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内部构造:“文质”彬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9/21 11:17:18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我的大学老师引用的这句古话揪出了我曾经很长时间的疑惑。

从入学的那一天起,我们便开始了“入世”,努力地将这个世界的种种元素吸入自己。好的坏的,冷的暖的,随着岁月蹉跎,我们吸入的越多,内心组成越庞大,心里自我的千千转越深厚曲奇,我们越是接近“社会人”。

一个“社会人”有着光荣的悲哀。责任与角色的正义环绕,社会价值的彰显让我们立足的身形更为坚定;但那种融入种种社会规范,圆圈,方框,以及多边体的一个个空间的自我限制与塑造,融合与妥协,以求同进的姿态,却让我起了疑心。我们磨去自我的棱角,在创造出种种潜规律里的棱角,以跻身于社会的种种角色,胜任种种地位。做得好的,自然“功到渠成”;做不好的人,却会扭曲了自然本性,成为一个怪人。此“怪”对自己,亦对别人。

我的世界里,爸爸的注重教育是贯彻浸透我的成长。他不会放任我在胡玩里跟随自然心性,没有修饰的痕迹。泛读书,知礼仪。爸爸希望我是这样的。我很乖的做了,让许多知识与前人的想法教条汇集在自己的脑海里,汇聚成脑海的波浪与眼球的颜色。然而,我亦明白这是一份限制。当我不在习惯用没有限制的心去思考看待事物时,我对自己内心对于世事教导的谦虚感到无奈。这反而让我成为了没有思想的人。不再天真可爱,而是中规中矩,死气沉沉。

当我还可以被称作天真可爱的时候,会被爸爸嘲笑无知肤浅,想法怪异。虽然那时有一片自由自在的小天地,与外在世界的融合充满特异与温暖,简直是如鱼得水般的欢快。然而当外界的给予一点点积累于我的脑海与价值观,我亦乖乖遵循时,恍惚地感到了随之而来的一份压抑空虚。

我对于这个问题甚是纠结了一段时间。刚开始是觉得自己虽小却已经变得世俗,我想找回自己原始本性,就是人的本性。面对眼前的事,我努力做到想笑则笑,并屏蔽一切教条般的思想。对待自己放任自由,甚至有飘飘欲仙的磁场。然而,这样会对自己怠慢着不负责任,潜移默化。对于身边之人,我更为欣赏没有经过太多雕琢,性格自然而逐渐成熟的人。即使有些浅化未开,我仍觉得是大有前途之才。我喜欢和这样的人相处中他们因听随自己的感受而透出的箴言,即使有所偏激,我也会心的笑。毕竟那是真实的,纯洁的言语与思想。

然而矛盾仍出在是我那重量级的父亲身上,他永远觉得我是才智未开,心有邪念,不知书达理,没有规矩。当我厌倦了我一身的官方之气时,他却还嫌弃我的自我主义。殊不知我的自我主义在那套知书达理的教导下是那么残缺不全,思想肤浅。这亦是许多人的通病啊,封闭了自己的天然思维,练就了一身投入俗世的嘴脸与本领。越是如此,越失去了真心感悟世事的能力,越会失望与麻木。

古人认为:文大于质的人过于妖孽,此意深得我心;质大于文的人则过于粗陋浅朴,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所要做的无非是文与质的最好融合与互补。文质彬彬而不失自然随性,思想自由而不会随意触碰存在合理的界限。

始终希望自己可以和谐好自己,不要硬块,不要粘软。人,硬骨与柔血,该是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