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手机铃声:博弈自主招生(附照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6 13:19:54
上周末,包括“北约”“华约”和“卓越联盟”在内的名校自主招生联考扎堆进行。但对多数高三学生来说,这场大战与己无关。
  数据显示,近几年参加各高校联考笔试的考生中,大约只有10%能被预录取,获得加分优惠,其余90%的学生都在陪考。然而,在复旦、交大等多所名校实际录取的考生中,通过自主招生途径被录取的,又占了学校录取总数的七八成。
  “裸考”进入名校,希望越来越渺茫。也正因此,原本只有优秀生才能望其项背的自主招生考试,如今却更像一场“海选”。考名校的机会,谁都不愿放弃。
  最近,当记者走近一些名校尖子生,以及那些守候在考场外的尖子生家长,这才发现,即便是这些已经入围的“幸运儿”,也有很多烦恼。
  有人纠结,有人惆怅,有人诚惶诚恐,也有人从绝望中看到几许希望——关于自主招生的博弈,正在进行中。
  
尖子生博弈——“保底”的代价,或许就是放弃兴趣
  2月11日下午5点30分。建国西路145号上海电视大学卢湾分校门口,陈琴默默地守候着。她穿着一件厚厚的灰色羽绒服,戴着黑色呢帽,脸已经被冻得通红。
  陈琴周围,很多和她年纪相仿的中年人都哆嗦着,两眼紧盯着电大铁门里的教学楼——他们是一群陪考家长。这一天,“北约”和“华约”的自主招生笔试同日开考。
  今年,沪上参加“北约”考试的学生只有300多人,只是报名“华约”考生的十分之一。
  陈琴的女儿晓夕,就读于杨浦区一所实验性示范性中学,是为数不多的“北约”考生。
  5点40分左右,晓夕出现了,脚步欢快得像只小鸟。一天的考试结束了,整整6个小时,5门科目的考试,但她脸上看不到疲倦,还兴奋地和妈妈说着考试题目。
  陈琴几乎是推着女儿往前走,她并不希望晓夕声音太大,引来旁人关注。其实,晓夕是学校的直推生,参加“北约”考试前,她已经和中学签了约。理论上说,这类学生没有必要再来搏击“北约”自主招生的入场券,但陈琴可不这么想。
  
诱惑来了:免试直推
  走过永嘉路,天色黑了,人少了。眼看记者一路随行,陈琴叹口气,放缓了脚步。“我们今天来考试,只是碰碰运气,希望能多一个机会。”
  晓夕不仅就读于一所名牌高中,还是理科实验班的学生,班里的排名在第十位左右。
  去年11月,复旦、交大、同济等名校直推生的名额表,陆续下放到她的高中。直推生的“待遇”是,不用参加笔试,可直接进入自主招生面试环节。
  在征询班级前十五名同学的直推意向后,班主任告诉晓夕,她的排名只能领到同济直推生的表格。晓夕想都没想,直接“拒”了同济的直推资格。
  晓夕的家,就住在复旦边上。打读高中起,她就把进入复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高二开始,晓夕就在为参加复旦自主招生水平测试(俗称“千分考”)作准备。她知道,这所名校更喜欢能“十个手指弹钢琴”的学生,知识面要宽,每门功课都不能偏废。高二下半学期,成绩很不错的她还在课外参加补习班,巩固并加深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一学期约莫5000元的补习费让晓夕觉得,自己“正走在通往复旦的路上”。也正因此,她认为,考同济是没有必要的。
  
总得拿个学校“保底”
  “我一听说有这个事情,第二天就跑去学校了。”陈琴记得那天的情景:当女儿回家告知她,已经婉拒同济的直推生资格后,她马上就打电话给班主任,约定第二天“重新商量”。
  商量的结果是:晓夕先填同济的直推生表格。“总要拿一个学校保底吧?至少填了表格,稳进同济了。”
  但班主任也和陈琴“约定”:拿了直推生表格,就必须承诺在高考时会报考填表的那所大学。道理不言自明:如果直推生改投他校,就等于浪费了一个宝贵的名额,挤占了别人的机会。
  晓夕很快通过了同济的资格面试,成为直推生。这就意味着,她在高考时必须把同济填在第一志愿的A档。至于复旦的千分考,只能放弃。
  “班主任告诉我们,报名复旦和交大的自主招生考试,都需要中学提供材料证明,要敲章。”如果晓夕“违约”,学校不会为她敲章、提供证明身份的材料。陈琴只能安慰晓夕:“我们家离同济其实也很近,同济也是名校。”
  11月下旬,班级的直推生各就各位。晓夕不久后听说,一些成绩排名在她后面的同学都去报考了复旦的千分考和“华约”考试。
  
报“北约”,赌一把
  可陈琴渐渐发现,自己其实很“鲁莽”:同济直推生的待遇,并没有多少“优惠”。“凭她现在的实力,裸考进同济估计没问题;但是如果要在同济读一个好专业,光靠直推生资格根本不够,她还是要在高考时考出高分。”
  或许女儿当初拒绝直推才是对的,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作为一种“补救”措施,陈琴决定让晓夕报名参加“北约”的考试。
  “北约”联盟中的北大和港大在上海招生时仍属于零志愿录取,晓夕报考这两所学校不算“违规”。但娘俩都清楚,考北大和港大纯属碰运气,十之八九是考不上的。
  在“北约”考场门口候考的一整天,陈琴心情异常复杂,好几则消息从她耳边飘过,每一则都在她心里砸下重重一锤:
  晓夕学校里,除了排名靠前的直推生,另有60多人通过了复旦千分考的笔试线;
  候考时,有个爸爸跳出来说,他的孩子是交大直推生,但仍然报名参加了复旦千分考。“报名复旦的考试根本不要中学敲章的,我孩子考了700多分,中学有什么理由拦着不让他面试?”这位爸爸知道陈琴的情况后,埋怨她实在“太老实”……
  “妈妈,我要是考上北大,会不会读新闻或者法学专业呢?”走在回家的路上,晓夕突然一问,声音清脆悦耳。
  “你呀,就是爱幻想。”陈琴已经接不上话,只剩下很多很多的“如果”——
  “高一的时候,她本来要选文科的。如果不是我建议她读理科,或许现在文科综合排名更靠前,可以拿到复旦直推生的表格。”
  “高二就准备复旦千分考,是不是太早了?如果当时只抓数学和物理,理科排名上去,也可以拿到复旦或交大的直推表?”
  “去年年底,如果我没有去学校,说不定……”
  陈琴很纠结:晓夕考复旦,只剩下高考一个机会;但如果这么做,就是“不仁不义”。“占了一个名额又不去考,以后肯定要被人家说的。”
  
考生家长写照——为孩子“付出”的冲动,难以抑制
  同为候考家长,张先生也很焦躁,但和陈琴完全不同。
  “我们就考交大一所学校。这次能考上最好。不能上,高考再考。”站在杨浦区国顺路288号——“华约”考场门外,张先生觉得,自己可能比孩子更紧张。
  虽然孩子也就读于徐汇区的一所实验性示范性中学,但他知道,孩子和孩子之间是有差距的。“有些人天生是读书的料,而……”
  张先生的话说到一半,身为父亲,他不太愿意在眼下这个最关键的时候说孩子“能力有限”。但在他看来,孩子能拿到“华约”笔试入场券,极有可能是从高一开始就不断进行“教育投资”的结果。
  
高三,搬离学校
  “我儿子高一就开始补课了,他比较‘要’,我就跟在后面掏腰包。”张先生家住浦东,收入不高,妻子常年失业在家。
  “知识改变命运”,待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或许家庭的经济情况会有所改观。这层朴素的道理,让张先生夫妇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
  张先生说,孩子除了数学成绩拔尖,别的科目成绩平平。本来以为凭借数学竞赛可以“走捷径”,被名校看中,结果竞赛成绩并不理想。
  “华约”自主招生考试,被认为是一次重要的机会。如果数学考得非常好,或许也会让一些名校侧目?但张先生不敢有太多幻想。眼下,他唯一的盼望是高考快点到来,这样,孩子和他们夫妻俩都能早点“解放”。
  从孩子读高三开始,这个经济本不阔绰的家庭就有了另外一笔大开销:在学校边上租房。
  寄宿制高中的学生,很流行的做法是高一高二住读,高三搬离学校。张先生深谙其中原因:孩子晚上要看书,可学校熄灯时间有规定;有时候有的孩子要早睡,有的还要看书,根本无法协调,会相互影响学习。
  孩子申请走读后,每天从徐汇赶到浦东的家里显然太远,所以最后只能在上海南站地区租了一间老公房。每天下了学校晚自习,就在出租房里温习一会儿功课,然后睡觉。第二天早上7点多赶到学校上早自习。
  
陪读,辛苦不值一提
  自从租房后,妻子也变得异常忙碌。担心孩子的安全和饮食,妻子不得不每天从浦东赶到上海南站附近的出租屋里,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由于房间太小,条件有限,她晚上又要折回浦东的家中。
  张先生出于工作需要,只能住在浦东。这样,一家三口能团聚的日子,只有周末。
  不过,妻子的辛苦,在张先生看来不值一提。作为高三生的家长,他时而感到愧对孩子。同样是家有考生,若拿家长之间的“付出”做个横向比较,也足够让人瞠目。
  在一些名牌中学,有的孩子家长中的一方会辞去工作,全职陪读,和孩子一起走过考大学的日子。也有家长会在孩子高考前向工作单位提出几周甚至几个月的休假,监督孩子复习。
  在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三口之家会在学校边上租房子。这样既方便孩子上课,一家人也能住在一起。
  沪上一些名牌高中附近,基于高三学生租房的刚性需求,一些条件很一般的出租房,动辄开出高价。月租四五千,是很平常的事。
  
“付出”,已进入倒计时
  “我们没那个条件,但花钱也像流水一样。”说到房租、说到钱,张先生掰着手指头算起账来:儿子高一、高二两年不间断地补课,每年花费至少两万元;高三的时候更紧张,为了提高各科成绩,准备交大的自主招生考试,每个周末都把老师请到家里单独“开小灶”。每月雷打不动的支出,还有近两千元的房租。这么一算,孩子高三的额外教育投资差不多已用掉了四五万。三年高中读完,差不多要支出九万元人民币。
  “我和妻子文化水平都不高,功课上不能辅导他,除了尽量存点钱,还能帮他什么呢?”张先生只能叹气。
  就在考场外候考时,另一笔隐形“支出”又随着一张传单飘到了张先生手上——某民办机构的自主招生培训班,40个课时3880块。
  参加如此高价的所谓自主招生面试培训班,值得吗?家长们随即讨论起来。虽然也听说大学招办曾多次声明面试不需要参加事先培训,有的家长仍然掩饰不住为孩子“付出”的冲动。
  “都已经花了这么多钱了,再花几千块,或许真的能提高孩子的面试成绩呢!”
  “我们能为孩子服务,也就剩下几个月的时间了。等六月份孩子高考一结束,他就飞了。那时候我们再想做啥,都没什么事情可做了。”
  家长的心情,只有家长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