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桌面隐藏的文件夹:智慧是怎么产生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7 16:00:21

智慧是怎么产生的?

要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中国孩子为什么没有智慧这个问题。

我在前面讲了“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就是苹果与苹果树的关系”,现在就以苹果和苹果树来比喻这个事情。

所有的孩子在三、四岁都非常好奇,总是问:“为什么?”

这就表明孩子非常想吃苹果,得到苹果有两个方式:一,父母直接给孩子苹果;二,让孩子去种苹果树,然后去吃苹果树结的苹果。

父母直接给孩子苹果,孩子立即就得到了苹果,可以用苹果做出许多东西,让父母非常惊喜:“我的孩子太聪明了!”看见孩子的成功,父母越来越感觉孩子象一个小天才,就会主动给孩子更多的苹果,多得让孩子接受不了。

等到这个孩子上学了,老师也热情地、按部就班地给孩子许多许多的苹果,多得让孩子开始讨厌苹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苹果不仅可以不劳而获,而且多得让孩子接受不了;“哪里还有孩子愿意去种苹果树,等待着苹果树结了苹果后,再去吃苹果?”

所以,中国孩子都不愿意去种苹果树,当然他们也就无法拥有苹果树了,这就是中国孩子为什么没有智慧的原因。

孩子非常想吃苹果,父母和老师却坚持不给孩子苹果,逼着孩子自己去种苹果树,孩子辛苦了三年,终于等到了苹果树结苹果,这个时候孩子才能吃上苹果。这样做实在是太不仁慈了,太太浪费时间了,而时间是太太太宝贵了,父母和老师明明有着大量的苹果,而且孩子吃了苹果,对孩子是非常有好处的,为什么不给?!这样的父母和老师是不是太混蛋了?

所以,我们都愿意做一个仁慈的父母,不仅不敢让孩子去浪费时间,而且要想尽一切方法帮助孩子去节约时间。

因此,我非常感慨地说:“正确的教育方法往往是错误的!”

但是,世界上总是要发生一些奇怪的情况,让一些孩子无法得到“正确的教育方法”的教育,偏偏就是这些孩子成为了大智慧的人:

爱迪生上学的时候,特别喜欢问:“为什么?”让爱迪生的老师感觉这个孩子太愚蠢了,老师对爱迪生的评价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愚蠢的孩子。”禁止爱迪生来上学,失去“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的爱迪生,却成为了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家。

霍元甲一出生,就是一个肌肉缺乏爆发力量的孩子,根本不适合学习武术,所以,霍元甲的父亲禁止霍元甲学习武术,霍元甲也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方法”的教育,偏偏就是他这个先天不足的孩子最后超越了所有正常的孩子,成为了伟大的武术家。

孔子是没有老师的,十五岁前,他是没有受到正常的教育的,正是由于他没有受到正常的教育,就没有多少知识,也就没有多少知识的约束,他就可以多做一些思考,可以去种苹果树,可以等待着苹果树结了苹果后,再去吃苹果。所以,他通过思考而得到智慧,十五岁的他由于有了智慧而热爱学习,这时候知识对有智慧的他是非常有益的。孔子发现了知识对他非常有益,却没有注意到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智慧,他太重视十五岁以后得到的知识对他的作用,却不重视十五岁以前的无知识状态对他的重要性,所以,他才提出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教育理论。

我们再看看牛顿这个人吧,从他的身上,我们也可以感觉智慧是怎么产生的: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竟活到了84岁的高龄。

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牧师,把牛顿留在文盲的外祖母身边抚养。牛顿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强,这种习性可能来自他的家庭处境(没有人给他苹果,他只有自己去种苹果树)。

牛顿的沉默寡言让他更喜欢思考问题,他种的苹果树慢慢地长大了;大约从五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他与霍元甲一样,都是先天不足的孩子),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这是他智慧的表现)。

牛顿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只是爱好读书(应该是爱好思考),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例如颜色、日影四季的移动,尤其是几何学、哥白尼的日心说等等。他还分门别类的记读书笔记,又喜欢别出心裁的作些小工具、小技巧、小发明、小试验。

后来迫于生活,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赡养家庭。但牛顿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以至经常忘了干活(有了智慧的牛顿太热爱学习了)。每次,母亲叫他同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发现他的外甥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并鼓励牛顿上大学读书。牛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据说有一次,他去郊外游玩,之后靠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苹果会从上往下掉而不是从下往上升?他带着这个疑问回到了家里研究,后来他通过论证发现原来地球是有引力的能把物体吸住。随后,就出现了《牛顿物理引力学》。

 

我一直坚持任何事情都是“有果必有因”的,“先天不足的牛顿20出头就当了卢卡斯教席的终身教授和提出的力学三条基本定律”,这个果一定是有因的,这个原因就是“他两岁时跟着文盲姥姥度过无聊的童年,没有任何的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启蒙,没有人给他苹果,他只有自己去种苹果树”。

否则,我们都不是早产儿,出生时体重都超过5斤,有着良好的的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启蒙,我们的条件处处都超越了牛顿,为什么我们却没有牛顿的伟大?!

这里面的道理与“爱迪生的老师禁止爱迪生上学”和“霍元甲的父亲禁止霍元甲学习武术”是完全一样的。

因此,我非常感慨地说:“错误的教育方法往往是正确的!”

苏格拉底一定知道自己的智慧是不能传给学生的,所以,他用了“反问法”,就是不给学生苹果,有问必反问,逼着学生自己去种苹果树,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疑难,结果,他培养出来了一个有大智慧的学生,这个学生就是柏拉图。而柏拉图又用了“反问法”,培养出来了一个有大智慧的学生,这个学生就是亚里士多德。

于是,我有了结论:“智慧是这样产生的,我们不能给孩子知识,让孩子去思考,在思考中再一次‘创造出来知识’,每一次‘再创造出来知识’,就让孩子就有了一个智慧。”

其实,我的智慧也是这样得到的,只不过我是三十多岁才去种苹果树,到了四十岁才看见了苹果树的苹果。我过去是一个书呆子,得到了知识太多,受到知识的约束太沉重了,我的实践告诉我:“知识绝对产生不了新的知识,知识越多越受到约束,只有智慧才能产生新的知识!而且任何人、任何年龄都可以去种苹果树,三年以后就可以看见了苹果树的苹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