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苍山洱海跳高成就:陈毅的诗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7 10:28:22
陈毅的诗词

  陈毅(一九○一——一九七二)是我国著名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他自幼热爱文艺,早年曾以极大兴趣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活动,是著名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会员。后来只把诗歌创作作为“余事”。但几十年来,无论在紧张战斗的间隙,还是在繁忙政务的余暇,他都“依马走笔”、“秉笔勤书”。他的诗作多达三百五十多篇。

  陈毅早年的作品现在只能看到《归国杂诗》、《赠勤工俭学同人》等数篇。它们反映的是作者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参加革命活动及其后在北京中法大学从事学生运动的情况,表现了一个有志于改革的热血青年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陈毅在革命战争年代诗词创作的主题内容比较集中,那就是歌颂人民军队,描写人民战争。作为一个叱咤风云的卓越的将领,他亲身经历了从“八一”南昌起义到推翻旧中国的整个武装斗争过程,因此:他的诗词实际上提供了人民战争的一幅幅特写镜头,丰富了艺术表现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画卷。

  反映红军斗争的作品有《红四军军次葛坳突围赴东固口占》、《反攻下汀州龙岩》、《乐安宜黄道中闻捷》等三首。“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铁军真是铁,一鼓下汀龙。”——红军战士开辟革命根据地、武装建立红色政权的光辉足迹在这些诗句中得到生动朴实的记录。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是陈毅同志诗词创作的第一个高潮,这时写下的十几首诗词,篇篇都是慷慨激越的壮歌,而《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则是他最负声誉的代表作。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陈毅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这是他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这三年,他依靠群众,坚持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气焰,保存了革命力量,支援了红军北上抗日。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过陈毅所领导的南方游击区,说这个游击区“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赣南游击词》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广大游击战士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我们提供了一幅逼真的赣南游击生活图。全词共十二章,每一章都似一个特写镜头,这些镜头形象地显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南方游击战争是不可战胜的。《梅岭三章》则是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诗人在“小序”中说:“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可见,这是诗人抱着牺牲的决心,留给党和人民的“绝笔”,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甘洒热血、献身革命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论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来看,还是从独特的豪放风格来看,这首诗无疑是陈毅诗词的优秀代表作。

  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诗人这个时期的诗词,对此有生动的反映。《东征初抵高淳》、《卫岗初战》等以热烈欢快的笔调,描绘了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动人情景。《为苏南摩擦答某君》、《送人赴泰州谈判抗日合作》等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嘴脸,表现了我党在统战斗争中所持的有理、有利、有节的严正立场,以及作者贯彻执行党的路线的高度自觉性。《送沈、张诸君赴延安》、《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以抒情的笔调真切地表现了诗人对革命战争生活的由衷赞美、对革命同志的无限深情。一九四三年,陈毅应召前往延安,一路上写下很多格调昂扬的诗篇,展现了抗日战争的燎原烽火,预示了胜利在即的光辉前景,如《过太行山抒怀》等。陈毅抗日战争时期的诗作以《七大开幕》收篇:“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这首诗虽然短短四句,但它以最简洁的语言对伟大的民族战争赢得胜利的根源作了形象的总结。

  解放战争开始之后,诗人的艺术激情又献给了迎接新中国诞生的战斗。“诱敌何妨让两淮?贼军到此好椎埋。运河不是鸿沟界,会见狂潮卷地来!”(《让两淮》)这首诗是对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形象表现。此后,随着解放战争胜利进军的步伐,华东战场的个个重大战役在诗人的笔下几乎都有反映,如《宿北大捷》、《鲁南大捷》、《莱芜大捷》、《孟良崮战役》等。《吟反攻形势》、《渡黄河作歌》等则放眼全国,全面地描绘了我军战略进攻的总形势,表现了人民革命战争排山倒海的雄伟气势。《记淮海前线见闻》以热烈的笔调再现了淮海前线军民万众一心、斗志昂扬的动人场面,唱出了人民战争的最强音。

  “奇景要大作,开国待雅言。”陈毅在《开国小言》中,表示了他要为新中国放声讴歌的愿望。他建国后的诗卷产量更多,题材更广泛,形式更多样。

  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是诗人抒写的一个重要主题。横空出世的昆仑,逶迤万里的长城,莫干山、七星岩的景物,桂林、阳朔的山水,在他的笔下形成了江山多娇的美丽画卷。《莫干山纪游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莫干山绚丽多姿的景致之后,热情称颂道:“莫干好,好在山河改。林泉从此属人民,清风明月不用买。中国新文采。”《昆仑山颂》用巨笔勾勒出昆仑山“驱遣江河东入海,控制五岳断山横”的宏大气魄,构成了对解放了的中国人民英雄形象的写照。《咏三峡》通过歌咏三峡景物,写出了“江山仍画里,人物已超前”的时代变化,赞颂了“众水尽朝东”的革命洪流。《游桂林》、《过淀山湖》等在描写祖国山山水水的同时,流露出诗人对新中国的赞美之情。总之,这些诗写的是山水,歌颂的是祖国和人民,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由衷赞美,对祖国现代化事业的热烈向往,是诗人笔下的又一重要主题。一九五六年,诗人在《由北京到广州》一诗中热情描绘了中国大地一派生机昂扬的景象,表达了他对祖国实现现代化的向往和信心。一九五八年,他写了《快参加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诗中赞美“科学思想”,赞美“劳动技术”,呼唤人们“善于思想”,“辛勤劳动”,“去建设一座最合理想的人民乐园”!在《十年大庆》中,他更热烈向往祖国科学技术现代化:“革命长征第二步,会当宇宙泛仙槎。”

  诗人还写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歌颂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谊的诗篇。《满江红·送周总理赴日内瓦》、《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东》等严正指斥帝国主义侵略,表现了中国人民凛然不可侮的气概;《驯鹰词》以驯鹰为喻,告诫亚非拉各国人民警惕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破坏和颠覆,希望他们坚持独立自主,不要屈服于外部压力。《在朝鲜的上阳村》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地记叙了周恩来总理访朝时在金日成首相陪同下,与一位普通农民妇女会见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赠缅甸友人》以朴素的语言、浓郁的诗情颂扬了中缅人民之间的胞波情谊,表达了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相处的愿望: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

   我吸川上流,

   君喝川下水。

   川流永不息,

   彼此共甘美。

   彼此为近邻,

   友谊长积累。

   不老如青山,

   不断似流水。

    ……

  在他的诗中,有象征人民伟力的巍巍金字塔、象征友谊的“尼罗河水清”;能听到非洲的战鼓声、看到“万国衣冠友谊花”。《六国之行》更是诗人国际题材方面的代表作,它记录了陈毅作为一个外交官的足迹,诗中展现了“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的国际形势,歌颂了中国人民与第三世界人民的深厚友谊。

  陈毅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严于律己。解剖自己,“以励晚节”,是他诗作最有特色的主题内容。《感事书怀》组诗饱含哲理的诗句可以作为每个人的座右铭:“吁嗟我与汝,沧海之一粟。慎之又再慎,谦逊以自束。后车善择途,前车一再覆。”“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诗中还勾画了一些人争名逐利的丑恶行径,告诫革命者应自爱自重。诗人也回顾自己的战斗经历,激励自己,保持革命晚节,表现了永远进取的宝贵品格。《六十三岁生日述怀》以高度自觉的革命精神无情地解剖自己:“几次左与右,细节不必陈。中夜尝自省,悔愧难自文。还是鼓勇气,改正再前行。灵魂之深处,自掘才可能。”他是那样直率地坦露自己思想改造历程,披肝沥胆,坦荡无私,胸中不存一点芥蒂。在《冬夜杂咏》中,诗人还托物言志,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身处逆境、不畏艰险、洁身自好、矢志不移的情怀。其中《青松》一首最为著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的革命精神还表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他把子女视为党的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示儿女》等就是以共产主义的品德和理想教育和勉励后代的诗篇。这些诗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语重心长,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如他写诗为小丹就学送行时说道:

   汝是党之子,

   革命是吾风。

   汝是无产者,

   勤俭是吾宗。

   汝要学马列,

   政治多用功。

   汝要学技术,

   专业应精通。

   勿学纨挎儿,

   变成百痴聋。

   少年当切戒,

   阿飞客里空。

   身体要健壮,

   品德重谦恭。

   工作与学习,

   善始而善终。

   人民培养汝,

   报答立事功。

   祖国如有难,

   汝应作前锋。

  陈毅的诗论也有一定的影响。一九四二年,在紧张的战斗环境里,他写了《湖海诗社开征引》,以诗歌形式扼要阐述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解放后他几次与诗歌界论诗,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如他主张诗歌应该是“此中真歌哭,情文两俱备”“豪情贯日月,英风动大地”,要写得“有思想,有感情,使人乐于诵读”;艺术形式上,要走“在中国的旧体诗和新诗中各取其长,弃其所短”的道路。他自己的创作就努力实践着这些主张。

  陈毅诗词真实地描绘了现实斗争生活,表现了无产阶级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持枪跃马经殊死,秉笔勤书记战程”,可以说是他诗词创作的基本特点。他所描绘的生活,他都亲身经历过,具体感受过,因而生活画面逼真,思想感情真挚。在表现上他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作集中概括的描写,同时把革命的豪情壮志熔铸在形象之中。如“恶风暴雨住无家,日日野营转战车。冷食充肠消永昼,禁声扪虱对山花。”(《野营》),读这些诗句,我们就会从诗人描绘的艰苦生活画面中,感受到昂扬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革命的战斗豪情。诗人还善于把眼前的艰苦环境和胜利远景结合在一起,抒写革命的乐观主义,让生活闪烁着理想的光辉:

   大军西去气如虹,

   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

   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

   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

   天翻地覆五洲红。

  陈毅诗词放射出时代的光彩,又闪烁着无产阶级“横槊将军”的个性色泽。他的诗“大气磅礴”,书怀、咏史、写景、叙事都是一种雄浑豪爽的气派。他的古风写得酣畅淋漓,热情奔涌,有江河奔腾而下不可阻挡之势,这是诗人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活和豪爽豁达的气质在诗中的反映。他的诗词不但气度恢宏,意境开阔,而且朴实平易,有一种和蔼可亲的情味。“行行过太行,迢迢赴延安。细细问故旧,星星数鬓斑。”清新朴素,情深意切。陈毅的五言诗如《冬夜杂咏》、《夕鹤词》、《赠缅甸友人》等都如潺潺溪流,清澈见底,象与知友谈心,有一种心碰着心的真切自然韵味。

  陈毅“灵活地运用白话诗和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古诗、格律诗、长短句等形式来抒情写意,歌颂革命事业,在诗词领域中,以他的创作实践,探出了一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途径。”他有较深的古典诗词修养,既喜李白“浪漫味”,又喜杜甫“体裁备”,能多方面吸取古代艺术大师之长;但他主张“不为古人奴”,“玩古生新意”,因而其诗作一方面讲究对仗、韵律和炼字、炼句、炼意,一方面根据思想内容的需要灵活驱遣,不受格律的樊篱。如《赣南游击词》、《记淮海前线见闻》、《莫干山纪游词》等节奏流转,音韵和谐,又没有按谱填词,受格律的限制。又如《哭叶军长希夷同志》先五言后杂言,《昆明游西山》由跃动的三言变为自由体等,它们都融汇古今,大胆革新,驱使各种形式为表达意兴服务。陈毅还善于化用成句,表现新内容。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本是一首写男女爱情的词,陈毅在《赠缅甸友人》里对它进行了改造,化为“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注入新意的词句,用来表达中缅两国人民的情谊,贴切自然,适体合度。又如《莫干山纪游词》中的“清风明月不用买”是化用李白《襄阳歌》中的诗句,《题西山红叶》中的“红叶遍西山,红于二月花”是化用杜牧《山行》中的诗句。这些成句化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极大地丰富了其诗词的表现力。

  陈毅有些诗词笔少藏锋,畅达有余而蕴藉不足。有些新诗,篇幅较长,略欠剪裁。但瑕不掩瑜,他的诗词从思想到艺术都取得了较高成就,受到人民的喜爱,是无产阶级诗苑里一枝瑰丽的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