一株重,很难辨别,到于龟贝之类的货币就必须随时测量。引起诸多麻烦,所以民间拒用宝货制,只用大小泉。于是王莽废龟贝布属,复行大小钱。第四次改制,废大小泉,改用货布、货泉两种。大钱五十行久,令民独行大钱,与新货泉俱枚直一,并行近六年。
  王莽的币制虽然失败,而且只行于一个很短的时期,但钱币艺术却达到了历代钱币的一个高峰。
  莽钱错刀、契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是青铜铸的。错刀的黄金划环部“一刀”二字,又称金错刀。刀身模铸阳文“平五千”三字。平五千的意思就是值五千钱。解放后在陕西临潼一带发现过 “一刀平五千”数枚,现在一枚“一刀平五千”值人民币5000元左右。契刀通长二寸二分(汉尺),实测7.3厘米。错刀重大约20至40克,契刀重约16.4克。

【新莽·国宝金匮直万】莽钱,或说为莽时“符节”。据历史记载,王莽曾得白石符命,白石上圆下方。因此,“国宝金匮直万”上圆下方的造型可能是王莽纪念其白石符命的镇库之品。

【新莽·大泉五十】莽钱。与“金错刀”一并铸行。面文“大泉五十”,值五铢钱或“小泉直一”五十枚。大小厚薄常有出入。


【新莽·泉货六品】莽钱。分别铸于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 9年)的小泉直一,和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的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与“大泉五十”合称“泉货六品”,亦称“六泉”。


【新莽·十布】 莽钱第三次改制(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后颁布的“宝货制”中的“布货十品”。形制与“错刀”等币的形制一样,是王莽改变秦汉定制,损益先秦刀、布的产物。钱文流畅深峻。

【新莽·货泉饼钱、连钱】货泉饼钱自钱孔周边向边缘由厚趋薄,形如烙饼,故名。饼钱剖面呈橄榄状,字廓平浅。连钱即两枚货泉联为一体,一般以对角相连。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钱币有何特征?
东汉后期愈来愈黑暗的政治,逼得广大农民不能生活下去了,于是农民起来造反,全国陷入混战之中,献帝初平年间袁术、曹操等军阀也起兵,董卓挟天子入长安,销熔五铢钱,铸小钱,使汉代又发生了一次物价狂涨。汉末的战乱持续到三国鼎立时期,从经济上说,三国分立也是东汉末年社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蜀汉政府治理经济,铸两种直百钱,第一种是直百五铢,这大概是攻入程度时所铸的。初铸很厚重,后来逐渐薄起来。厚重的有一种背面有文字,这是四川犍为所铸,这是方孔钱中纪地名最早的钱。第二种币是直百,最大的有四铢重,后来越来越小直至每枚不到半铢。另外有两种五铢钱,一种钱文类似直百五铢,有内廓,小样。另一种钱文类似直百五铢,没有内廓,稍大且薄。
这两种直百五铢价格都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人民币不等。 孙权统治下的吴国最初是使用王莽大泉,后自己铸币,嘉禾五年铸大泉五百,赤乌元年铸大泉当千,后又铸当二千,当五千的大钱,都是用红铜。大泉五百和大泉当千有各种大小,初期的厚重,以后逐渐减重。 现在一枚大泉当千,当二千等币价格都在千元以至万元不等。 曹操创立魏国,初期使用五铢钱,后又废弃。至到太和元年,又铸五铢钱。这种太和五铢现在价格一般在数十元至数百元不等。魏国自曹睿死后,蜀国自诸葛亮死后,吴国自孙权死后,逐渐衰落。于是魏国的司马氏集团灭诸国建立了短暂的晋王朝。由晋到隋的三四百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代。这个时期在中国大货币经济史上也有其重要性,年号钱的出现,钱币的称文,称贯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事。
这个时期在钱币方面,自然是以铜钱为主,在南朝萧梁时候,曾普遍使用铁钱。 两晋的币制很混乱,流通的钱有吴国以前的铸币和各种古钱。只有沈郎钱是新铸的,沈郎钱是指沈充所铸的小五朱,这种钱遗留后世较多,这种钱的特点是称"朱"而不称"铢",铜色发白。传世的丰货钱和汉兴钱也属这一时代。东晋偏安江东,以后南方经宋、齐、梁、陈四朝,史称南朝。它们的币制均混乱,这四个朝代都曾铸钱。刘宋文帝元嘉年间,立钱署铸四铢钱,比五铢钱减重20%,后来一再减轻。民间也私铸铜钱。孝武帝孝建元年,改铸"孝建四铢",重2.4克,正面孝建两字,背面四铢两字,都是左右读。废帝永光元年又铸二铢钱,有钱文"孝建"、"永光"、"景和"三种,钱面铸有二铢字样。较小的恶钱称为"鹅眼钱"、"綖环钱"。
【三国吴钱·大泉五百】一当五百。铸于嘉禾五年( 236年)。钱文“大泉五百”。钱文浑厚,铸造较为粗放。


【东晋·沈充五铢】 东晋孝文帝时,沈充铸于吴兴,号“沈郎钱”,又称“沈朗五朱”、“五金”。外廓隐约,钱体轻小,似为东汉“剪轮”钱式的仿铸品。

【南朝·四铢】 南朝刘宋文帝(424—452年)铸。面文“四铢”,隶兼篆意,横读。

【南朝·孝建四铢】 南朝刘宋孝武帝孝建年间(454—456年)铸行。面文“孝建”为柳叶篆、背文“四铢”隶带篆意,同于宋文帝“四铢”。体薄小,轮廓不整,文字夷漫。品类甚杂,大小悬殊。

【南北朝·永通万国】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始铸。面文“永通万国”,玉箸篆。字廓深峻,形体厚重,钱文和铸工均臻妙境。与五行大布、五铢等并用。堪称“北周三钱”之首。


六、唐朝钱币有何特征?
  隋统一全国后,铸行五铢钱,叫做“开皇五铢”或“置样五铢”,并禁止以前的各种钱流通。隋五铢制作精整,背肉好,都有周廓,面无好廓,“五”字交叉,两笔稍曲,孔右有一竖纹。隋五铢几元和几十元一枚,台湾价百元以上。
  唐朝是我国历史又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唐钱的形状,没有什么更改,但是名称却有很大的变革。唐高祖废五铢钱,于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钱。从此以后钱币就再不以重量命名了。除开元钱外,又铸年号钱,钱文也大多用隶书。这说明唐代钱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唐钱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它反映了中国文字书法的演变情形。唐朝流通的钱币有七八种之多,第一种是开元钱,第二种是乾封泉宝,这是正式的年号钱。这种钱运行一年就作废了,现在这些少量稀少的古币价 值就越大。第三种是乾元钱,乾元钱流传下来的很多,第四种是顺天元宝和得壹元宝,这是安史之乱时史思明铸造的。第五种是大历年间铸的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大历元宝一般钱径2.3厘米,重3克。大历元宝现在少见,价格在千元以上。建中年间铸的建中通宝,比大历钱还更加轻 小,更加少见,因而每枚价格也在千元以上。于是有伪造者用开元钱,挖去“开通”,增补“大历”二字,用挖补过的钱币作模,翻铸假币。假币四字不相称,由此即可判定。
  会昌年铸会昌开元,铸一“昌”字表示地名。会昌以后还铸过乾元重宝小平钱等币,数量极少。乾元重宝当三十的重轮钱,值数十元。一般开元钱由于量大,流通时间长,显得并不珍贵,因而价钱看落,值人民币一元钱左右。
唐·开元通宝】 唐高祖始铸。大书法家欧阳询制版及书。钱文书体为著名的八分书,“时称其工”。“开元通宝”对后世钱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创钱、两十进位衡制;自先秦钱文用大篆,秦到隋用小篆之后,开创了用八分隶书、楷书甚至草书的时代;不再以重量名钱,改钱的专门名称为“宝”或“通宝”、“元宝”;在钱币铸造史上,首开以翻砂法大量制钱之例。

【唐·会昌开元通宝】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年)始铸。武宗毁佛后,许各道观察使置钱坊以所收佛寺铜铸开元通宝。后李绅提议各州铸钱也获批准。铸工粗率,文字晦漫,面文承袭欧阳询旧制,背文多甚随意。

七、五代十国钱币有何特征?
  五代时后粱开平年间铸开平通宝大钱和开平元宝,遗留极少。后唐有天成元宝,也是很罕见。后晋的天福元宝,后汉汉元通宝,后周周元通宝,传世数量较多。天福钱铜质薄小,字文昏昧。当时允许民间私铸,所以遗留下来的多是私钱。汉元钱则比较精美。
  十国中除了吴越等四国外,其余都曾铸钱,楚曾铸天策府宝铜铁大钱,又有乾封泉室大铜铢钱。南汉铸有乾享重宝的铜钱和铅钱,还有乾亨通宝铜钱。通宝钱遗留不多。铅钱有两种,一种光背,薄 而大,为广州所铸。另一种背有“巨”字,为广西巨州所铸,稍小且厚。前蜀王建曾铸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和光天元宝,王衍铸乾德、咸康,均为元宝。后蜀铸广政通宝铜钱和铁钱。十国中以南唐钱种类最多。数量较多的有开元通宝、唐国通宝和大唐通宝三种。
  北方刘仁恭父子,盘距幽州,称燕。铸有永安钱、铁五铢、铁货布,铢歧天元宝。永安钱有几种: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和永安一千,铜铁都有。铁五铢是用隋五铢范,铁货布用莽范, 但背上加铸有“三百”两个字;铢歧天元宝用史思明的钱为范,背面有“百”字和“千”字两种。永安一千大铜钱少见,因而常有伪品出现。
  五代十国钱币甚多,五光十色。但也可看出两个特色;一是大额钱币的盛行。唐朝除在乾元年间这样短期内发行过大额钱币外,一直都使用的是小平钱。而五代十国的钱币多为当十当百当千。二 是这个时期铸币多是低级金属,以前用铁钱极小,而这时铁钱流通量大。这个时期铸币质量不高,只有后周的“周元通宝”精美异常,与唐开元钱相似,以前认为周元钱是毁佛象而铸,可以祛病镇邪,后代仿制极多,如见周元通宝背有龙凤、佛像、公鸡等图案后,皆为后人仿制的。
【五代十国·唐国通宝】 南唐元宗李璟显德六年(959年)铸,铸期早于大唐通宝。钱文有篆、隶、真三体。篆书与真书配成一对,为“对钱”之祖。一当开元二。另有篆书当五或当十大钱。铸造甚为精细。

【五代十国·铁顺天元宝】 五代刘仁恭或刘守光铸。面文仿史思明“顺天元宝”。背星纹,或月纹兼纪值。分十、百、千三等。体制厚重。

五代十国·应天元宝】 五代大燕皇帝刘守光应天元年(991年)铸。孤品,殆为样钱。与应圣、乾圣共为三等。

八、宋朝钱币有何特征?
  赵匡胤在公元960年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史称北宋。赵匡胤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大致统一了全国。北宋时期,北方和西方的辽、金、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与北宋鼎立,公元1126年金兵灭北宋。赵构在今天浙江省杭州市建立了政权,史称南宋,两朝共历三百多年。
  两宋的钱币制度,仍是以钱为主。但这时白银已大大地重要起来,纸币的产生和推行是该朝币制最大的特点。
  两宋的钱币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复杂的。它不仅是币材多样,而且流通受地方性限制,钱币面额又多,钱名称也多。宋代最流行年号钱,两宋的铁钱是长期的币制,四川一带就是专用铁钱的。北宋九个皇帝就改了三十五次年号,铸了二十六种年号钱和三种非年号钱(宋元、圣宋、皇宋);南宋七帝,改二十次年号,铸了十八种年号钱和三种非年号钱(大宋、宋圣、皇宋)。
  在北宋,大约开封府、荆湖南路、京西路、江北路、淮南路、两浙路、福建路、江南东西两路等十三路用铜钱;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等四路专用铁钱;陕府路和河东路则铜铁钱都用。在南宋,铜钱限于东南,四川用铁钱。但实际上那时各地用纸币的很多,因为金属货币根本不够。这就在货币经济方面造成了割据局面。宋钱币一般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大小五种,南宋又往往有当百钱,又有临安铜钱牌。南宋的宝文很杂,嘉定铁钱宝文最杂,在中国钱币宝文中是最多的,至于钱文书法,就有多种多样,有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楷书及宋体,大观、崇宁钱就是宋徽宗的御笔瘦金体。铸造精良的瘦金体宋币,常常使伪品立即暴露。
  宋钱的版别也特别多,比如宣和、政和共有数百种版别.背文把纪地、纪年、纪值都区分开了,普通宋钱,无人伪造。但象靖康通宝之类价值千元以上的古市就有伪造的了。宋朝的钱制,南北宋大不相同。北宋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北宋以小平钱为主,南宋则以折二钱为主。宋太祖在建隆元年铸宋元通宝。这是赵宋第一种钱,这不是年号钱。宋太祖在位没有铸过年号钱。乾德钱是十国钱,不是宋太祖乾德年间所铸。太宗铸太平通宝。这是宋朝第一种年号钱,背面有星月,牌别比宋元钱少。淳化五年铸淳化元宝。宋元钱和太平钱都用的是隶书,到了淳化时发生了变化,正式确立了宋朝多种书体的钱制。淳化钱也有真、行、草三种书体。淳化钱也有铁钱,但留传后世的极少。至道年间铸至道元宝、也分真、行、草三种书体。咸平年间铸咸平元宝。此外还有景德元宝、天禧通宝,这几种钱都只有真书,不成对钱。仁宗时铸天圣元宝、明道元宝、皇宋通宝等都有对钱,康定元宝只有铁钱,没有铜钱。庆历年间只有大钱,没有子钱。大钱分铜铁两种,都是当十钱。钱文为庆历重宝,铜钱是旋读,铁钱则有旋读、直读两种。至和年间铸有至和元宝小平钱和至和重宝的折二、折三钱所致。折三钱中背面有貌和坊字的,这是宋钱中纪地最早的钱。这种钱价格都在2000元以上。神宗时,钱币数量大增,小钱的版别很多,这是因为钱监数目增加,而各监又增加铸钱所致。政和年间铸有政和通宝小平和政和重宝折二钱。政和通宝很常见,因而就显得普通廉价了,而政和重宝则货少价高。宣和年间铸有宣和元宝和宣和通宝两种,元宝数量很少,因而价格在500元至1000元不等,而通宝因为量大,常见,价值仅1元左右。但背有“陕”字小样的,价仍达数百元,差别是很大的。宋钱中宣和元宝的伪品最易被识破,因为真钱面文纤细,铸工非常好,伪品不如。靖康年间,铸有靖康通宝和靖康元宝。元宝为篆隶对钱,通宝为篆真对钱。但因为这时金兵南下,流通的时间短,铸币少而显珍贵。如今一枚靖康通宝价格已上千元了。
  南宋因为推行纸币,因此南宋钱很难找到。高宗时铸建炎通宝、建炎元宝、建炎重宝。通宝分折二、折三、小平,都是真篆成对。四川铸的小平钱是仿瘦金体,初铸背后穿上有一川字。当三钱有大样的。
  铁钱背面穿上有利字的是利州绍兴监所铸。建炎通宝很普通,建炎元宝则价2000元以上。建炎重宝传世不多,没有发现有错范钱。古市集藏者如发现该种币的错范品,倒要考虑是否伪作。绍兴钱钱文分直读和旋读,直读的绍兴通宝折五钱,价一般在几元上下,而旋读的绍兴通宝则价值数万元。南宋从淳熙十年起,钱币上的文字都是用同一种书体,即宋体。而且这以后的钱,也没有什么版别了。文字庄重,制作精整,不象北宋那样乱。另一特点就是开始在钱背铸明年份。如铸上七、八、九、十等,这种办法一直到宋末。凡背面注有年代的古币,价都不薄,需留意。北宋钱与南宋钱在钱文风格上是不一样的。南宋钱从淳熙年间起在铸制的钱文上遂采用了宋体。正式的宋体字,最早出现在绍兴元宝上,到淳熙七年即铸币都是宋体,北宋无论是钱文字体、币的轻重大小,币的成色都是随意的。 南宋曾铸过几种钱牌,有上方下圆的,有上圆下方的,有纯长方形的,面文有“临安府行用”五个字。这种钱牌也有伪品出现。
【北宋·宋元通宝】 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 960年)始铸。又读“宋通元宝”。宋开国钱。钱文仿八分书,体制仿唐开元通宝。或铜,或铁。阔缘。背多星、月纹。铁钱十当铜钱一。

【北宋·太平通宝】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 976— 984年)铸。钱文楷兼八分。背见星、月纹。体制同于唐开元。有大铁钱,背巨星,行于建州。每千钱当铜钱七百七十。

【南宋·建炎通宝】 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九月(1127年)始铸。钱文真、篆二体。分平钱、折二、折三三等。通宝多为平钱或折二。或铜,或铁。

【南宋·宝庆元宝】 宋理宗赵昀宝庆元年(1225年)始铸。背文纪地、纪监、纪年,亦见月纹。分小平、折三二等。铁钱。

【南宋·临安府行用钱牌】宋理宗景定年间(1260—1264年)铸行。又称“牌帖”,俗称“大牌”。钱文真书。当时七十七钱作百钱,甚至五十钱作百钱,称“陌钱”或“短陌”。钱牌形制分为长方、上圆下方、下圆上方三式,上端均有穿孔。或铜,或铅。

九、夏、金、辽、元朝钱币有何特征?
  自唐末起,西北各民族崛起,对中原施以巨大的军事压力,这些民族就是契丹、西夏、女真和蒙古等。由于他们的军事政治力量,在中原取得一部分或全部的统治权,所以对一这个时期的币制产生 了不小的影响。
  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兴建的国家。公元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称帝,建立国家,国号契丹,后改为辽。建国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渐渐进入货币经济阶段。辽所铸年号钱中,最早的是太祖时的天赞通宝,隶书;太宗时有天显通宝;穆宗有应历通宝,以后还有保宁、统和通宝。这些钱 留传极少。比较多见的是兴宗的重熙通宝,道宗的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和元宝,还有大安元宝、寿昌元宝、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辽钱币全是用的汉文。辽钱的制作都不精,钱背常常划范,文字也不好,甚至一个钱上有两种字体。辽钱珍贵一些要算天显、天禄、应历、保宁、统和等。目前辽币统和已有伪品。   金朝是女真族于1115年建立的政权。金灭辽后,继而灭北宋。
  金朝在币制方面,主要是受宋的影响。它的货币可以分为三种:铜钱、白银、纸币。
  铜钱方面,最初是用辽宋的旧钱,海陵王时自铸正隆通宝,仿宋的小平钱。世宗铸大定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小平背面间有申字和西字。金人虽有文字,但他们的钱文,都用汉字。铸钱工艺水平极高,正隆通宝已很精整了,大定通宝更胜一筹,金代钱币很珍贵,价钱常至千元,有的更是无价宝。
  北宋时期,在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的国家,叫做西夏。
  党项族是羌族的一个分支,他们最初生活在今天青海和四川西北部,过着游牧生活。唐初,由于受到吐蕃的压迫而迁移至甘陕一带,和汉民族共同生活。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党项族的经济日益发展,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国号夏,建都在今天银川东南,史称西夏。西夏铸币有铜铁两类。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系,西夏文钱五个年号五品;汉文钱六个年号十一品。总计九个年号十六品,都是西夏钱币的正用品。福圣、大安、贞观、乾佑、天庆为西夏文;元德、元盛、乾佑、天庆、皇建、光宝为汉文。西夏铸钱早期为西夏文。
  西夏汉化较深,货币文化远远的超过辽钱。天盛元宝是西夏钱中普通的,价值数元人民币。光定、皇建几十元一枚,乾佑等每枚价值8000元。
  元朝是由成吉思汗、忽必烈建立的以蒙古人为主体的封建王朝。它统一中国后,建都在今天的北京。元代的币制,以使用纸币为主,并禁止金银流通。自元朝起,中国改用白银为价值尺度。
  蒙古族是从事游牧生活的,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一跃而进入货币经济。武宗时铸“至大通宝”和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当十钱,顺帝时又铸“至正通宝”钱。该币分四类;地支纪年钱,共九种十 五品;纪年纪值钱,两种四品;纪值钱,“权钞”钱,这是铜钱的符号钱。元朝至正权钞几个不同的品种价格都在6000元以上,而至正通宝当五的,价值2000元左右。由于元朝存在的时间不长,而且又大量使用纸币,铸币有限,因而元钱中年号钱都是很珍贵的。当然元代钱币也多有伪造品面市。
  元钱中还有值得重视的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铸的钱。第一是张士诚的天佑钱。天佑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小平钱背上有一个一字为当一的意思;正面为楷书,背面是篆书,有至正钱的风格。第二是韩林儿的龙凤钱,龙凤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价格昂贵。第三是徐寿辉的天启通宝、天定通宝,两种钱都有小平折二折三,价格昂贵。第四是陈友谅的大义钱。此外还有一种龙凤钱,背上有“永”字,下面有很大的新月,这是明代的钱。
【辽·契丹文大钱】 契丹立国之初所铸。钱文似为汉文“大泉五铢”损益而成,乃契丹文成文之初的草创之作。

【辽·大丹重宝】 辽初号契丹时所所作。“制作奇古”,无外廓,背平素。钱文为隐起文。

【西夏·福圣宝钱】 西夏毅宗赵谅祚福圣承道年间(1053——1056年)铸。钱文为西夏文。平钱。

【西夏·大安通宝】 西夏惠宗赵秉常大安年间(1075—1085年)所铸。钱文隶书。平钱。

【金·阜昌重宝】 金所立伪齐皇帝刘豫阜昌年间(1130—1137年)铸。钱文真、篆二体。对钱。分平钱(元宝)、折二(通宝)、折三(重宝)三等。

【金末元初·大观通宝】 面文仿宋大观,背文“半分”。为金元之交铸品。

【元·大朝通宝】 蒙古汗国在改称元以前称大朝,大朝通宝即铸于此时。钱文真书。平钱。铜或银。

【元·至元通宝】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1264—1294年)铸。钱文分蒙(八思巴文)、汉文,汉文真书。有平钱、折二、折三三等。

【元·至正之宝】 又称至正权钞。惠宗至正年间(1341——1368年)铸。钱文真书,为名士周伯琦所书。背穿上“吉”字指铸行于江西吉安路,穿右“权钞”明示其为权钞铜钱,穿左纪权钞所值。

【元·天启通宝】 元末徐寿辉、陈友谅、明玉珍天完政权天启元年(1358年)始铸。钱文真、篆二体。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

十、明朝钱币有何特征?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继承了元朝的专制制度,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使权力更加集中,专制主义的统治也更为加强。
  明朝初年,曾仿照蒙古人的办法,使用钞票,而不是铜钱,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但是不久就改为银钞两用都可,以纸币为主,钱币为铺。
  明朝钱比元代的钱多,但又比不上其它各朝代。朱元璋在称吴国公的时候,就设立宝源局,铸造大中通宝,以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朱元漳打败陈友谅之后,在江西设置宝泉局,铸造五种大中通宝钱,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并在各省分设宝泉局铸造。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洛、京、浙、福、鄂、广、桂等,每局有五等。小、钱背面多只有局名,折二以上还有数目字,如广西铸的折二钱称桂二,福建铸的折三钱则叫做三福。朱元璋早期的这类大钱,如今价值上千元,泉友们需留意。
  永乐年间铸永乐通宝。永乐钱只有小平钱,没有折二以上的大钱。而且不论是京师还是各省所铸,都是光背;钱的制作精整划一,版别少。宣德年间也只铸小钱,数量和版别都比较多,但精整不如永乐钱。宣德以后由于宝钞的跌值和私铸的盛行,民间使用白银流通,官钱反而流通不畅,所以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都没有铸钱。弘治年间才恢复铸币,铸造弘治通宝。铸钱的地区除了南京、北京、山东外,还有湖广、福建、贵州共十三省,弘治钱都是小钱,版别多。弘治以后,明钱都是黄铜钱。嘉靖年间铸嘉靖通宝,种类颇多,也仿过洪武钱铸大钱,有折二、当三、当五、当十共四种,背面有纪重的文字。隆庆年间的隆庆通宝只有小平钱,万历通宝有折二钱,背面纪局名的,计有工字、天字、正字、公字等。有些万历钱的背文有户、工、正、天、河、鹤等。天启年间铸天启通宝。从此明朝的钱制就复杂起来了。单是币背面的文字,也有很多种了,有纪局名、地名的户、工、高、浙、福、云、密、镇、府、院、新;纪重的有一钱、一钱一分、一钱二分等。天启钱有折二钱,但铸得不多。当十钱种类却很多,大小、轻重不一,崇祯钱有一百多种,文字、制作、大小、轻重、厚薄,千变万化。崇帧钱有大钱折二、当五、当十钱。这三种钱不是同时铸的,折二钱有背面有二字或穿上一星点,也有只有星点没有文字的。当五钱则有户五、工五、监五三种。当十钱是光背,存留很少。
  明末诸王都曾铸钱。明末弘光年间铸弘光通宝,分小平和折二两种。小平又分光背和背有凤字的两种。隆武年间铸隆武通宝,也有小平和折二两种。小钱除了光背的外,还有户和工字的。永历年铸永历通宝,永历钱种类多,钱文书法有篆、楷和行书
  明末农民起义政权也曾铸钱。李自成和张献忠都铸过钱。李自成在崇祯十六年于西安称王,改元永昌,铸永昌通宝,分小平和当五两种。张献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顺,铸大顺通宝。张献忠的义子孙可望人滇称东平王,铸兴朝通宝。该币有三等,小钱重一钱五分,光背;稍大的重二钱六分,背有“五厘”两个字;最大的重约六钱四分,背有“一分”两个字。各朝农民起义军铸的钱,都是很珍贵的,因为他们建立政权的时间都很短,这些钱数量少,流通时间短,不易获得,因而价高。
  明代流通的钱中,只有少数是本朝所铸,大部分是唐宋钱,尤以宋钱为多,明朝铸钱已有粗细的分工了,有匠头管钱币的轻重成色,下面有翻砂匠、滚挫匠、磨洗匠、刷灰匠等。然而明钱的制作并不比前代的精美。明代有许多地方不用铜钱,比如云南就实行实物货币。
  明初实行的禁止金银流通,甚至禁开银矿的作法,并没有使白银失去货币的地位,英宗时已将白银定为正式货币,以大小银锭元宝来流通。
【明·大中通宝】 元末朱元璋称吴王时(1361年)所铸。钱文真书。背文纪值、纪地。分平钱、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明洪武四年(1389年)改大钱为小钱。

【明·万历通宝】 神宗万历四年(1576年)铸行。钱文真书。背文“工”、“户”、“公”、“厘”、“正”等或星、月纹。平钱。另有折三型,背仰月孕星纹或北门七星。

【明·永昌通宝】 明末李自成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铸。钱文真书。分平钱和折五两等。

【明·利用通宝】 明末吴三桂受清封平西王时铸。钱文真书。背文“云”、“贵”、“厘”、“二厘”、“五厘”以及“一分”、“壹分”等字。以折银纪值。分厘、二厘、五厘、一分四等。

十一、清朝钱币有何特征?
  努尔哈赤是是明末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女真族的杰出首领。1616年他建立金国,史称后金,与明政权抗衡。163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清灭明,建立了清朝。 清代币制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但白银的地位更加重要。清代的铜钱在最初的二百多年中,都是承袭两千多年来的方孔圆钱,用范模铸币。到了清末,才采取了机器铸币,铸造新式铜钱和铜元。满洲人在入关以前就开始铸币了。努尔哈赤天命元年铸天命汉钱,满文,四字,没有加圈点;天命通宝是铸的汉文。太宗天聪元年铸天聪汗之钱,背面穿左有满文十字,穿右有满文一两字样。顺治元年铸顺治通宝。顺治钱有五种:光背、背面有一个汉字、一厘钱、背面有两个满字、满汉文钱。康熙年间铸康熙通宝仿顺治五式满汉文钱,后铸造小钱。雍正以后,制钱都仿顺治钱五式,除正面的年号外,背面都是两个满文字。宝福局所铸的钱,局名有时也用汉字,乾隆年间铸乾隆通宝,乾隆通宝红钱中,还有库车地名的,分普通和当十两种,当十的背面穿孔的上下有“当十”两个汉字。
  乾隆钱的成色先后不同,各地也不同。乾隆五年以前,铸钱不加锡,称为黄钱;加锡后叫做青钱。嘉庆道光钱名有十九种,计泉、源、直、晋、苏、昌、福、浙、武、南、陕、川、广、桂、云等,钱背为宝东,满文即用康熙钱的东字。咸丰时铸局大增,咸丰钱也特别多,特别复杂。在计值方面,咸丰钱可以分为十五级,从一文到当千,钱上有铸局名称,所以各局所铸,文字不同,而且福建所铸
  光绪二十六年,广东开始铸造铜元,正面为“光绪元宝”四个字,中间没有方孔而有“宝广”两个满字,下面靠近外部有“广东省造,每百枚换一圆”字样,背面是蟠龙花纹,下面近处廓有英文字样。后改每百枚换一圆的字样为 “每元十制钱十文”。清代钱币仍多有伪品出现。
  太平天国建国多年,也铸货币发行,以铜钱为主。币面全为汉文,正面多是“太平天国”四字,前面“圣宝”两字。也有正面“太平圣宝”;而背面“天国”。而且背面的“天国”两字有时分别排在穿孔的上下,有时是左右分排。也有正面“天国圣宝”,背面“太平”的。种类也多,分不清哪一种是哪一省铸造的。因为币面没有铸造有省名,作价也不清楚。钱文制作有几种书体,如真书宋体等。太平天国钱币大钱、花钱的伪品尤多。太平天国的钱币流传下来的不多,因而每枚大钱都在数百或上千、上万元,自然伪品是不少的。
【清·天命通宝】 清前身金努尔哈赤可汗天命元年(1616年)始铸。满文曰“天命汗钱”,老满文体。汉文“天命通宝”,真书略带隶意。平钱,大小轻重常有出入。

清·康熙通宝】 清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始铸。钱文真书。户部、工部所主的宝泉、宝源二局所铸背满文纪局,地方各局所铸,则以满汉文纪局。另有背“大清”、龙凤纹和星月纹诸样式。民间喜用作压岁钱、嫁女的压箱钱和男女信物。平钱,宝源局有折十大钱。

【清·天子万年、一统万年】光绪年间机制币。江南试造。面文为一统万年、天子万年两种,各有大、小二式。形制为方孔圆形。是方孔铸钱与机制铜圆之间的过渡形式。

【清·太平天国钱】清末洪秀全1853年定都南京后所铸。钱文楷书、隶书、宋体或隐起文楷书。有面文“太平天国”,背穿左右汉文“圣宝”,上下汉文“圣宝”,左右满文“圣宝”等多种钱文样式。分平钱、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