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苏小妍:“美国小悦悦”——冷漠会走多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6 12:38:46

2010年5月的一天晚上,他们相遇在纽约市法拉盛的街头。此时,她22岁,他28岁。

她家在中国,来美国留学刚满两月,课余在美甲店打工;他家在墨西哥,两年前偷渡入境,目前为一家海鲜超市送货;他们互不相识,随着熙攘的人群迎面走来,突然彼此的肩膀撞在一起……

可惜,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据街边监控录像显示,俩人因碰撞发生争执,男人不明原因地暴躁起来,揪住女孩头发,欲将她拖进街边小巷中强暴。女孩高声呼救,奋力反抗。男人兽性大发,抓起一根铁棍,朝女孩后脑猛击,一下、两下……鲜血四溅,喊声渐微,女孩蜷缩着倒下,男人顺势奸污了她,之后拎着铁棍,徜徉而去。

几十分钟后,男人被纽约警察抓到。此时他烂醉如泥,全然不知自己的暴行。而女孩被送到医院,医生面对赶来的记者说:“从未见过如此严重的伤情,她的整个后脑都被打掉了。”

几天后,女孩的母亲赶到美国,直至被带到太平间门前,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母亲瘫软在地,哭嚎着说:“出事前她还跟我通过电话,说:‘妈妈我很好’……”

案犯入狱,案情曝光,美国舆论开始了深度讨论,一个令人汗颜的问题被抛了出来:录像显示,罪行发生在人流稠密的街区,持续了近20分钟,其间有数十名路人侧目,竟无一人搭救!这里是纽约,是法拉盛,人情冷漠,何以至此?

又几天,国内媒体开始关注此事。面对女孩用生命换来的质问,千里之外的国人显得更为敏感而尴尬,原因只有一个—法拉盛是中国城,见死不救的多是当地华人。

早在旅行开始前,我们就来过法拉盛。一年后故地重游,竟有些不太习惯。这里的行人,脚步太快,这里的车流,太密太急。见到红灯,我们习惯性地停下,身边路人推开我们,照直闯去,回头撇下一句:“新来的吧?”

迎着晨光,愣在街头,我们发现对法拉盛的一切再熟悉,终究还是它的陌生人。

沿着最繁华的商业街没走多远,有一家“新中国超市”,据说当天晚上,女孩是在从超市回家的路上与墨西哥人发生争执,进而遇害的。在她死后一个月,火红的荔枝上市了,由于美国超市从不卖荔枝,这里的生意很旺。只听伙计当街吆喝:“新鲜荔枝,1.99美元一磅,只赔不赚!”

有人上前砍价,伙计对答如流:“还嫌贵?给您引个新词,这叫‘地板价’。”

一度陌生的法拉盛,又亲切起来。如果我是那名不幸的女孩,在提着菜篮回家的路上,听到此番交谈,也会掏出电话,告诉妈妈:放心,这里一切都好!

一拐弯,正是她被歹徒拖入施暴的小巷。巷口,并排几间理发店。

登门,打探,理发的规矩和国内一样。先是干洗掐穴,然后仰面躺下,后脑嵌入冰凉的浴盆,又旋即被人托起,淋着温软的水流,倍感舒适。闭上眼,我和洗头师傅聊了起来。

“前不久,这边有人被杀了?”

“你指哪一个啊?这边经常死人的。”

“是个女学生,凶手是墨西哥人。”

“好像有,就死在前头,没多远。”

“听说当时还有过路的,没人管么?”

“这个不清楚,嗨,总死人的。昨天马路上有个闯红灯的,也被迎头撞死了。”

理完发已是中午,走在法拉盛街头,愈发难受。

炊烟、尾气、光污染、热岛效应……夏日的酷暑被发挥到极限,街边垃圾未及清理,便散出刺鼻的酸臭。街头路人,不论去留悲喜,一律眉头紧缩,似同城市进行着一场战争。这时钻进“黄金商场”的地下小吃城,更需要些勇气。

早听人推荐过:“只要不怕脏不怕热,那里有全纽约最好的小吃。”

真佩服法拉盛人的想象力,竟能把小吃城封在地下。且不论通风消防等问题,仅每日向地面搬运泔水,便是个浩大的工程。据说这里被卫生局年年查,年年警告,却年年依旧。对此,店家们早已习惯。他们将卫生罚款当作“保护费”,把美国政府视为头号“流氓”。

扯来两把折叠凳,在一家兰州拉面摊前坐下。这里的拉面5美金一碗,牛腩、牛筋、海鲜、鱼丸任选。下锅,捞面,浇卤,用的是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唯独面条是千百次拉成的,吸进嘴里,根根不乱,颇有嚼头。

“冲您这手艺,生意该不错吧?”我抬头问店家,摇头电扇将他的额发吹起吹落。

“咳,本小、利薄,没钱赚。”想想,他又说,“好在稳定。再不喜欢法拉盛,你也得来,图的就是个吃呗。”店家把抻好的面条扔进锅中,腾腾沸汽四溢而出。他压好锅盖,下意识地把手贴在空调风口上,冲我抱愧一笑,说:“还不如电扇好使呢。”

看他抢了墨西哥人生意,有意问他知不知道一个月前,发生在中国人与墨西哥人之间的惨剧。转念一想,算了吧,表面上摩肩接踵,熙来攘往,其实谁会留意自己的前后左右呢?不是不想留意,而是没有时间留意,因为彼此都在想:就要走了……

在空间轴上,人们是法拉盛的匆匆过客;在时间轴上,又何尝不是呢?

  

准备收起相机,却被身旁一位老伯叫住。和卖串人正相反,他主动请求拍照,说想看看数码相机的画质。比起我们的尼康、佳能,他更信赖自己的老海鸥胶片机。

十几年前,他在一家国企做机械维护,业余爱好摄影,如今的工作是在纽约街头散发小广告。

发广告每小时挣7美金,一天8小时,一周7天,他笑着跟我说,这样每月收入1600刀,拿出300刀吃饭,300刀租房,剩下1000刀寄回国,他说,这相当于国内半年的工资。

“没办法,儿子在澳大利亚读书,老婆下岗待业,全家都等着这点钱呢。”

他来美国5年了,从没回过家,因为身份不合法,一旦回国就很难再回来。说到这儿,他一遍遍质问我:“你说我来美国容易么?!为了混张旅游签证,我一个孤老头子先去日本,再去澳大利亚,绕了地球小半圈,才让美国人相信我要周游世界……”

“这么费劲,您就为来发广告?”听我这样问,他像受了多大委屈,广告也不发了,把汗布衬衫往上一撩,抚着被晒得黑黝黝的肚皮拉开了长聊的架势。

“来美国的头几年,我把能做的都做了一遍:刷盘子、搞运输、送外卖……最后发现,就在法拉盛发传单最舒服。这里牛肉面5个刀一碗,换别处,我只能吃汉堡。这里不用说英文,换别处我得天天跟人家:How are you。你说这里辛苦,刮风下雨日头晒,大马路上吸废气,没错,可换国内不一样?你说这里发传单看人脸色,可我伸伸胳膊就赚钱,换国内,别说伸胳膊,就算连命都搭进去,到了这把年纪,有谁稀罕你?”

正说着,背后一家店铺的门开了,一个中年女人探出头来,瞪他一眼,转而对我们说:“看他,天天在这儿吃苦受累,还说美国这好那好。”

“我苦不要紧啊,我儿子不苦就成喽。”说完,他也回头瞪那女人一眼,女人悻悻回去了,他脸上露出惨惨的笑容。

他摆摆手,说不聊了,这女人是他的老板,正盯着呢。也许是见到我们就像见到了自己的儿子,他又压低声音,特别叮嘱道:

“注意安全,碰见黑人墨西哥人,绕着点走。前不久那姑娘,和老墨撞上了,仗着自己英语好,跟人挣巴,结果呢?孩子,一定在心里记住喽:咱谁都不是!”

听完这句话,我们顿然理解了女孩的死,同时,胸口又像挨了一计重拳。

比起铺天盖地的汉语广告,比起正宗地道的街头美食,比起那些定义“咱是中国人”的浓烈的民族印记,这句“咱谁都不是”来得更凶、更猛,更让人无法抵抗。

 

(摘自《这不是旅行》 广西师范大学大出版社 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