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拍福利小圈子:灵魂可以复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17:41:32
作者:南桥之风   2008-06-14 20:31 星期六 晴  

第一章  灵魂可以复制




子列子曰: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



——《列子·周穆王》




  自从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提出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力图用物质的发生机制来解释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智慧的根源,因为整个科学体系的基石就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如果承认非物质的灵魂的存在,就等于自我宣告科学大厦的倒塌崩溃。但如果科学是错的,又怎么能根据它制造出许许多多物质的工具来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到人脑与动物大脑的本质区别,许多科学家一生都在致力于寻找,却都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所证伪。



最初,他们根据人类学的考古成果,发现从猿到人,脑容量呈递增的趋势,便认为脑容量的多少就是决定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但后来却发现,形体较大的动物,脑容量也相对较大,人为1300ml左右,大象为4000ml左右,鲸鱼是7000ml左右。



  于是他们又进行修正,用脑容量与身体重量之比的方法来说明精神产生的根源,比如人是1:38,鲸是1:2500,大象是1:500左右,猩猩是1:100左右。但下面的事实数据证明,修正照样行不通,如白鼠是1:26,长臂猿是1:28,麻雀是1:34,都要比人的大得多。



  后来,他们发现人的大脑沟回很多,使大脑皮层的面积达到2250平方厘米,而大部分动物的脑表面都比较平坦。可是不久,人们发现海豚的大脑沟回一点也不比人少,甚至比人类还要多。



  有人只好说人类能够产生精神,是因为人的大脑细胞比其他动物的脑细胞密度大,可是,如果取0.0001立方毫米的大脑细胞数作为比较的基准,人类是10.5,鲸鱼是6.8,猫是30.8,老鼠是105.0,越是体形小的动物,大脑细胞的密度就越大。



生物学家又发现人类的额叶较灵长类动物大得多,认为这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然而,美国依阿华大学的马西奥和谢曼迪费里两人对包括人类在内的一些灵长类动物作了磁力共振影象扫描,然后测算大脑每一部分的大小,大猩猩额叶占大脑的31.7%,黑猩猩占36.1%,人类占36.8%,人类大脑的额叶与灵长类动物的区别并不明显。而且,黑猩猩比大猩猩高出5.4个百分点,但它并不比大猩猩聪明多少;相反,人类比黑猩猩仅高出0.7个百分点,但却比黑猩猩聪明了许多。



于是,和人类起源一样,美国科学界只好将人类的智慧起源列为世界六大悬疑迷案之一。



综观科学家所找的以上证据,我们发现,无论是脑容量说,脑体比重说,皮层表面积说,脑细胞密度说,额叶大小说,实际上都遵循着同一条思路——即大脑的脑细胞越多越智慧。但这些层出不穷的假说又反过来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这条思路是错误的,脑细胞的多少,并非是智慧程度高低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变得比动物更聪明?难道真的存在着非物质的灵魂?



生命物质(即生物)的出现是宇宙物质演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精神物质(即神物)的出现,也同样是宇宙物质演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我们在讨论精神系统的演化史时,则已指出,大脑作为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在生理机制方面,其特性与其他动物相比,都是一种普遍的生物电过程和生物化学过程,也就是说,如果从智慧产生的发生学角度上考虑,人类与动物没有本质的差别而只有程度的区别。人类之所以比动物聪明,一是拥有足够量的脑容量;二是大脑具备了神经物质循环流通的圆足系统空间构象。(在笔者的《物质演化的几何力学原理》的《精神系统》一章中,对此有一个详细的阐述,读者诸君可以参阅。)



电脑是依据人脑的工作原理制造的仿生学机器,人脑虽然不是由电脑演化而来,但电脑的工作模式就是简洁的人脑的工作模式。因此,我们可以参照电脑的运转机制来介绍人脑的运转机制。



人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组织的基本功能单位,具有兴奋和传导兴奋的作用。神经元的轴突称神经纤维,在中枢集合成束的神经纤维称为神经束,在周围神经系统集合成束的神经纤维称为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与脊髓,其中大脑是最高的中枢,是心理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它拥有三大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边缘系统等构成,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定觉醒状态,使大脑皮层能够接受信息并主动调节行为。第二机能系统位于大脑皮层后部,包括视觉区、听觉区、一般感觉区及相应皮层下组织,主要功能是接受来自内外环境的隔各种刺激,并对它们进行加工和保存,其中又分为分析功能区、综合功能区和更复杂的联合区。第三机能系统分布在额叶,第一区为运动区,如果受损则产生麻痹,第二区为运动前区,如果受损则熟练动作会受到破坏,第三区为前联合区,主要功能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综合,并构成行动的复杂程序,最后把完成行动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进一步调节人的行为,即对人的一切心理过程进行着调节和控制,保证人体活动有机化地进行,以达到预期目的。



周围神经系统分布于全身,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三部分,是中枢神经系统同机体感受器和效应器发生联系的机构,它把机体外的刺激传入到中枢,再通过它,中枢神经发布的命令得以向外传达。



电脑的主机相当于人脑,电源和主板相当于人脑的第一机能系统,硬盘相当于第二机能系统,中央处理器(CPU)和内存条相当于第三机能系统。电脑的外围设备相当于人体的机体感受器和效应器,如键盘、鼠标、光驱、摄相头、数码摄相机、扫描仪、麦克风、网线等信息输入设备相当于机体感受器,显示器、音箱、打印机、刻录机、传真机等信息输出设备相当于机体效应器,所有这些设备的控制面板则相当于周围神经系统。数据线则相当于神经束和神经。一种说法认为,人脑大约相当于1011台80G硬盘、奔4芯片的586电脑。



我们的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物体都是基本物质的不同形态,根据著名的波粒二象性原理,物质粒子同时又是波,物质的不同形态,就是物质粒子以不同频率的波所呈现出的各种存在方式,宇宙中的波多得无法统计。



电子是宇宙演化进程中第一层级的球形平衡态能量交换系统,因此,宇宙中所有电子层级的物质和由电子组成的更高层级的物质形态,都是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存在方式。电磁波的频率和波段非常丰富,光波就是波长为1nm(毫微米)~10-9m之间的电磁波,可见光的波长为380nm~780 nm之间,电灯的发光原理就是利用灯丝的电阻将原来电流的电磁波频率转化为可见光的频率,微波炉放射的微波也是电磁波之一。



和所有电器一样,电脑的运转机制也是电磁波。由于我们无法凭肉眼看见电子,所以我们对可见光波之外的电磁波比较陌生,如果我们把陌生的电子转换成我们比较熟悉的水,则可以在想象中对电脑的运转过程达到一种视觉化的效果。



没有通电的电脑,就像一盆平静的水,电源则如同插入水中的水管,通电之后,外来的电流通过电源这根水管源源不断地冲击平静的水面,使盆水荡漾起初始水波A。键盘、光驱和鼠标是信息接受器,敲击键盘,如同用一根棍子点击水面,它所荡漾起的水波B与初始水波A相互冲击,形成一种新的水波C,数据线则如同水,水波C通过数据线这个介质波动到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里的初始水波D受到这个水波C的震荡,又产生出另一种频率的水波E,水波E又波动到硬盘中某个程序所控制的区域,与该区域的初始水波F相撞,再次产生出一种新的水波G,水波G通过数据线波动到显示器,显示器的初始水波H与水波G相撞,产生一个新的水波I,I属于可见光波,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电脑的运算结果。



由此,电脑之所以能够处理它所接收的信息,就是因为它的各个部件都拥有自己固定频率的电磁波,并且有秩序地固定在主板这个大电磁场中的某个位置上,这些部件之间有媒体相连接。当信息输入设备将外界的电磁波传入之后,它就沿着预定的路线推进,不断地被各个部件修改频率,最后从信息输出设备里输出处理过后的新频率的电磁波。



科学发现表明,大脑作为一个信息处理系统,人类的意识在其生理机制方面,表现为一种很普遍的生物电过程和生物化学过程。



首先,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的兴奋以新陈代谢为基础,伴有物质、能量的代谢和电的变化,兴奋产生时,动作电位曲线急速上升,0.5-1.0毫秒后随即急速下降,又称为峰电位,峰电位完全恢复前,膜两侧电位还经历两次微小而缓慢的变化,先“负后电位”(峰电位下降尾部15毫秒)到基线,再“正后电位”(80毫秒)到基线:







表:动作电位产生的另一个原因与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有关






  


  


  


  

细胞外:N a+    Cl-
  

细胞内:K+
  

带负电荷的大分子有机物
  


  

静息状态通透性
  

很差
  

较大
  

不能
  


  

动作状态通透性
  

突然增加



  

 




  

 







注:静息电位:由于离子浓度很差,膜内K+向膜外透出形成电位差,膜外的K+又倾向于向膜内透入,当两者形成电——化学平衡时不再变化。



动作电位:神经纤维受到足够强的刺激,导致膜对N a+的通透性增加,N a+内流除极。



其次,神经传导就是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的顺序发生。神经纤维某一点受到刺激,如果这个刺激的强度是足够的,这个点对刺激的应答是极性发生变化:Na+流入,K+流出,原来是正电性的膜表面,现在变成了负电性。这就使它和它的左右邻(正电性)之间都出现了电位差。于是左右邻的膜也都发生透性变化,也都和上述过程一样地发生动作电位。如此一步一步地连锁反应而出现了动作电位的顺序传播,这就是神经冲动的传导,动作电位的出现非常快,每一动作电位大约只有1ms的时间:







而且,细胞代谢总是伴随着电变化的,神经细胞本身的新陈代谢引起的自发活动,也引起电的变化,大脑皮层具有独特的电活动。它既有连续的节律性的电位变化,又有由于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的局部高电位变化。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叫做自发脑电活动,它的记录叫做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感受器受到刺激可以在大脑皮层产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叫做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不仅刺激感受器可以记录到诱发电位,刺激外周传入神经以及中枢内的传导束、神经核都可以产生诱发电位。不同的感觉输入所引起的诱发电位在波形、振幅等方面都有不同。近年来积累的资料证明脑电波来源于锥体细胞顶端树突突触后电位,因为突触电位比动作电位变化较缓慢。而且可以总和。进一步的实验还表明脑电波的节律受到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调制,切断大脑皮层与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联系脑电图就会出现类似深眠状态的波形。下图表示产生脑电波的一种模型:







可见,人类大脑的运转机制,其实也是电磁波,人类的意识在其运转机制方面,和电脑的本质是一样的。



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就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生物电过程,所谓控制人类思想和行为的“灵魂”,并不是什么虚无飘渺的非物质结构,它就是存在于神经细胞之中拥有自身频率的电磁波的分子结构。



无论设计人脑这个信息处理系统的是谁,它都必须遵循宇宙物质演化的准则——追求自身局部能量的平衡和与外界物质的和谐相处,这个准则,在这个准则的指引下,人脑组建了自身稳定的分子结构,则遗传物质RNA和DNA,它就是人脑的操作系统。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人脑和电脑的工作一样机械,它本身并没有判断是非或善恶的能力,只是认同与先前储存信息一致的信息,而排斥与先前储存信息不一致的信息。个人在儿童时期输入的信息将被存起来,作为认同或排斥后来信息的参考标准,也就是成为这台“人脑”的运行软件,这些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自身在摸索世界的过程中,对能与自己的身体和谐相处的信息和伤害自己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储存;二是来自外界有意识的输入,即教育。



儿童自身的摸索结果由成长环境所决定,成长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是人类千万年来从自然社会的实践,依据追求自身局部能量的平衡和与外界物质的和谐相处的宇宙物质演化的准则和人脑的应答原理所筛选下来的共同结晶,不同的地域和时代,文化环境也不同;自然环境是指地域中动植物与山水风景等,如奇险的山、柔和的山、动物的舔犊之情等等。这些,都在儿童寻求与外界和谐相处的实践过程中,根据认同原则悉数编码储存起来,作为以后甄别外界信息的标准。

所以越是早期的教育越重要,它是人脑运行的基础编程阶段,将影响孩子的一生。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有两种,一是惩罚性教育,二是诱导性教育。

惩罚性教育是使其认识到某一行为将会给自己来麻烦,如肉体的伤害——破坏机体的能量平衡最终造成神经系统的能量失衡,或对神经系统能量场的直接破坏(对肉体的伤害和对精神的伤害,只是施加工具的不同,如拳打脚体是激烈的电磁冲击波,侮辱性的言语和图象是激烈的声波和光波冲击波,但最终感受震荡的,同样是大脑这个信息处理系统),但惩罚的力度如果小于其脑中所存意识的牢固度产生的反作用力,则无效甚至适得其反,但过度的惩罚又可能造成机体或神经系统个组织结构的松垮而无法修复,如造成肉体的残废或精神分裂甚至死亡。



诱导性教育则根据同类认同的应答性规则,先输入儿童已有信息相类似的信息或有利于其的信息,然后再输入设计好的逻辑语言逐步地指向教育者所需的结果,但一定得设计的隐秘和巧妙,不能令其先觉察出结果。



因而,人脑的程序,并不是一旦确立就无法修改的,它是不断开放的动态系统,不单单是某几个人,而是包括整个宇宙在内的造化物,它们都是人脑程序的编程员,所以,人脑虽然没有由几个专家组设计程序的电脑那么专业,却博大精深、永远开放。



当然,还有一种更简洁有效的人脑编程方式,那就是掌握先进的技术,象使用电脑一样娴熟操作人类的大脑。



如果有一天,我们充分地掌握了人类神经系统中各功能区神经细胞的分子结构,也就掌握了它们影响生物电电磁波的规律,到时候,我们就能够象今天娴熟地制造电脑并操作电脑一样,也可以制造出“灵魂”来。如果研究出可以与脑电波频率相接并将之翻译的脑电波转换辅助器,则可以随时将某人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全部拷贝下来,也就是说可以随时将某人的“灵魂”复制下来,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为某人一生的整个思维过程都记录备分。今天我们的虚拟人技术,只是将人体进行切片扫描,然后再将这些切片的扫描图片重新组合,成为储存在电脑中的虚拟人,但这样的虚拟人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它没有思想,准确地说,现在的虚拟人只不过是虚拟的人的肉体,它只有医学的价值。但如果我们能够将研究对象从出生开始,每一时刻的思维都进行切片备分,当研究对象大脑死亡之后,再将所有的思维扫描图片按时间顺序连接起来,我们就可以象看电影一样,将研究对象整个人生的思维活动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并且可以通过记录在研究对象视觉功能区和听觉功能区的信息,重新展现其一生所看到过的东西和听到过的声音,这样的虚拟人,相对于今天的肉体虚拟人,是灵魂虚拟人。



除了可以制造灵魂虚拟人之外,我们还可以象今天的电脑联网一样,在每个人的头上安装一个脑电波转换辅助器,再设计一个扩放发射和接收装置,通过这个装置,人们的大脑就可实现今天的电脑一样的无线联网。到时候,我们无须象现在这样辛苦地学习,只要将我们的大脑与某台电脑或某人的大脑联网,则可以从中下载到我们需要的信息,同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就可以超越例如声音、文字、肢体、眼神等各种外在的语言工具,或者电话、电脑、电视等外在的技术工具,直接就可以进行灵魂之间的交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有灵犀一点通,虽然相隔千里之外,却仍能做到心灵感应。



如果我们掌握了思维备分和灵魂联网技术,我们就能做到神话传说里面的投胎转世和灵魂附体,从而通过不断的轮回投胎或附体来达到某种意义上的灵魂不死。



所谓投胎转世就是将拷贝下来的某人的灵魂虚拟人信息通过脑电波转换互助器输入一个“相对空白”的婴儿大脑中,就象电脑的操作系统一样,这个婴儿的操作系统就是灵魂虚拟人的编码信息,虽然这个婴儿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会输入有别于灵魂虚拟人的信息,但所有这些新信息都是在灵魂虚拟人的编码信息这个操作平台上重新编码和运转的。



而所谓灵魂附体,就是将某个灵魂虚拟人的信息输入到一个有了自己操作系统的成年人的大脑中,灵魂虚拟人就象今天的电脑木马病毒或蠕虫病毒一样,修改了这个成年人大脑的注册表,使一开机或一联网或启动某个程序时,它就会出现并自行运转,但既然是类似电脑病毒的一种,也就可以输入通过编程的一连串特殊符号即杀毒软件将之抹杀,这就如同道士或和尚的驱鬼符录或咒语,符录是一连串的光波符号,咒语则是一连串的声波符号,它们在本质上和一连串电磁波符号的电脑杀毒软件是一样的。



但要制造不死的虚拟灵魂和“投胎转世”或“灵魂附体”,除了必须制造出脑电波转换辅助器和发射接收装置外,还必须解决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到储存这些数据的服务器,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储存的信息太多了,能够储存人脑信息的服务器,肯定必须具备与人脑同等的信息储存能力,但这样的服务器到哪里去找?显然,另一个人脑就是最好的储存服务器,如果自然出生的婴儿有伦理学上的困难,那么,今天的生物克隆技术,已经能够克隆出羊、牛等高等哺乳动物,如果再往前走那么一小段,也就可以制造出克隆人了,克隆人的大脑就是最佳的虚拟灵魂的储存服务器。



为什么古老的灵魂传说居然和我们目前还不能达到的技术如此契合?



难道……?



是的,大量的迹象表明,早在我们发明电脑之前,就有高等的智慧物质发明了——“人脑”!人类,只不过是他们制造的生物机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