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古诗文:武则天墓乾陵风水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9/28 23:22:38
 苍海一笑析:乾陵寝位于梁山主峰内,梁山主峰为石灰岩整体结构,完全就似将陵寝置于一个巨大的天然混凝土工事下,因此官方均认为“乾陵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文物储藏十分丰富、而且没有被盗的帝王陵墓”。    乾陵还没有发掘,因此它的“风水”至今也是一个迷,按风水理论来推测,梁山是石山,应结土穴,而现在墓道又确确实实是通向梁山主峰坚硬冰冷的石灰岩层下,这是很令人费解的,如果乾陵果真是袁天罡、李淳风布局的话,这两个大师不可能不知道风水点穴的基本常识,否则乾陵仍然是从方便陵寝管理及防盗的这个主要目的来做的了,那样的话,它对风水理论的研究就没有多大实质性的贡献。另外就是陵寝内棺材的具体位置,坐向等,也是待解之迷。通过慎重全面考察,我们初步估计:乾陵的坐向可能是坤山艮向,而不是南北向;棺材位置可能是偏向主山顶的东北方向,因为我们认为真正的穴场应该是在主山的东北方山脚下(见图)。(趣味阅读):乾陵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两位皇帝——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也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文物储藏十分丰富、而且没有被盗的帝王陵墓,被称为埋在地下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乾陵位于咸阳市干县境内海拔1047米的梁山上,史书称其为“历代诸皇陵之冠”。乾陵仿当时西京长安格局设计,分内城、宫城和外城,内城占地240万平方米,宫城周长十二里,外城周长八十余华里,陵园内建房380间。    关于乾陵的选址,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唐朝开国之初,有两位高人,一位是名闻天下的四川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宫里专掌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唐高宗李治登基不久,就下旨命这两人为他以后的陵地选找风水宝地。     袁天罡接旨后,走遍黄河两岸,都没找到一块中意处,他来到关中,半夜出来观看,当时正是子时,他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恰好与北斗相交。认定这是块宝地。他急忙奔上山峦,找准方位,一时找不到东西作记号,就摸出枚铜钱放在地上盖上浮土,才下山回朝复命去了。李淳风接旨后,也寻遍大江南北,过阴山走草原,沿渭水东行。一日艳阳高照,刚交午时,他见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石山。这山生得好奇怪:从南向北看,恰如一位少妇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少妇不但五官齐全,一对乳房坚挺对称,连乳头肚脐都也俱备。更为神奇的是;这少妇两条大腿左右稍稍分开,在她小解的地方还有一淙清泉在终日流淌不息!李淳风真的惊呆了,他走上山来,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摆八卦,拔出发针在二鱼相交处扎入土中,也下山回朝复命去了。高宗听他二人说在同一方位选中吉地,命老臣长孙无忌去复查。长孙无忌来到梁山,找到这块地方,扒开浮土,惊得半天没站得起来,原来李淳风的那根发针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乾陵本来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地,大权在握的武则天女皇,因看重这里的风水,后来把自己也合葬在此。当地的百姓把乾陵不称乾陵,而称姑婆陵。    站在梁山主峰,俯瞰陵园,就会发现西南方向有一处最为奇特的景观,这里两沟分开,左辅右弼,形如出水莲花,内外明堂开亮,最西南端与漠谷河相连处有一小豁口,曲曲关联。此处旧有一潭,水从石缝中流出,瀑布高悬,曲折奇险,整个地貌就是活脱脱一个巨大的女阴,深潭恰恰在女性小解的部位,而在女阴中间与主峰相连处突现一道山梁,直插中央,名曰“棒槌岭”,又是一个惟妙惟肖的男根再现!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工作者1960年的试掘发现,乾陵墓道口于梁山主峰的中腰部,墓室由墓道、过道、天井、前后通道、左右宫殿组成。墓道为南北向,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全部由刨凿的自然石头砌成。    据《新唐书·严善思传》载:“乾陵玄阙石门,冶金固隙”,非常坚固。在武则天的棺椁安放好之后,墓道再全部用长方形石条粘砌封死,石条共封了39层4100块。石条长1.25米,宽0.4—0.6米,石条左右之间用铁细腰栓板拉固;上下之间用铁棍穿连,不能移动。石条空隙之间先洒少量石质粉末,以溶化锡铁浆灌注,气化后与石条成为一个整体。最后,再在上面夯打灰土,从而使4100块石条连成一体,坚固异常。在墓道与过道之间,设置有一道重达百吨的汉白玉石门,门后布满各类致命的奇巧机关和暗器。在前后通道内,陷阱密布,机关重重……当年唐高宗安葬之后,武则天为免陵墓的内部设置外泄,将参与玄宫建设的上万名工匠斩尽杀绝;武则天安葬后,唐中宗又将进入过墓道的官兵施计全部杀害……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以极其隆重的葬礼来报答高宗的知遇之恩,命吏部尚书韦待价为山陵使,户部郎中韦泰真为将作大匠,动用兵士和民工20余万人,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将梁山主峰作为陵冢,在山腰凿洞修建地下玄宫。   《新唐书·陈子昂传》载:“山陵穿复必资徒役,率癯弊之众,兴数万之军,调发近畿,督扶稚老,铲山背石,驱以就功。”经过三百多个昼夜的紧张施工,到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八月安葬时,主要工程竣工。埋葬高宗后乾陵营建工程继续进行。22年后,武则天于神龙元年病故。在安葬武则天的问题上,朝廷发生了一番争论,中宗欲满足母后“归陵”的遗愿,大臣严善思极力反对。他说:“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动尊者而后葬入。则天太后卑于天皇大帝,今若开陵合葬,即是以卑动尊,恐惊龙脉。臣闻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今若开陵,必须镌凿。动众加功,为害益深。望于乾陵之旁,更择吉地,别起一陵,既得从葬之仪,又成固本之业。若神道有知,幽途自当通会,若以无知,合之何益。”宽厚仁慈的中宗皇帝,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为了表示孝心,命人挖开乾陵埏道,启开墓门,于神龙二年五月将武则天合葬入乾陵玄宫。从此,乾陵成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一陵葬两帝的陵园。合葬武则天后,中宗、睿宗朝又将二太子、三王、四公主、八大臣等17人陪葬乾陵。因此,乾陵陵园的所有营建工程经历了武则天、中宗至睿宗朝初期才始告全部竣工,历时长达57年之久。根据考古工作者对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宫的局部探测,以及对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发掘,专家们推测乾陵墓室的结构,是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通道,左右宫殿组成。左边躺着唐高宗,右边躺着武则天。    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四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除此之外,乾陵地宫内的壁画也价值非凡。据记载,在唐代200多位知名画家中,有110位参与过唐墓壁画创作。从乾陵的陪葬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出土的《马球图》、《宫女图》、《礼宾图》等5组18幅壁画,已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另有69组82幅壁画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从陪葬墓出土的壁画价值,人们就不难想象乾陵地宫内壁画的瑰丽辉煌、价值连城。在中国历史上,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长达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没有断绝过盗墓者的身影。小毛贼多如牛毛,正史里不记载,野史里也懒得写。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种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盗成功。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他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挖走了半座大山。因为军中无饱学之士,不懂乾陵座北朝南的结构特点,结果因为挖错了方向,终没得手。    史载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是个有官衔的大盗墓贼。他率领兵丁一古脑掘开了十几座唐陵,发了一笔横财。因为手中有了钱,便驱动数万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挖掘过程十分不顺,遇到的天气总是狂风暴雨,温韬受了惊吓,才绝了发掘乾陵的念头。    民国初年,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亲率一团人马,也想学学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炸开了墓道旁的三层岩石,最后却也没能捞得半点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