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照片叫什名字:最细微的关怀是最大的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05:37:49

最细微的关怀是最大的孝



  孝心是什么?孝心没有具体内容。我们不苛求像“郭巨埋儿”、“卧冰求鱼”等“孝感动天”的孝心,一声问候,一个祝福,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念想或许能成为父母心头永远温馨的回忆。
响两声的电话
  有这样一个女子,10年寒窗苦读,毕业后分配到了省城。这时候父母年纪大了,在城里住不惯,可又特别想念自己在城里的女儿。于是女儿出资安上了全村第一部电话,每星期准时打一次,家长里短,唠个没完 。因为平时白天较忙,打电话的时候大都选在晚上。在老家的父母天一黑就没事,又害怕浪费电,一到七八点,便关灯睡觉。有一次,听到电话铃声响,母亲慌忙起床去接,一急竟跌了一跤,摔成了骨折,在床上躺了3个月。后来回家的时候,她的哥哥不经意间说起此事,她后悔莫及,眼泪汪汪。
  从此,她打电话的时间变了,再忙也要白天打。而且,电话总是先响两声便挂断,5分钟后又响。每次,父母一听,就知道准是女儿的电话。这样做,是为了使年迈的父母有足够的时间走到电话机旁,不会因慌慌张张而再出现意外。这个习惯,她至今已坚持了10年,从不例外。
  这个女子是我的妻子。
美丽的谎言
  常打电话欺骗老妈,这是一个记者经常玩的把戏,在单位尽人皆知,而且屡屡得逞。
  记者的父母是农民,4年前随儿子搬到城市。儿子是记者,常常在外跑,中午不回家;媳妇单位离家远,中午也懒得往回赶;孙子在幼儿园,也不回家吃午饭。老两口每天中午在家感到没意思,也懒得做饭。煮两包方便面是一顿饭,热一热前一天的剩馍剩菜是一顿午餐,馏两个馍,吃点咸菜也是一顿饭。儿子看着心疼,想让父母滋滋润润地吃上一顿午餐。但无论怎么劝,父母就是“阳奉阴违”,我行我素。逼急了,就说:“这就比在农村吃得好多了,你们都不在家吃,炒点菜吃不了都浪费了。”
  儿子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常打电话欺骗老妈。
  每到中午11点的时候,儿子麻利地抄起电话:“喂,妈,我今天回家吃饭!”仅此一句,父母便高兴得不得了,择菜的择菜,掌勺的掌勺,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四五个可口的菜便做了出来。快到12点了,估摸着他们忙活得差不多了。儿子又抄起了电话:“妈,领导临时安排点采访任务,中午不回去了。”电话那端,准会传来几句无可奈何又愤愤然的嘟囔声。然而,父母害怕浪费,不得不一次次独自享受这一顿顿美餐。
  这个十之七八是谎言的午间电话,儿子和媳妇轮流打,坚持了将近五年,竟没有露馅儿。因为在老人的心目中,儿子从来不说谎,媳妇也好得没挑剔。
  这位说谎话的记者就是我自己。
不同寻常的三封信
  羊年快要到了,父亲也将迈入80岁的门槛。人届中年的儿子早早地筹划着怎样使父亲愉快地度过新的一年。但怎么才能使父亲高兴呢?生日时,在国际饭店摆上几桌宴席,父亲不会同意;登一登长城,游一游故宫,这也没有新意……几套精心设计的方案都被自己一一否决了。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他灵机一动,想到了父亲酷爱的邮与诗。
  父亲从年轻时就喜欢集邮,如今退休了,有了充足的时间来研究邮票。他不但集邮,而且题邮。香港回归,申奥成功,神舟一号升空……每发行一种新邮票,尤其是重大事件、有纪念意义题材的邮票,便视为珍宝,一定要题诗一首。如今题邮诗已写出300余首,出了两本集子。在邮票上做一做文章,一定能给父亲一个惊喜。
  从不爱看地图的儿子买来了一张河南省行政区图,又从地名办借来十几张县区地名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几个比较理想的地名,几经筛选,最终选定了三个:一个是“羊喂庄”,在河南省偃师市;一个是“马尾沟”,在河南省淅川县;一个是“羊头坊”,在河南省太康县。
  马年的腊月二十八,儿子准备好了信封、印章,从郑州踏上了南去的汽车,经过8个小时的奔波,来到淅川县一个叫“马尾沟”的小镇,住了一夜。第二天,他早早地来到邮政所,虔诚地把那封带着体温的信投入了邮筒,随后又马不停蹄地往偃师赶去。太康之行至今让他心有余悸,200多公里的路程,车挤且不说,车费高出平常10倍也不说,在乘火车转汽车到达县城后,再也没有通往“羊头坊”的机动车了。他于是脱掉棉衣,挽起裤腿,在一路上劈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步行20余里到达了目的地。尽管寒气袭人,尽管累得精疲力竭,但心头却荡漾着一丝暖意。
  这个给父亲寄信的人是我的同事。
戒烟的代价
  有一位在县城当工人的年轻人,父亲已经70多岁了,烟龄少说也有50年,至今仍“恶习不改”。这位年轻人不知想了多少办法,磨了多少嘴皮。可说得轻了,父亲当成耳旁风,“涛声依旧”;说得重了,父亲最多戒上一个星期,又“旧病复发”,而且抽得比以前更上瘾,年轻人无计可施了。
  后来,年轻人苦思冥想,终于找准了父亲的“软肋”,治住了他的“病”。
  他不再给父亲零花钱,每天一包烟都是由他代买。一个星期后,不识字的父亲问:“这烟什么牌子,吸着不错,得两块一包吧?”年轻人答:“大中华,毛主席吸过的,一包40元。”或者说:“小熊猫,邓小平爱吸,不贵,30元一包。您辛苦了一辈子,要吸就吸高级的,反正咱家也不缺钱。”父亲吓了一跳,心疼得不得了:一包烟能籴100斤小麦,割10斤大肉,买10斤鸡蛋……他俭省了一辈子,一个钱掰成两半花,怎能吸得下这么贵的烟?就让儿子买一块钱一包的。儿子答应着,可每次儿子买回来的都是“大中华”、“小熊猫”、“玉溪”等高档烟。
  父亲拗不过,只好以少吸或不吸作为抗议。这烟,一年后竟然不知不觉地戒掉了。
  这个年轻人是我的表弟。
  现在,多数年轻人都没日没夜地忙着自己的工作。虽有孝心,却很少有时间陪伴父母。总想等着钱挣得再多一点,房子再大一点,车子再小一点,职位再高一点,让老人享享清福。然而,等条件好时,已经晚了。有这样几句歌词值得牢记:“儿子一日长一日,爹妈一年老一年。劝人及时把孝尽,兄弟虽多不可攀。若待父母去世后,想着尽孝难上难。纵有猪羊灵前借,爹妈何曾到嘴边。不如活着吃一口,粗茶淡饭也香甜。”
  【摘自《思维与智慧》2003年第11期 牛励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