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碧落星云绝版了吗:探秘“沙漠中的原始村落”----达里雅博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6 18:58:57
本作者 阿迪力          文地址: http://adili.blshe.com/post/13602/528471

  天山之南,玉河之边,一块神奇的绿洲封闭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这里有千姿百态的原始胡杨林、神秘的沙漠景观,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圆沙古城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遗址喀拉墩古城。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便的交通条件,这里的村落近乎与世隔绝,封闭的生活方式还形成了古朴神奇独特的民风民俗……这里,就是被外界称为“沙漠中的原始村落”的新疆“沙漠第一村”达里雅博依。

  天山之南,玉河之边,一块神奇的绿洲封闭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这里有千姿百态的原始胡杨林、神秘的沙漠景观,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圆沙古城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遗址喀拉墩古城。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便的交通条件,这里的村落近乎与世隔绝,封闭的生活方式还形成了古朴神奇独特的民风民俗……这里,就是被外界称为“沙漠中的原始村落”的新疆“沙漠第一村”达里雅博依。

  多年以来,这个“沙漠中的原始村落”吸引了包括斯文赫定和斯坦因、黄文弼在内的众多国内外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和旅游探险家。同样的,这里的神奇、这里的传说也深深吸引着我,渴望有机会能够深入其中,用我的发现、我的镜头,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2009年11月2日,借着工作之便,终于有机会去达里雅博依民俗村落了!早晨8点,我们乘坐两辆尤尼莫克沙漠越野车,从于田县城出发,沿着克里雅河东岸一路北上。为了便于沿途拍照,我坐在了第一排靠窗的位置上。已是早晨8点多了,又大又圆的月亮依然不舍地挂在克里雅河西岸的天空上,透过河对岸的树梢,若隐若现地伴我们一路前行。
  不久,东边的太阳慢慢升起,一幅幅绝美的画面从眼前次第掠过……远处是连绵起伏高大的沙丘,路边有成片的芦苇,水中有嬉戏的野鸭和岸边吃草的羊群,河岸两边矗立着金黄色的胡杨树,有的树龄大约几百年了,粗壮、苍劲的胡杨,很是壮观!坐在行驶的车里拍照,使我无法很好地构图,正在着急时,走在我们前面的车停了下来,哈,这样美丽的景色,不仅仅只会吸引我呀,赶紧下车,从不同角度、酝酿构图、迅速拍摄,大家也纷纷拿出了小DC,不停地拍照、留影,将这天地大美定格、收藏。小憩片刻后,大家上车继续赶路。
  坐在驾驶员旁边,我们一路闲聊,得知他经常进出达里雅博依,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听驾驶员介绍,达里雅博依南北长365公里、东西宽96公里,全乡280多户,人口仅1300多,真可谓地广人稀。一般来说,达里雅博依人主要是依河而居,或是在茂密的胡杨林中,居住非常分散,一家与一家居住距离近的几公里,最远的可达到3、40公里,因此,如果你向达里雅博依人打听什么地方或谁家在哪里?得到的回答是:“那里!”这个“那里”的距离就是几公里远;如果他拉长声音说:“那--里!” 这个距离就是二三十公里了;如果他再拖长一点声音说:“那-----里!”哈,那距离可就有上百公里了。这种表述距离的方式,也体现了达里雅博依人的居住环境哩。
  欢笑中,我也迅速检索着记忆。关于达里雅博依人的历史,从一些书籍、资料和从于田有关人士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迄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有说他们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有说是2000年前神秘消失的古楼兰人的一支,也有说达里雅博依人就是克里亚(于田)人。希望通过这一次的近距离观察有所认知、有所收获吧。

  (一) 
  我们此行达里雅博依的目的,一是了解当地情况,二是为当地百姓送去慰问品,所以每遇到一户人家,我们都要停下来,跟老乡们座谈。
  车行大约50公里,我们来到了此次达里雅博依之行的第一户人家,当主人听到汽车的轰鸣声,就早早站在门口迎接我们了。这家的男主人叫买买提?赛迪,今年52岁,买买提告诉我们,现在家里有170多只羊,收入全靠畜牧业,没有其他收入,由于住在河边,有时候他们也在河里打渔,自己食用。热情的女主人端出了达里雅博依人特有的主食----“库麦琪”招待我们,还有泡好的药茶。于田人特别喜欢饮茶,尤其是维吾尔保健药茶。在于田,再穷的人家家里都会有一两个暖水瓶,无论你什么时候去家里坐坐,都可以喝上滚烫的热茶;在达里雅博依,也不例外,我们沿途拜访了十几户人家,家家都有热茶来招待我们。
  买买提夫妇有5个孩子,儿子25岁,女儿19岁,还有三个在县城上学。老大、老二还没有成亲,在农村已算是晚婚了。本来,买买提的儿子要和表妹成亲,但考虑到是近亲结婚,后来也没有办。谈及没有成亲的原因,还是和这里的地理位置、居住分散有关。于是话题又说到了居民搬迁,买买提说,不少牧民对于自己的居住地还是很留恋的,虽然也希望通过搬迁改变生活现状,现在,大家比较普遍的想法是,祖祖辈辈都是放牧为生、不懂种植业,如果迁徙到县城附近,没有合适的放牧地点,种植业又不会,对于搬迁比较矛盾。至于买买提自己,虽然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但考虑到下一代的发展,他不反对迁徙,如果他在县城读书的三个孩子能够读大学,不搬迁也无所谓,但如果他们考不上大学,就要在县城学手艺,那自己会考虑慢慢地搬过去。
  聊着达里雅博依人的生活,也不由自主地打量着达里雅博依人的住房。达里雅博依人住的是用红柳和胡杨编织、搭建而成的住房,房屋多用胡杨木做支撑,再以红柳枝等编成围墙,里外层糊上粘土,看似原始却十分牢固结实。从住房结构看,大致分为一间前厅、一间大厅、一至三间卧房,紧挨着前厅的还有一间相当于厨房的房子,而大厅相当于客厅。前厅和厨房前面是用胡杨木或红柳轧制而成的围栏,相当于前院,前厅和厨房外墙只是用红柳编织、胡杨木支撑,四面透风,其余的房间则要糊上一层粘土。
  环顾房屋内很少有多余的摆设,他们以胡杨木和粘土垒成3、40厘米的高台,再铺上毛毡或地毯,便是床了。所谓厨房,只是在房屋中间刨挖一个坑当做炉灶,用来烧水做饭,并没有灶台或炉子。达里雅博依人的饮食也较为简单,最主要的食物就是“库麦琪”,此外还有清炖羊肉、抓饭等。“库麦琪”是用小麦粉做成的面饼,先和好面,摊成圆形,里面也可放入羊肉、皮牙子(洋葱)馅,再埋入烧热的炭灰中烘烤,烤熟以后拿出,将其表面灰土吹干擦净,就可食用,口感非常好!由此,我们也约略明白达里雅博依人为什么会在房屋中间刨挖一个坑来烧水做饭了。
  离开买买提一家,我们继续前进。接近中午时分,来到了第四户人家。达里雅博依乡乡长已经在此等候我们了,午饭扎实而美味:清炖羊肉、“库麦琪”,还有维吾尔药茶。吃饭时,大家边吃边聊,而我是抓紧时间吃完饭,房前屋后、屋里屋外转了转,先把想拍的拍下来,然后与男主人交谈起来。这家的男主人是村支部书记,家里有几百只羊,经济状况还不错。他告诉我,这里虽然很偏僻,但政府很关心他们。“村村通工程”、“电视进万家”等工程都使他们受益。现在,这里家家都有电视机、卫星接收器、太阳能发电板,多数人家还安装了卫星电话,乡政府还有了移动基站……这可是我没有想到的,记得一年多前,他们乡还只有两部卫星电话和外界联系呢,不由感慨达里雅博依也在飞快地与时代接轨。书记说,“以前,我们这里的居民谁家要是结婚,最起码得提前15天,骑着毛驴或摩托车通知周围的邻居、村民。现在,就不需要这样麻烦了,一个电话,就都能通知到了!”
  告别村支部书记一家人,我们继续前进,每遇到一户人家,就停车、慰问、了解情况。下午,光线非常好,心里盘算着可以在克里亚河畔拍摄日落,可到了距离乡政府30公里处,河水居然断流了,这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遗憾中只有继续前进了。
  终于,快到目的地了,远远的已经看到乡政府所在地的移动发射塔和高高飘扬的国旗了,颠簸了一天的我们,心里充满了期盼。乡政府座落在一片胡杨林边,时近黄昏,走在我们前面的汽车扬起尘土,在黄昏气压和温度的作用下,飘在离地面一米的高处,久久不散,在夕阳的照射下,像是一层薄雾笼罩着胡杨林,煞是好看,司机看出我想拍照,就停了车,让我赶紧去拍。赶紧下车,也顾不得尘土,一阵狂拍!
  到达乡政府,天已渐黑。与其他地方相比,达里雅博依乡政府小而简陋,但又不乏自己的特色和一些现代气息,院内有十几棵胡杨树,蓝色彩钢板的房屋,高高的移动发射塔、几个卫星地面接收天线,还有太阳能发电站。这里的几间客房都很干净,安顿好住处,大伙简单洗了洗手,坐下吃晚饭。
  饭桌上,乡党委书记向我们介绍了这里的情况。上世纪50年代,达里雅博依乡成立了高级合作社,1959年成立了人民公社,1984年归属加依乡,1989年建达里雅博依乡。全乡有一所卫生院、一所小学、一所兽医站和一所胡杨林站,生产方式以畜牧业为主,还有大芸、甘草等特色药材,没有种植业。
  通过这些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达里雅博依乡并不像上世纪80年代一些媒体所描述的“世界第二大沙漠里生活着原始部落,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也不像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极不负责任地报道说这里生活着一群“野人”。至于达里雅博依人的源流,通过我的观察、了解,达里雅博依人的服饰特征、语言特征、体型特征和一些生活习俗,与克里亚人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在我看来,达里雅博依人就是克里亚人的一支!
  谈话间,达里雅博依乡党委书记也向我们介绍了所面临的一些困难:
  由于生产方式比较单一,达里雅博依乡的牧民只从事畜牧业生产,想要脱贫致富,就要多养牲畜,而多养牲畜,对沙漠植被的破坏又比较严重!同时,这里又严重缺水。每年,克里亚河都要断流几个月,特别是2009年尤为严重,虽然每户人家都有自压井,但只够生活、牲畜饮水,而且水质不完全达标。由于缺水,乡域内的胡杨干枯、土地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此外,就是老百姓普遍反映的交通问题,也是我一路上所体会到的。一是路途遥远,交通极度不便,二是很多地段所谓的路,也就是汽车在沙漠里行进时留下的车印。据了解,这里的牧民很少进城,有些人一年都进不了一次,更有一些人,两三年才去县城一次。虽然乡里也有几辆跑运输的越野车,但路途的遥远、一路上的艰辛,还有不便宜的运输费用等各种因素,致使这里的出行变得非常困难。
    每个星期,达里雅博依乡只有一、两部车去县城。牧民热杰普有一辆丰田陆地巡洋舰,是参加过环塔汽车拉力赛的车,他买下来以后就在达里雅博依跑运输,他说,根据距离的远近,车费从80元到120元不等,而且要聚集了一批人才上路,还要把车塞得满满的,有时,一辆车居然可以塞进去17、8人。他告诉我,如果不这样、就赚不了钱,因为去一趟县城,光油费就要500元,还有车辆的损耗,跑一两趟就要维修、保养。同时,这里的物价也很高,县城里5、60元一袋子的面粉,在这里,就要100元左右。
    一路之上,我们都与所遇到的牧民交谈、了解情况,同时也就移民、搬迁等问题,征求他们的意见,达里雅博依人也深知自己目前所处的环境和所面临的问题,也表示如果有一个合适的去处,愿意离开这里。那么,移民、搬迁是达里雅博依人最后的出路吗?就修路问题,我在离开达里雅博依、回到和田后,也曾向交通部门了解过。地区交通局的领导告诉我,这里修一条公路,造价非常昂贵,220公里的距离,需要资金一亿元,还不包括后期养护;同时,修筑公路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牧民的生活状况。诸多因素综合考虑下,移民、搬迁应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吃过晚饭,一轮圆月已在天边升起,又是一个美丽的沙漠月夜啊,在乡政府前的一块较平整的沙地上,篝火已经点燃,附近的牧民已经赶到了这里,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坐在篝火边,一起参加当地特意举办的麦西来甫。
    和老乡们一一握手之后,我们也盘腿而坐。达里雅博依乡的民间艺人敲起了手鼓、弹起了热瓦普,沧桑而悠扬的歌声,那么投入又那么地令人陶醉,于是,热情而豪放的达里雅博依人跳起了麦西来甫,他们的热情、好客感染了我们,同时也感动了我们一行人,大家也纷纷加入到达里雅博依人的行列,跳着、唱着……熊熊篝火映照着四周和头顶的天空,皎洁的月光、经久不息的弹唱、欢快的麦西来甫以及那乐天知命、热爱生活的达里雅博依人,构成了一道美丽而独特的风景线。激动中的我在离篝火不远的一个小沙包上架起了相机,因为我无法错过这样一个绝好的画面和拍摄创作机会。
    夜深沉,篝火麦西来甫结束了,大家挥手作别,渐渐离去,篝火烧尽后的火炭已被沙子掩埋。我一人坐在沙包上望着月亮,四周非常寂静,偶尔可以听到远处胡杨林里传来的骆驼叫声。蓦地,我的脑海里闪回出另一个月夜的景象:2007年夏,也是在沙漠胡杨林,也是一个难忘的月圆之夜,我与朋友们扎起帐篷,点起篝火,烧烤、饮酒、唱歌、拍摄,大家休息之后,我也是一个人这样坐在沙包上,点根烟,望着月亮……人的一生多数是寻常日子糊涂过,能有几多难忘瞬间?又有几番奇迹可言?惟有铭刻于记忆深处的感动,才如神来之笔,将朴素的生活点亮。

  (二)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因为要赶在公务活动开始之前拍摄一些我想要的画面。
    来到距离乡政府不远的一个大沙丘上,从这里,可以一览无余俯瞰乡政府所在地。直觉上,这里不像是一个乡政府所在地,更像是一个沙漠中的驿站。因为乡政府周围只有十几户居民,两三条街道,居民的房屋全是用红柳和胡杨编织、搭建,临街一面少有前院,而后院比较大,有羊圈,还有堆放着的杂物、干枯的胡杨木和红柳枝。街道没有硬化,全是沙土,有一条30多米长的小街,算是这里的“商业街”了,街上有饭馆、小商店、杂货铺、摩托车修理铺。小饭馆里只供应拉面,7元一盘,比县城贵2元,但就这里的环境和距离来说,也算合理;杂货铺里,除了油盐米面,还有品种不多的蔬菜、水果。
    我走进了一间胡杨、红柳搭建的小商店,发现这一家商店麻雀虽小可五脏俱全,十几平米的空间,货物还算齐全,从基本的生活用品到一些小家电,从老百姓离不了的小火柴到DVD播放器,你都可以找到,哟,里面还摆放了一台液晶屏的电脑,正在播放着艾尔肯的歌。
    小老板阿布杜威利和他的朋友买图送?阿布杜克里木正在听音乐。我买了一盒香烟,就和他俩闲聊起来。阿布杜威利今年18岁,初中毕业以后就在这里开小商店,他说,父母在他小的时候就从这里搬迁到了县城,现在,弟弟妹妹也都在县城,而他一直留在这里和奶奶一起生活,开小卖部已经几年了,货物都是父母从县城发给他,因此这里的货物价格与县城比,要高出20-30%。当我问他父母都在县城,为什么不和奶奶一起搬到县城生活呢?阿布杜威利告诉我,从小和奶奶一起生活,是奶奶把他带大的,祖孙俩感情很深,奶奶不愿意过去,他就在这里陪着奶奶,只是现在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生存条件也越来越差了。
    小老板的朋友买图送阿布杜克里木今年22岁,还没有成家。他告诉我,放牧和采挖大芸是他、包括一些年轻人的经济主要来源,由于达里雅博依乡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差,挖到的大芸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除了放牧,也没有什么可干的,想到县城做点小生意,也没有本钱。2009年,已经有部分青年外出打工。买图送?阿布杜克里木说,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和外界接触,也希望能到距离县城近一点的地方生活,但内心也比较矛盾和迷茫,一是割舍不下父母,二是担心自己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里究竟会怎样?
    由于这里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这5、6年里,已经有10几户人家搬迁到了县城或距离县城比较近的地方。不仅如此,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闭塞的、分散的生活环境,这里适龄青年结婚难的情况较严重。买图送?阿布杜克里木告诉我,一是这里居住太分散,年轻人之间的交流也很少,不太好找对象,很多时候都是父母之命。二是经济原因结不成婚。当我问到近亲结婚时,他说以前比较普遍,成立乡政府以后,管理规范,近亲结婚已经没有了。
    吃过早饭,我们走访了达里雅博依乡的卫生院和小学校。乡卫生院在小学旁边,成立于1989年,之前是一所简陋的医务所。目前有医护人员6名,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在这里也完全得到执行,极大的改善了当地牧民的就医环境,减轻了负担。
    达里雅博依乡的小学始建于1989年。2001年,中宏基房地产公司和新疆建工集团共同出资又建成了现在的中宏基希望小学。走进干净、整齐的校园,眼前是飘扬的国旗和整齐的彩钢板教室及学生宿舍,篮球场不算大,周边有十几棵挺拔的胡杨树,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校服在操场上等着我们。坎拜尔汗是学校的负责人,她自愿来到这里工作已经一年有余,坎拜尔汗介绍说,目前学校有1--3年纪学生88名,党和政府非常关心这里的孩子们,孩子们吃住都在学校,一切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还出资为孩子们购买了校服。坎拜尔汗表示:“达里雅博依乡虽然很偏僻,办学条件相比县城还简陋得多,但政府、社会等各方面都非常关心、支持学校,在达里雅博依乡,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了。”
    令人欣慰的是,这里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可是100%呢。学校也并没有因为地处偏远、条件简陋而放松教学管理,都是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来进行,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非常高,目前,学校有10名教职工,负责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和学习。孩子们15天回一次家,周五由家长接回去、周日送来。“我们的教职工基本上都来自县城,一个月能回一次家,有时候,因为忙于教学和照顾孩子们,有些教师一个学期才能回一次家。他们说,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孩子们就是我们的孩子!”坎拜尔汗的一番话,深深触动了我,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我也了解到,当地政府考虑到达里雅博依乡的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从2007年开始,四年级以上至初中三年级的200余名孩子被安排到于田县城里的小学、中学读书,每一学期回一次家,安排专人、专车接送,包括吃、住、行在内的所有费用均由政府承担。
    回到乡政府,当地热情淳朴的牧民们已在这里等候我们多时了,原来,每逢外边有人来,牧民们都要过来见面、问候,这是好客的达里雅博依人多年形成的习俗和礼仪了。与老乡们拉起家常,得知其中一位老者已104岁了,达里雅博依人的热情再次感动了我们。告别的时间到了,我们和这里所有的人一一道别,达里雅博依乡党委书记、乡长,还有热杰普,开着他那辆丰田陆地巡洋舰,一直把我们送到了村口。

    回去的路程,我们选择了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到阿--和沙漠公路,从达里雅博依乡政府到沙漠公路全长95公里,车辆行驶在浩瀚沙海之中,好似汪洋中的一条小舟,不停地在沙浪里翻滚、跳跃。
    望着窗外一望无际的沙漠,达里雅博依乡所见的一幕幕情景在我脑海里回放着... ...达里雅博依,我向往的地方!现在离你越来越远了,可是我的心情充满了留恋、不舍,这片土地是遥远的、贫瘠的,但这片土地也是神奇的、温暖的,更是乐天的、坚强的。什么时候,我还能再次踏上这片被沙漠腹地孤立的乡村?什么时候,我还能再次踏上这片原始与现代必然交融、留守与开创必须抉择的土地?
    当时代列车终于呼啸着掠过传说中的“原始村庄”,下次再来的时候,我看到的将会是怎样的一个达里雅博依呢?我期待着!

  2009-11-17于和田

 


    从于田县城出发,沿着克里雅河东岸一路北上

 

 


   乘坐两辆尤尼莫克沙漠越野车

 

 


   到达的第一户人家

 

 


  达里雅博依人房屋--大厅

 

 


  在厨房烧水的妇女

 

 


  我们的午餐

 

 


  库麦琪  达里雅博依人的厨房--烧水的母亲及女儿

  科里亚河
  沿河而居的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