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方特旅游度假区:当前世界经济走势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10/05 23:27:27
前言
  21世纪世界经济的大前提是创新、发展、双赢,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本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较高的心理预期。但是,应该看到,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潮起潮落,曾经红极一时、一路风光的几大主导经济(如信息经济、新材料、新技术、生命科学等),如今需要进行一个时期的机制调理与资源整合。就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而言,预计在今后2—3年内,总体不会出现较大起色。原因主要三个方面。
   一、政府政策偏导,纠偏尚需时间
  在当今世界上,有一部分政治主导型政府,取代了经济主导型政府,影响了整个世界政坛,这些政府在执政过程中的某些政策主张,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政局能否相对稳定,政府是否致力于创造和发挥经济优势(其中包括需求优势和供给优势),是一个国家经济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世界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里根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政治上消除冷战对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美国的经济利益,抑制了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增长。布什政府上台后,基本上延续了这套做法,收效与前者大同小异。而克林顿政府,在结束冷战的国际政治背景下,把主要精力倾注于发展经济,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使美国经济取得战后以来难得的长期繁荣。当前的小布什政府,在国内外环境方面,大大优于前几任政府。但是,小布什运作伊始,便摆出政治主导型政府的架势,诸如力图消除国际收支赤字;缩小政府的社会保险、教育卫生、公共福利开支;启用右翼政治势力充任政府要职;在国际上推行超强政治战略;强行布置国家安全防御体系等种种政治主导型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改变了美国国民的心理预期,也抑制了国际间的经济合作,特别是抑制了对创新事业的风险投资,这对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弊无利。
  鉴于此,美国的一些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以及实业界代表认为,小布什的现行政策是以政治为主导型的,必须进行调整。他们明确指出,如果政府不改变政策方向,美国经济将陷入长期萧条之中。2001年的第一季度,小布什政府感到了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然而,以右翼势力为代表的政府班子,不会轻易因经济的波动而改变政治意图。小布什政府如果一意孤行,继续推行现行政策,势必会遭受更大的挫折。
  日本的现状更能说明问题。1991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东京联合声明,强调日本的国际政治地位要与其经济实力相协调,表明日本要当政治大国。日本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由世界公认的经济主导型政府演变为政治主导型政府。由于疏于经济投入,甚至采取加重经济负担,缓解政治矛盾的诸多措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的消费税从原来的3%上升到5%,成为发达国家中国债负担最为沉重的国家,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小。在这样的政治经济条件下,日本经济不可能不滑坡。
  森喜朗政权结束,小泉政权的启动,并不意味着日本政治走向的改变,即使日本首相再度易位,日本充当政治大国的欲望也不会就此了结。
  欧盟的情况与美国、日本及上述国家不同。欧盟这些年来一直以发展经济为首要任务,在统一大市场,实现商品、资本、劳动力、人才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又于1999年启用统一货币—欧元。欧盟整合带来了经济资源在更广阔的空间优化配置和大规模国际比较优势。不可否认,欧盟内部各种政治势力也有摩擦,但其各种政治势力基本能够服从于欧洲整体经济利益的发展需要。
  前几年,欧盟经济一直低速增长,其沉闷气氛与一枝独秀的美国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欧盟内部统一大市场已发挥出前所未有的优势效应,欧盟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加速的趋势。去年以来,尽管受到高油价的冲击和欧元疲软的困扰,但其强劲的增长态势锐不可当,正在逐渐形成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欧盟15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0.7%。 与去年第一季度相比,欧盟15国的增长率达5.0%。 欧盟最近发表的经济预测报告表明,今年欧盟15国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3.4%, 而欧元区11国则为3.5%,呈现出10年来最好的经济形势, 这一结果为长期处于美国新经济“阴影”下的欧洲经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同时也为加快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建设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俄罗斯的情况喜忧参半。一方面,普京政府开始转变对经济看法,表示要恢复与发展经济,但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集团长期推行的政治改革优先路线,至今仍在严重制约普京政府的内外政策,所以,普京政府政策主张忽左忽右,对经济的促进力度远远不够。俄罗斯政府从整体上看还是一个政治主导型政府,其经济恢复和发展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渡历程。
  综合而论,世界经济发展受制于各国政府的治理体系。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源于有些国家没有造就经济主导型政府,或者忽视经济主导型政府的作用,美国政府政治转向需要一定时间,日本政府强化经济机能难度较大,所以世界经济增长不会太快。相对而言,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美国等国政府不会偏离经济主导型太远,否则美国国民不会答应,所以世界经济增长也不会出现大幅度回落。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了本国和世界的经济繁荣,以政治为主导的政府应纠正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认识,及早调整政策方向,重新回到经济主导型轨道上来。
   二、经济挤水过程基本结束,步入增长轨道并非易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国家都走过了经济挤水、消除泡沫的历程,只是时间先后不同而已。
  首先,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从泡沫经济的狂热中冷却下来,经济开始挤水。然而,出自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股票市场过热,不动产价格过高,金融不良资产过多等诸多问题暴露缓慢,所需成本增大,解决周期拖长,直至今日还没有解决完毕。尽管如此,日本经济挤水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据统计,日经指数1990年接近40000点,2000 年降至20000点,迄止2000年末,日本股市水分被全部排除。2001年3 月2日降至12000点以下,与此同时, 日本主要大中城市的商用房地产价格,基本上回落到正常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股市挤水比较过分,以至有些脱水。
  时至今日,日本经济挤水还包括消除银行不良资产。日本的银行不良资产总额至今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政府曾经公布:估计总额为64万亿日元,目前数额为17万亿日元,其中,三菱东京、三井住友、 UFJ、瑞穗银行集团占有13万亿日元。美国和日本的一些金融家认为,日本银行不良资产规模远远超过64万亿日元,可能多达140万亿日元, 所剩余额也远远超过17万亿日元。无论怎样,20世纪90年代,经过官银证合力奋斗,日本已经消蚀掉数十万亿日元的银行不良资产,成绩不小。日本政府最近出台紧急经济对策,要在3 年之内彻底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拟投入资金规模空前。由此看来,日本消除不良资产虽然还有许多困难要克服,但前景看好。
  日本经济挤水最大的瓶颈是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处理问题方法比较暧昧,使得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等任务不能尽快完成。如政府为了保住建筑及房地产公司对自民党的支持,则不允许银行依法取得该方面坏账公司的贷款抵押资产,从而使银行及企业不良资产问题的解决效果始终难于迅速提高。种种因素综合作用决定,日本经济还要不温不火一段时间。
  其次,美国经济最近挤水十分迅猛,可以称之为弹性硬处理。弹性是指主要由市场调节,非政府手段规制,对经济伤害不大。硬处理是指调整过程较为短暂。2000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正式进入挤水过程。首先从一度最为火热的纳斯达克股市开刀,许多投资者纷纷撤资,抛售纳股。据统计,1995年7月17日纳斯达克股指为1000点,1998年7月16日升至2000点,1999年7月29日进一步升至4000点,2000年3月8 日高达5000多点。其后开始回落,2001年4月4日降至1639点,一些当年非常红火的IT企业,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除股指大幅度下降之外,企业库存大量增加,裁减就业人员形成风潮。
  如今,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已经降到1996年前后的水平,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接近于1999年。
  由此看来,美国经济调整确实已经达到较为深化的境地,经济挤水获得较大成功。按照常理,美国经济似乎应当马上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第一,经济从波动中恢复,需要一个过渡期;第二,美国政府从政治主导型转向经济主导型概率有待提高。
   三、新经济体制建立,需要多层磨合
  世界经济自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期,或者称新经济时代。其主要标志是:国别经济国际化,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由原来的局部市场竞争和技术革新,转化为全球市场竞争和知识创新,国际经济交流的内涵从一般的物质商品、资金、劳务等传统平面范畴,扩展为物质商品、资金、劳务、人才、信息、知识、技术、管理、环境等立体交流。最理想的经济体制转化为: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经济组织体系和开展国内外经济活动,驱动所有的资源在全球的范围内优化配置,求取最大的边际收益。建立世界新型经济体制,并非简单之举,世界经济增长不可能一帆风顺。
  第一,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全球经济呈现梯级发展状态。经济国际化、全球化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最发达的国家,还是最不发达国家,都在执行相对市场经济原则,都在向完全市场经济过渡。最发达国家过分强调完全市场经济原则,则无法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交流;反之发展中国家过分强调非市场经济原则,也无法融入现实世界经济体系;两国和多国之间必须找到两个和多个相对平衡的市场经济结合点。而这种磨合,往往要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国内经济过热,本国所提出的市场经济原则水平也会因此而有所降低,反之亦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对国际社会承担的责任较多。经济发展进入调整阶段,他们动辄就挥舞反倾销、反补贴大棒,制裁经济交流伙伴。与此同时,本国个别企业则大行倾销之道,侵吞交流伙伴的经济利益。
  21世纪初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进入或者徘徊于低潮发展过程中,东亚、中南美、非洲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调整阶段尚未完全结束。美国与欧盟之间、美国与日本之间、日本与欧盟之间、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及其相互之间,经济摩擦升温。待到摩擦疲惫,波澜平静,新交流机制建立,至少需要2—3年时间。这不能不影响世界经济增长。
  第二,辅佐知识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需要反复磨砺。新世纪的经济核心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根本动力是创新,而创新所要求的社会经济制度,与以往的驾驭技术革命的传统制度截然不同。它要求国家辅佐知识创新,而不是直接管理或直接从事知识创新,同时国家又不能任其自由发展,放任自流,弹性辅佐机制必须加强。它要求国家相关制度、方法、手段超前创新,同时必须有的放矢,使之卓有成效。它要求企业比较多地实行扁平式管理制度,给员工以更多的创造空间,同时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它要求市场以最快的速度集中资金,合理投入知识产业领域,支持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防止过度投机所带来的经济风险。它要求知识、信息、技术、人才、资金,在全世界通畅流动,同时符合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
  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建立起高效的知识经济制度体系,关于国际知识经济制度体系,差距更大。美国的知识经济比较发达,但是其管理风险资金的制度体系仍不完善,从而导致风险资金发展过快,投机性过强。2001年初,风险投资紧缩挤水,制约了知识经济均衡发展。另外,关于知识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滤器和引桥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导致未成型科技成果过滤不足,炒作过猛,已成形科技成果引桥不宽,不能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风险投资项目与实际运作项目之间的比率仅仅为2∶8,甚至达不到这个水平,80%以上虚拟运转, 难免出现泡沫现象。其他国家经济体制差距更大一些。如此说来,新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世界经济也需要相当长的低滞增长准备阶段。
  综合以上各种因素,从当前的情况出发,我们认为近一两年内,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能太快,大体上要维持在1—2.5%之间,个别时期有可能回落到1%左右。但是, 世界经济增长是多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上述因素发生变化,如果其他因素上升为主要影响因素,世界经济增长走势也可能出现好转。特别是美国、日本调整政治发展战略可简单地概括为:多给世界创造一些发展空间,减少一些矛盾激化因素,与人与己都有利,更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中国应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主要战略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第一,增加内需,缓释世界需求增长放缓所造成的压力。第二,创造劳动生产率高点平台,以高质适价提升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第三,加强与美国的协调,以静待动,借机促进转换,争取较多的经济双赢。第四,强化与日本的政治交涉,淡化经济摩擦,防止两败俱伤。第五,扩大与欧盟、俄罗斯的经济交流。  一、美、欧、日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1.美国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上次经济衰退的低谷以来,10年中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3.5%,不仅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周期,而且还呈现出高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的所谓“一高两低”局面。为期10年的经济持续增长使得美国的经济实力增强,其国际地位再度上升。据美国商务部2002年1月公布的数字,2001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达到93204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28.8%,比1990年的24.4%上升了4.4个百分点。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超常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很多矛盾和缺陷:财政赤字的削减(1998年度美国出现692亿美元的财政盈余,是30年来首次实现财政盈余,尔后的1999、2000和2001年度分别盈余1244亿美元、2370亿美元和2560亿美元)、通货膨胀的降低转化为高国债的凸现(据美国商务部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美国的国债发行余额高达6.5万亿美元);国内储蓄率的低下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2001年达4700亿美元)靠高外债替代;相对于生产能力扩大而国际市场有限的矛盾,表现为巨额贸易赤字(2001年美国贸易逆差达3870亿美元)居高不下;实际经济中劳动成本的上升,使得劳动生产率增长缺乏后劲儿;虚拟经济中超值的股市和经济泡沫,威胁着经济的持续扩张,等等。
  因此,美国已经持续了10年的经济增长和“一高两低”的经济状况不会无限期延续下去,经济周期的变形不等于经济周期的消失。实际上,从2000年下半年起,美国GDP增长的速度就放慢,2001年第一季度虽然仍有1.3%的增长,第二季度却急剧下滑,第三季度急剧滑落至-1.1%,这是自1993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经济首次出现萎缩,也是1991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的下滑降幅。
  尽管目前美国经济面临着诸多矛盾和缺陷,但由于美国占据着多项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制高点,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政策调控更趋成熟,美国又具有优于其他国家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金融优势、地缘经济优势,以及灵活的企业机制和较强的对外转移危机的能力等,预计美国经济将于2002年后复苏。
  2.日本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恢复时期和20年的高速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一度超过美国,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由20世纪50年代初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在此之前大量贷出资金的日本银行陷入巨额坏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2个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环境趋紧、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有10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累积的政策后果。
  关于日本经济的增长前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报告称,由于存在着“惜贷”与扩大投资、消费的矛盾,巨额财政赤字与扩张财政政策的矛盾,结构调整与失业率增高的矛盾,官僚垄断与提高效率的矛盾等四大矛盾,日本经济真正摆脱困境尚需时日。
  但应当看到,由于日本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其GDP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居西方七国之首,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外汇储备国和债权国,未来日本经济尽管不大可能再现以往的高速增长,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举足轻重。
  3.欧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欧盟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是稳定的。目前,欧盟经济从总体上看状态良好,除对外贸易下降外,投资、消费以及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和财政金融等各项经济指标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2001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在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中,其增速是最高的。
  欧盟各国的结构性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框架。近年来欧盟在税收、福利、医疗、就业等方面纷纷开始改革。2000年普遍进行的税收改革,给经济增长助了一臂之力。同时,欧盟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也在加紧进行。据欧盟一个研究机构预测,仅减税一项就将使欧盟从2001年起每年拉动0.5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欧元的经济货币联盟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基本上稳定,欧元经济货币联盟所起的稳定作用不能低估。欧元的启动消除了欧元区内的汇率风险,增加了价格透明度,有利于投资和金融市场一体化,从而对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
  受世界经济增长下降影响,欧盟经济增长放缓。受美国经济急剧减速和世界经济增长降温的影响,2001年欧盟各国的经济增长势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欧盟经济尽管保持增长,但增长放缓,并一再低于市场预期。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上市流通,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尤其是近年来欧盟加紧了内部建设,推行机构改革,统一税率,扩大欧元区,强化成员间的合作,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实现了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的欧盟经济,将逐步形成挑战美国经济“一超”地位的强极,并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最新预测,随着减税措施的采取,企业的增长潜力得到发挥,劳动力价格相应下降,加之欧盟经济不存在固定资本投资和库存过剩的问题,也没有受经济周期性因素的影响,预计2002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达2.9%。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1.东南亚地区经济普遍放缓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大多具有出口导向型特征,且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速骤降,股市暴跌,特别是高技术股的暴跌,使企业商业投资赢利预期降低,这不但影响了企业的设备投资,还影响了个人消费。美国内需不振,进口需求减少,导致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下降较多。刚刚摆脱金融危机的东南亚经济又面临着新的考验。
  2.拉美经济面临严峻形势
  新世纪伊始,拉美地区经济即遇到严重困难:外贸出口萎缩,生产下降,失业率攀升,经济增速放缓。
  拉美地区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连带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鉴于美国和西欧经济增速明显放慢,日本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大大减少了对拉美国家的出口产品需求,从而导致拉美出口急剧下降,并严重影响该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其次,美国"9·11"事件使拉美经济雪上加霜。"9·11"事件对拉美经济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其中同美国保持最为密切贸易关系的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以及以旅游业为主的加勒比国家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大。此外,沉重的外债负担制约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拉美国家外债已超过7500亿美元,每年用于支付外债的资金就近1500亿美元,相当于本地区年外贸收入的三分之一。
  3.非洲经济前景看好
  非洲经济尽管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但由于一些非洲国家经济状况明显好转,2001年整个非洲经济仍获得增长,经济增长率达到3%。博茨瓦纳、喀麦隆、莫桑比克、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采取了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整政策,努力改善产业结构,增加吸引外资的投入,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超过整个非洲3%的平均增长率。
  但是,目前非洲经济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尽快结束战乱,加快经济改革步伐,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消除贫困。战乱和政局不稳定是制约非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非洲国家由于战乱不断,不仅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拖了整个非洲经济发展的后腿。
   三、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在美国经济急剧减速并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慢的环境下,我国对外经贸将面临如下挑战:
  第一,出口减少,经济增长对内需依赖增大。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同时陷入衰退,这从1975年以来尚属首次;另外,我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也大都放慢,这对中国经贸发展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2000年我国对美、欧、日的出口额超过140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5.6%;同年我国对韩国和东盟的出口额近400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额约15%。2001年头7个月我国出口增长率从2000年同期的35.8%降到8.5%,即回落27个百分点,据估算,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10多亿美元的损失。随着我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从1980年的8%提高到2001年的23%,世界经济放慢导致我国出口减少,无疑会加大我国经济增长对内需的依赖。
  第二,经济不景气往往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于美国称中国已成为其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我国产品可能成为美保护主义的重点针对目标。
  第三,美国经济形势对我国在美通过贷款、债券及发行股票等渠道进行筹资将产生不利影响。但与此同时,国际资金流动可能对中国引资有利。美经济下滑导致企业对内投资减少,大量资金向外寻找出路,中国如能抓住机遇,则可变不利为有利,吸收更多外资。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我国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第一,要加强宏观调控,继续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刺激内需,并深化国内消费、投资和技术增长的体制结构。
  第二,在外贸方面,继续采取退税等措施鼓励出口,适当调整出口产品方向和结构,并提高我出口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第三,要密切注意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化动向,适时调整我外汇储备中货币的构成,以避免损失。
  第四,配合我国加入WTO,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下气力改善投资和商业软环境,以吸引更多和技术水平更高的外国直接投资。
 

观点集一:此次金融危机,与全球化、国际化、一体化有很大关联。因此,我们需要依据现实、事实,参考…

观点集二: 
·这次危机暴露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之中的基本问题。世界经济衰退造成产能和全球需求的巨大差距…

观点集三: 
·资本主义不一定能挽救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家不一定非要模仿西方的资本主…

观点集四: 
·当不良经济刺激存在时,如果缺少法律制度的规范,区域的经济危机会逐渐演变成全球危机…

观点集五: 
·金融危机在全球留下一片废墟。特别在欧美,一些著名银行企业破产或国有化,经济明显下滑……

金融危机形成原因

 第一,从文化层面来讲,它是现有社会历史矛盾发展的结果。人类现在面临着由以往的精英时代向大众时代过渡,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一套有效的约束精英的制度。

 第二,主要是现在西方文化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过渡透支。另一方面就是弱肉强食和优胜劣汰,社会拉成两个极端,在另一个极端的精英阶层,也是没有任何约束,资本、管理的财富也是在极端膨胀,最后导致断裂,形成这次金融危机。

全球80名经济学家接受本报调查:中国超美需20年

  

世界经济恢复到金融危机前需要几年

 

  全球80名经济学家回答《环球时报》提问


  世界经济走势问卷调查揭晓


  51名学者认为,世界经济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需要3到5年


  66名学者认为,中国将率先从金融危机中恢复


  37名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需要20年左右


  世界经济走向是当前最牵动各国民众的事情。世界经济是否在复苏?复苏的速度有多快?都是当前全球媒体中最牵动人心的话题。围绕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走向的根本性问题,《环球时报》从6月份开始,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采访了全球85名经济学家,请他们对一些关乎世界命运的问题明确表态,其中的80名经济学家参与了《环球时报》的问卷调查。这是中国媒体首次独立就世界及中国经济的重大问题在全球学者中展开问卷调查。这80名学者中有国际组织专家5名,亚洲学者35名,美洲学者19名,欧洲学者18名,大洋洲学者2名,非洲学者1名。其中有2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环球时报》的问卷主要涉及三个问题:第一,世界经济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还需要几年?第二,哪个经济体或国家将率先从危机中复苏?第三,中国经济总量赶上美国还需要多少年?此外,《环球时报》还就此次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的变化请经济学家们进行开放性讨论。


  关于第一个问题,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采访的经济学家中,认为世界经济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还需要3到5年的占大多数,达到51人,19名经济学家持更乐观的看法,认为仅需1至2年,9人认为世界经济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至少还需要5年时间。


  关于第二个问题,全球经济学家的看法比较集中,认为中国率先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的学者有66人。认为美国率先复苏的有10人。认为是其他新兴经济体或者国家的分别为3人和1人。


  关于第三个问题,在接受采访的学者中,认为中国的经济总量最终超过美国需要20年左右的达到37人。18人则认为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的经济就会赶超美国。与相对乐观者不同,14名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赶上美国还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认为中国经济总量赶上美国需要更长时间和没有可能超越的经济学家分别为6人和2人。

哪个经济体会率先从金融危机中恢复


  关于此次金融危机对哪些领域产生的冲击最大,以及将给世界带来哪些变化,在接受问卷调查的80位经济学家中,很多人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矛头指向现有的全球金融体制。他们认为,应该对现有的金融体制框架和监管机制进行根本性调整,美元的地位将逐渐衰退,新兴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大,新的金融格局随之产生。

中国经济总量超美国需要多长时间


  此外,不少专家认为,各国经济地位的改变还将带来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美国和中国将因为经济实力的强大而成为超级大国,全球政治的多极化发展也将更加迅速。阿根廷战略研究所所长卡斯特罗博士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说,中国和美国将在“洗牌”后重塑世界的权力体系,而天平正逐渐向中国倾斜。


当前世界经济运行的特点与走势
一、一季度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今年一季度,受美国房地产市场低迷、次贷危机持续蔓延以及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扬的影响,世界经济运行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世界经济增长继续放缓

  一季度,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增速加快,超出预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较快增长,但增幅有所回落,世界经济总体呈继续放缓态势。

  1、美国经济增长依然乏力

  过去六年,在房地产行业的带动下,美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强劲的扩张态势。然而,在美联储自2004年6月底开始连续17次加息的影响下,2006年下半年美国住房市场开始步入降温通道。受住房市场持续下滑的影响,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投资和消费信心急剧下滑,特别是张四季度美国经济折年率仅增长0.6%,增幅比第三季度回落4.3个百分点,创过去五年来最低水平,进一步加重了各方面对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忧。今年一季度,受出口和企业库存增加的拉动,经修正后的美国经济折年率增长0.9%,增幅高于去年第四季度和市场预期,但其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因为目前的增长并非由消费和投资带动。对美国经济来说,过去几年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支出一直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一季度居民消费支出仅增长1%,增幅比去年第四季度低1.3个百分点,为2001年第二季度以来最低水平;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下滑,其中住宅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5.5%,对当季增长负拉动1.17个百分点。

  2、欧元区经济增速有所加快

  欧元区经济于2006年开始步入新一轮上升周期。与以往不同的是,此轮复苏具有明显的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呈现出更多内需拉动的特征,困扰欧元区多年的失业问题也正趋于改善。2007年,尽管欧元对美元升值幅度很大,次贷危机严重波及欧元区金融市场,但由于欧元区内旺盛的进口需求维持了其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欧元区经济增长2.6%,这也是三大经济体中增幅最高的;失业率也由去年第一季度的7.6%下降至第四季度的7.2%。今年一季度,虽然受银行信贷紧缩、油价飙升及欧元走强的多重影响,欧元区经济不仅没有出现减速,反而有所加快。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8%,增幅比去年第四季度提升0.5个百分点。

  3、日本经济增长超出预期

  2007年,日本经济实现2.1%的增长,其中私人消费功不可没。2007年四个季度,私人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2个、1.0个、1.2个和0.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经济环比折年率增长4%,超出市场预期。其中,私人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3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于增强。

  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放缓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将不可避免会受国际市场及发达经济体经济走势与政策取向的影响。今年以来,受次贷危机、美元贬值及国际油价等多重因素的不利影响,不少新兴经济体经济也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放缓。一季度,俄罗斯、越南和中国经济分别增长8%、7.4%和10.6%,比去年全年增速分别回落0.1个、1.0个和1.3个百分点。

  (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今年以来,随着次贷危机持续蔓延,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美元汇率调整进一步加深,国际金融体系面对更为严峻的挑战。

  1、次贷危机影响继续扩散

  美国和欧洲一些跨国金融机构去年第四季度因次贷而出现巨额亏损。今年年初,随着这些亏损消息的陆续发布,美国及全球其他主要股市连续大幅下跌,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市场悲观情绪加速蔓延。为了缓解金融市场压力、防止经济陷入衰退,美国不仅采取连续大幅降息及紧急出台减税方案等措施,而且还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联手继续向市场注入巨资。从目前情况看,这些措施已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据IMF估计,全球因次贷造成的潜在损失总额约1万亿美元,而截至目前全球金融业累计披露的次贷损失却不足4000亿美元。这可能意味着目前次贷危机还未见底,并可能会对有关国家的实体经济继续带来负面影响。

  2、全球股市震荡下行

  一季度,受次贷危机蔓延的影响,全球主要股市大幅下挫。美国股市创过去4年来最差行情。截至3月31日,纽约道琼斯股指报收于12262.89点,比上年末下跌7.6%;纳斯达克股指报收于2279.1点,比上年末下跌14%。欧洲股市整体低迷。截至3月31日,德国DAX股指报收于6534.97点,比上年末下跌19%;法国CAC股指报收于4707.07点,比上年末下跌16.2%;英国富时100股指报收于5702.1点,比上年末下跌13.24%。日本股市损失更为惨重。日经225股指报收于12525.54点,比上年末下跌18.2%,为1990年以来最差表现。全球股市连续大幅下挫,不仅恶化了国际金融市场环境,而且还通过财富效应削弱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

  3、美元继续走弱

  受次贷危机蔓延、美国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及美元利率大幅下降等影响,美元对日元、欧元呈现出加速贬值后低位徘徊的走势。1、2月份美元对日元、欧元分别贬值5%和3%,比上年同期分别加快4.6%和3.4个百分点。3月份以来,美元对日元升值,对欧元贬值的幅度也趋于缩小。一季度(截至3月31日),美元汇率指数收于71.8点,比上年末下滑6.4%;欧元兑美元汇率收于1.58美元/欧元,比上年末升值8.29%;日元兑美元汇率收于99.69日元/美元,比上年末升值10.76%。美元持续贬值,虽然会有利于美国出口,但总体上仍难以改变其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而且,一旦市场对美元信心严重受挫,势必会加剧全球经济“滞胀”的风险。

  (三)全球通胀压力不断加大

  今年以来,由于国际原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扬,加上世界主要经济体向市场注入巨资以及美联储备连续大幅降息等,导致全球通胀预期上升。

  1、全球主要经济体价格明显上涨

  今年3月,美国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5个月超过4%,为过去16年来的最大涨幅;欧元区CPI涨幅达到3.6%,创2002年欧元流通以来最高纪录。日本CPI涨幅达到1.2%,也为过去10年来的最高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也与日俱增。今年3月,越南、俄罗斯、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新加坡、菲律宾、巴西、韩国等CPI涨幅分别达19.4%、13.3%、8.3%、8.2%、7.4%、6.7%、6.4%、4.6%和3.9%。据有关资料显示,进入二季度以来,全球通货膨胀还在继续发展。

  2、国际市场粮价加速上扬

  今年以来,受全球粮食供应趋紧、库存下降以及国际投机炒作等影响,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和大米价格延续了去年以来大幅攀升的走势。一季度,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和大米价格同比涨幅分别达到120.9%、29.0%、80.8%和42.8%。其中,3月份国际市场离岸价格由月初每吨467美元上涨到月底的608美元,特别是3月27日泰国大米出口报价比前一交易日暴涨30%,创下过去20年来的最高纪录。近期以来,随着粮价一路走高,海地、阿根廷、菲律宾等国已引发严重的骚乱和动荡,泰国、越南、印度、埃及等大米输出国为保障本国大米供应,也纷纷采取了限制大米出口的措施。随着全球粮食供应危机的蔓延,国际市场粮价还可能会进一步走高。

  3、国际油价屡创历史新高

  今年以来,在供求关系趋紧、美元持续贬值、地缘政治风险凸显以及投机基金炒作等影响下,国际油价持续大幅上涨。在今年第1个交易日内,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盘中便冲破每桶100美元关口。随后,油价继续高位上扬,屡创新高。2月19日首次突破100美元大关,3月13日又突破110美元大关。进入二季度,油价更是一路狂飙。5月6日和21日先后突破120美元和130美元大关,6月6日进一步攀升至138.54美元,再创历史最高纪录。当前,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担忧。过去几年,虽然高油价没有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严重制约,主要是由于世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其对高油价的消化能力明显增强。但这种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一旦油价持续走高超出了世界经济的可承受范围,势必会对世界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二、下一阶段世界经济走势

  目前,美国、欧元区、日本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体。据IMF测算,2007年三大经济体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8%。可见,其经济走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势。

  关于美国经济走势。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住房市场持续低迷,次贷危机引起的信贷市场紧缩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就业市场继续疲软,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跌。5月份,非农就业人数连续5个月下降,失业率由上月的5%攀升至5.5%,达到2004年10月以来的最高点;消费信心指数跌至57.2,创1992年10月以来最低点。另一方面,受美联储连续大幅降息、美元持续贬值以及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攀升的影响,经济运行中的通胀风险趋于上升,加大了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下一阶段,随着美国低利率政策和减税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美国经济有望避免陷入衰退的状态,美联储也将会更多关注未来通货膨胀的发展、降息的空间及持续降息带来的潜在风险。预计下一阶段,美国经济总体仍呈低速增长的态势。

  关于欧元区经济走势。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欧元持续走强,已对其出口带来较大冲击。一季度外贸逆差大幅上升,同比扩大109亿欧元。二是通货膨胀呈上升趋势。5月份,欧元区通货膨胀率达3.6%,为过去16年来的最高点,远超过欧洲央行设定的2%警戒线,这可能会不断强化欧洲央行提前加息的预期。三是欧元区4月份商品零售额已连续3个月下降,经济景气指数也大幅下挫,创下2005年9月以来最低点。预计下一阶段,欧元区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

  关于日本经济走势。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较大,一季度日本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0.7个百分点。随着日元兑美元持续升值,日本出口将面临更大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次贷危机尚未见底,加上国际油价高企、通胀压力加大及就业市场持续低迷等,私人消费支出增长将受到较大抑制。预计下一阶段,日本经济增长将会明显放缓。

  总的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及国际分工格局不断深化,特别是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协调政策、联手干预和刺激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也更加灵活和务实,这些都将会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但也不难注意到,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仍然较多。主要是:美国房地产市场调整与次贷危机影响还在持续,国际原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还可能会继续攀升,全球经济失衡与美元汇率无序调整的风险依然较大,这些都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世界经济下行和通货膨胀的风险。预计下一阶段,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但增速将趋于放缓。近期,IMF和联合国对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分别达到3.7%和1.8%,比其年初的预测分别下调0.4个和1.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