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max2拆开怎么装:[转载]倾心力作:从课改中寻找幸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10/06 15:31:06

从课改中寻找幸福

梁恕俭


  “课改中国行”,每路都有专家随团宣讲。我就想,如果让我来讲,我该讲些什么。20年的教龄、数百万字的笔耕,乡镇、县城、省会、首都,初中、高中、公办、私立,数学、语文、地理、编辑,家教、培训、撰稿、赋闲……我都经历过,且时时在思考。来中国教师报半年,思想受到新课改理念的洗礼,真切地感悟到,课改中有幸福,投身课改就是拥抱幸福。


什么是幸福


  何谓幸福?幸福不是男欢女爱的快感、自欺欺人的安慰、故作豁达的解脱,更不是金钱的积累、物质的叠加、情感的占有。幸福是一种利己而悦人、通透而洒脱、明智而悠然。幸福是为心灵找到诗意栖居的港湾,为生命找到来去自由的归宿,为他人找到超越苦难的良方。换一个角度表述:幸福即是有健康的身体、自由的灵魂、适用的物质、人性的尊严和安全的保障。
  我现在很忙,每天有做不完的事。用世俗的观点来衡量,我也很累。但我觉得每天都很快活,做每件事都很有意义,未来更是值得期待。想一想,我编辑的文章有百余万读者,就觉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很神圣;想一想,我的博客有那么多粉丝,更是一丝一毫也不敢懈怠;想一想,我若影响一位老师就能幸福50个孩子,我若改变一位校长,就能造福上千个家庭,这是多大的功德啊!为此,我盼着上班而不期待回家,我害怕时间过得快,而对休闲没有兴趣。日子充实了,我从拼搏中得出了欢乐。报纸前景的日益开阔,编辑业务的得心应手,领导同事的刮目相看,使得我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处于一种昂扬、兴奋的心境之中。
  其实,当老师也可以这样啊。在我眼里,教学不是挣钱谋生的好职业,却是值得为之奋斗终生的大事业。教学也不是焦头烂额的苦差事,而是魅力无穷的艺术品。这门艺术像自由女神那样神秘,那样诱人;似体育竞技那样紧张,那样热烈。这里有旱涝稳丰收的工资保障;这里有地位逐步高的名声威望;这里有桃李满天下的自豪芬芳。叫人怎能不心向神往!在我眼里,孩子的厌学、课堂的沉闷,是压力,是刺激,更是动力。坐在办公室里,眼前摆着那么多需要看、也爱看的教参书,我曾像财迷发现了一处宝藏一样,贪婪得什么都想攫取;听听名师们的公开课,我就恨不得一下子变成个李镇西、魏书生;读读教育信息,看看人物传记,我曾觉得眼前的分分秒秒都是那么的珍贵。
  这番话略显矫情,有些老师不爱听。他们会抱怨,这是一个荒诞的时代,贪污腐败,民不聊生,昨天高铁追尾,今天家长告状,哪位老师的心境能不受浸染呢?我也为此痛苦,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负面新闻还是少看为好》。问题是,你看不看,丑闻摆在那儿;你气不气,无耻并不消失。眼不见,心不烦。人生苦短,适当地学学鸵鸟也是一种策略,须知: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谁偷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今天,有了网络,还有那么多教师写博客,所以,我很清楚,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普遍缺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调查结果显示,82.2%的教师感觉压力大,10个教师3个倦怠工作,近四成教师生存状况不佳。到底什么原因让老师们心倦神疲,感受不到职业的幸福?
  第一,职场目标太过理想化。由于达不到既定目标,外部压力和自我否定导致工作倦怠。这点在年轻教师身上表现特别突出,刚走出象牙塔的天之骄子,满怀豪情地踏上讲台,一厢情愿地想干一番事业。结果,教学成绩、学生认可、领导评价都不容乐观。再加上论资排辈、同工不同酬、谈恋爱难、住房更是不敢想等因素,年轻人很容易浮躁、消沉,进而倦怠。

  第二,职业压力难以释放。职称评聘的升迁竞争,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工作强度的不断增大,周而复始的单调循环,均能导致教师表现出身心疲惫。独生子女“以稀为贵”,加之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通过学校转嫁到教师身上。教师的肩膀上一头担着祖国的江山和社稷,一头挑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这样的重担使不少教师不堪承受,不得不加班加点,得不到休息。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不相称,教师的付出多,而学生的成效不显著,这又可能导致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长期如此,自然倦怠。

  第三,心理不平衡。社会行业分配的不合理,使越来越多的教师产生了心理的不平衡。巧取豪夺、贪污腐败、一夜暴富……在铜臭浸染的每一个角落都易扭曲人的世界观,老师也不能免俗。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有些教师工资待遇偏低、住房条件较差、医疗无完全保障,无法培养职业自豪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激情难以燃烧,身心慢慢疲惫。

  第四,学校的管理存在问题。部分学校的领导素质不高,观念落后,管理混乱:有的对教师的绩效考评欠科学合理,存在着不公平现象;有的任人唯亲,拉帮结派;有的大搞“一言堂”,朝令夕改;有的唯成绩是论,不让休养生息。种种不合理现象都会涣散人心,让老师灰心丧气,在得过且过中形成心倦。接受采访的申山老师说:“师道尊严的扭曲、个性特长的泯灭、人际关系的异化,关键是教育环境太糟糕,论文可以请人写,证书可以花钱买,某些领导说一套做一套,台上慷慨激昂,私下蝇营狗苟。有些教师为了利益违背师德,违背得越多,获得的利益就越大,这让那些坚守道德原则的教师非常困惑,时间长了,也就有这样那样的想法……”
  第五,教师个体的性格和心理因素。有的教师根本不热爱教育事业,又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职业,身在杏坛心却想着怎样去赚钱,在顾此失彼中郁郁寡欢。人们用“红烛”、“园丁”来比喻教师,就赋予了教师“无私奉献”的行业特点。没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没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又不愿培养对学生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这样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怎能不神疲?另外,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使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部分老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也会对所从事的工作渐渐失去信心、兴趣、动力。


课改中为什么有幸福


  上一章节,是从我旧文中直接移植过来的,考虑和本文的主题相悖,想删减的,还是保持了原貌。我想用这些“黑”的事实提醒大家——既然现实中,我们从事的职业有那么多的不幸福,为什么不想着去改变呢!课改、课改,我们只所以倡导“改”,不就是为了把课堂中缺失的幸福找回来吗?
  前段时间,武汉一名小学校长说“教育就是‘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此话引发了广泛的共鸣。我儿子才上七年级,曾经3次过零点写不完作业,我为此写了篇博文《作业还是作孽》,想不到许多老师、家长跟帖说,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异化为“压榨”与“摧残”了。学生负担重,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李炳亭先生为此直言,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我们为人师,也为人父、为人母,谁忍心看着孩子在油锅里受煎熬呢?
  今年4月,我到杜郎口考察了3天。说实话,我是带着满腹疑问与困惑前去的,我不相信“零作业而升学率还百分百”,我不相信“老师不讲学生照样能学会”,我还不相信“学习可以在狂欢中完成”。可到了杜郎口的课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教了那么多年学,习惯了‘一言堂’,也接受了‘生本说’,可把学生解放得如此彻底,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调动得如此高涨,课堂如此激昂,学习如此高效,真是奇迹!”来自新疆的赵林老师在听一节历史课时,激动得落下泪来,她说:“那些孩子太可爱了,发言是那么踊跃,神情是那么专注,表现是那么自信——我们的孩子也完全可以享受得到啊,老师怎么就不给他们机会呢?”
  课改就是在课堂中,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动”起来。眼、耳、脑并用,口、手、脚齐动。在“动”中,学生的自主能力、思维能力、言语能力、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起来,最终“薄发”成学生卓越的学习能力;在“动”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好奇心,展示欲得到了满足。自信心、自尊心得到了尊重。责任心、行为习惯及道德品质得到了培养。
  能“动”的课堂,孩子们学习是多么幸福!北京一名后进生转学到杜郎口后,曾来信向我炫耀:“你看我们上课多自在,走来走去,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可以倾听也可以分享,简单的问题自己就能学会,稍复杂的问题在小组内也能解决,剩下难的问题,听听同学来讲解,感觉特别受用,老师偶尔的插话,我们都特想听……”
  学生幸福了,老师更荣耀。今天的杜郎口,风光无限。前去参观学习的人数早已突破了50万,杜郎口中学的教师外出报告讲学已达3000多人次。去年暑假期间杜郎口中学外出仅飞机票费用达28万多元,这一切都使杜郎口中学的教师感到:做老师真好,做杜郎口中学的老师更好。我就想,面对杜郎口的成功之路,我们真的能无动于衷吗?“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真的那么难吗?我们到底愿意在油锅中陪同忍受煎熬还是砸掉讲台信仰学生,去追寻教师职业的幸福?
  课改其实是给教师找出路,既然维持现状是一种痛苦,参与课改又面临阵痛,那长痛就不如短痛。况且,在课改中,在与学生的换位中,还会“收获情感、培植能力、满足天性”(李炳亭语)。香山论坛著名网友吕建斌说:“我的理解,课改,还是诊治教师职业倦怠的一副良药。课改,就是要老师找到幸福,找到自身的职业价值,也是让学生找到快乐,找回自我,找回自信!”建议老师们走进杜郎口,学习杜郎口,看看人家的学生是多么幸福,看看那儿的老师是多么荣耀。他们能,我们有什么不可以呢?

 

为了幸福,请“咔嚓”一剪子


  “在功利主义弥漫和浮躁喧嚣的环境中,我们要想做事,就必须耐得住孤独与寂寞,要有一种‘你唱你的潇洒曲,我唱我的奋斗歌’的精神。”这是教育局长任永生的感言,这位中国教师报的课改顾问还说,“应该这样度过我们的人生:回首往事,我们不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我们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我可爱的学生。为了孩子们终身发展而奋斗。”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什么精神?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它是一种“从油锅里捞孩子”的崇高责任感,是一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品格修养,更是一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价值信仰。有这种精神,不是为了标榜清高,而是为了抵制恶俗,消除杂念,拒绝平庸。试想,你钻到钱眼里,在富豪面前,只会显露你的渺小;你钻到官场中,在勾结逢迎中,很难做个大写的人。而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你可以做一个高贵的志士,活得意气风发,无所畏惧。
  识时务者为俊杰。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要接受职业的选择。接受改变不了的,改变能够改变的。既然课改是国家意志,既能解放学生,又能成就教师,我们就没有理由抵制。当然,万事开头难,许多教师以霸占讲台为能事,以控制学生施权威,以逼迫作业显本事,在课改面前,想让他们闭上嘴,俯下身,为学生服务,显然很难!可不难,还能体现出课改的价值吗?如果一蹴而就,还用“课改中国行”如此呼吁吗!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一百年前,长辫子是男人的“专利”,裹小脚是女人的“特权”。男人拖条辫子还不算遭罪,可女人那双“三寸金莲”,不知要吃多少苦头——走,走不稳;站,站不住;更别提扳断脚趾骨的痛楚了。中华民国取代清王朝,推行新政,剪辫子便首当其冲。对于清王朝的那些遗老遗少来说,要剪掉他们头上的辫子,简直就是要他们的命。为维护住这条辫子,他们想了不少花招,有的很不情愿地剪了,却还留了一条假辫子,以应不测。共产党、八路军来了,让女人放脚,死活不肯放脚者却大有人在。表面上穿双大鞋,鞋里头依然裹着小脚的,更是不乏其人。
  其实,今天我们搞课改,就和当年剪辫子、放小脚差不多。教育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说课改难,是因为思想观念上的根深蒂固;说课改易,不就是一剪子、两条布的事嘛。这个咔嚓“一剪子”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扔掉“两条布”恰好可以比喻为重建“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
  按理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少讲,多好的事啊,就像女人别再裹脚一样。可老师担心啊,我讲学生都不会,闭上嘴岂不更糟糕。再说了,全国上下都在讲,我又已经讲了一二十年了,让我一朝改弦换辙,这不比“假洋鬼子”留辫子还难堪吗?事实一再证明,改革决不轻松。中国教育改革已不可能断尾求生了,必须要用刮骨疗法。
  刮骨就要抛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彻底改变已经适应了的、每天都在进行的习惯的教育教学行为。刮骨就要经历休克式的阵痛,忍受课改初期摸索中的混乱与蹩脚。刮骨就要自觉转化角色,用心研究学情,加强服务意识。可要真的“刮骨”,肯对自己下手的老师还真不多——杜郎口等课改成功的学校除外。
  新课改需要勇气,需要开拓精神甚至牺牲精神,目前许多教师依然满足于“经验型”,停留于“辛苦型”层面,“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凤毛麟角。相当教师不能自主地将先进的课改理念与自己的教育实践包括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么生吞活剥,要么“穿新鞋走老路”,依然“跟着感觉走”,提高教学成绩多数还是靠“关、卡、压”,“扣、贴、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师生身心疲惫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心理成长的引导着和促进者,这是21世纪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在于教会学生学。
  新课程改革如同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改革一样,会遇到重重困难甚至阻力,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无疑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那只是前进中、发展中的问题。“先知先觉”主动,“后知后觉”要付出成本和代价。一场影响中国发展根基的课程改革必将像拨正了航向的巨轮乘风破浪,驶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