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西格诺:2011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期末综合训练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10/02 18:21:25
  •                     2011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期末综合训练题       
  • 一、单项选择题
  • 1、《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 现了
  •        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                        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 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                         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亿的博大精深。”这反映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
  •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 3、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 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 4、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 ①文华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6、福建省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了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
  •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        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        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        D.坚持文化的包客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 7、文化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技术是
  •  ①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                         ②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来源:学科网]
  • ③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④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
  •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 8、150多年来,一些重大发明,如照明、通信、汽车灯技术,都是在世博会上面世后才逐渐转化为主流产业的。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 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 B.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C.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 D.现代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 9、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        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 10、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     A. 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 11、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
  •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 ③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12、近年来,我国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道德楷模,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它
  • 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 ②能提供精神动力和正确价值观,决定社会发展进程和方向 
  • ③体现了先进文化性质和前进方向,有利于培育“四有”新人
  • 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3、图Ⅱ的寓意启示我们,思想道德建设必须
  •       A.重视家庭美德建设      B.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       C.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D.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 14、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
  • 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
  • C.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 15、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②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
  • ③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16、电影《建国大业》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该片一经播放,就引起极大反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这说明
  • ①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②先进文化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  ③文化形式创新是实现文化繁荣的根本途径  ④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二、简析题
  • 1、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文化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媒介。近年来,在很多地方,文化不仅仅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且直接登上了经济舞台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了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唱戏”的转变: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月均增幅达1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等,收入增长更高达20%以上。
  • (1)根据材料,有人认为,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2)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意义何在?请对制定文化强省(市)战略提出方法论的建议。
  •  
  •  
  •  
  •  
  • 2、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
  •  
  •  
  •  
  •  
  •  
  •  
  • 3、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经济上,着力改变传统工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状况,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城镇化建设,力推“家电下乡”,建立和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等。在文化上,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影放映“2131”、送戏送书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一系列文化工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 有人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只要多出钱就行了,不必搞什么文化工程。”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  
  •  
  •  
  •  
  •  
  •  
  •  
  • 4、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
  •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
  •  
  •  
  •  
  •  
  •  
  • 5、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  
  •  
  •  
  •  
  •  
  •  
  • 6、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        运用《文化生活 》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 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  
  •  
  •  
  •  
  • 三、探究题
  • 7、情境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  
  •  
  •  
  •  
  •  
  • 情境二: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  
  •  
  •  
  •  
  • 情境三: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荧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3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言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  
  •  
  •  
  •  
  •  
  • 选择题答题卡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____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期末综合训练题答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A

    B

    C

    B

    D

    C

    C

    C

    A

    B

    B

    B

    A

    D

    D

  •  
  • 1、(1)答案一:不赞同。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等功能。材料二中,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只强调文化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
  • 答案二:赞同。“文化搭台”只看到文化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文化唱戏”则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经济功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功能。
  • (2)①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发展文化产业,能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
  • ②制定文化强省(市)战略,可以借鉴经验,但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2、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都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剥削制度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人民服务。
  •  
  • 3、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文化的发展。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然而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实施一系列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既需要物质载体,也需要正确引导。实施文化工程,不仅有助于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政府既要给钱,也要加强文化工程建设。
  • 4、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
  •    ②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 5、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明清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 6、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强大力量;在战胜灾难和困难的每一次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
  •  
  • 7、(1) ①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 ②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 ③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 (2)①各民族间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
  • ②世界各民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
  •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内在要求、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 (3)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 ②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 ③有利于文化成果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 ④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