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到合肥的火车站:創意背後的祕密:北大學生的10堂人生創意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20 07:29:45

創意背後的祕密:北大學生的10堂人生創意課

    四年前,李欣頻到北京大學就讀博士班,指導教授力邀她到大學部、研修班開授創意課程。在即將畢業的前夕,李欣頻把上課的精華整理成給北大學生的10堂人生創意課,她說這10堂課是她與世界相處良好的10個方法,也是多年來改變了她生命格局的10大途徑。這10堂課,不僅能讓人的創意有驚人的跳躍成長,如果能將之運用在生活的各個面向上,更會為人生帶來全新飛躍式的轉變。只要你願意給自己機會,翻開這本書,你就啟動了一個改變生命格局的關鍵按鈕……

 

0-1 【導讀】不該讓任何別人的看法,阻擋在你與巴黎之間!

找出自己的受限點,解答就藏在你的問題裡!
10堂人生創意課,10個改變生命格局的方法。


四年前,李欣頻到北京大學就讀博士班,指導教授力邀她到大學部、研修班開授創意課程。在即將畢業的前夕,李欣頻把上課的精華整理成給北大學生的10堂人生創意課,她說這10堂課是她與世界相處良好的10個方法,也是多年來改變了她生命格局的10大途徑。

這10堂課,不僅能讓人的創意有驚人的跳躍成長,如果能將之運用在生活的各個面向上,更會為人生帶來全新飛躍式的轉變。只要你願意給自己機會,翻開這本書,你就啟動了一個改變生命格局的關鍵按鈕。


【內容導讀】

不該讓任何別人的看法,阻擋在你與巴黎之間!
~李欣頻/知名創意學作家、本書作者

在北京的這三年多下來,接到無數封讀者的來信,或是演講後聽眾的提問,有很多問題都是類似的,比方最常問的問題類型是:「老師,我下個月就要去巴黎了,妳能告訴我,妳對巴黎的看法嗎?」

我還記得當時我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看著他說:「天啊,這是你第一次去巴黎,你怎麼捨得把你對巴黎的『首度定義權』交給我?你擁有探索巴黎後最寬廣的首度定義權,這是你生命專有的,不該讓任何別人的看法,阻擋在你與巴黎之間!」

.不要習慣跟人要現成的答案、座右銘

但提出這樣問題的人,已經多到無可計數,似乎大家都把我當成了活的搜尋引擎,包括:「我下週要去印度了,妳能推薦我去哪些地方嗎?請問我應該搭哪家航空公司?我該住在哪裡?」諸如此類的,我只覺得很奇怪,現在網路資訊這麼發達,怎麼不自己上網好好查、好好比較,把找資料的過程也當成是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連旅程細節都要聽別人的意見,那你的旅程就跟我的沒兩樣。

創意是一種態度,一種對生命的主動、積極、自主的態度,而不是某類行業、某項職業,或是某種環境。不要做一個「老跟別人要現成答案」的人,這樣就像「老吃成藥卻不自己想辦法改善體質」,久了自己都失去自癒力。我自己就是個不愛跟人要現成答案的人,因為自己的問題只有自己能解決,所有的解答都藏在問題裡。

美國著名的創作人茱莉亞.卡麥隆(Julia Cameron)寫小說、寫劇本,也寫歌詞。她在《創作,怎麼搞的?》這本書中,虛擬和年輕創作者的書信對談,分享她在創作領域的經驗和心得。她說:「創意人就是呼應這變動不居的世界……沒有人擁有解答,只有世界才知道答案—你顯然明白,我在此將你的生活責任,直截了當地還給你了。」

前面已談過「不要被別人下了種子、做別人價值觀的奴隸而不自知」—拒絕被慣性餵養別人現成的價值觀(包括成功的案例,因為那是別人的路,不一定適用於自己)。自己採食,自己決定,自主負責,自己養自己,最重要的是把知識決定權還給自己,不做意見或是現成答案的乞討者。你可以帶著你有興趣的課題收集資訊,但不是收集意見或是現成的答案,如此你才能走出自己獨特的路(而非觀光指南的統一路徑),不會被別人的答案掌控了你的未來。

.做知識的上游

每當我即時推薦一些書或電影在網路上,就會有讀者給了這樣的問題:「妳推薦的書與電影,在網路上找不到耶,妳能告訴我在哪裡買嗎?最好妳能傳電子檔,或是幫我找影片連結給我!」這樣的讀者還不少。或是我在課堂上講完課,就會有學生拿隨身碟上來,想把所有的影片、音樂、投影片都拷走,這對於一個創作者如我而言是很匪夷所思的,因為他們可能以為拷貝了相同的東西回家,就能擁有等量的知識,這形同把知識當成像買菜那樣的可購物品;況且他們連「買」知識都沒有,直接拷了,就更顯廉價。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的最精闢:「如果買書之外,還能買些時間來閱讀它的話,那就太棒了;但人們往往誤以為,買了書就可以獲得其中的內容。」我對那些想要拷教材的學生說:最珍貴的不是這些影音資料,而是這段我自己找到、親眼看到作品時的那種興奮與感動,以及沿途我意外發現的新素材、新觀點、新路徑。這就像是你去買現成的設計師衣服,你可能以為買了這件,就擁有了這位設計師的創意風格,但你買不到這設計師的原創腦、買不到他創作這件衣服的精采過程—這就是我在《推翻李欣頻的創意學》一書的〈第四層:做生產者、不做消費者〉中提到的:「當你被某一樣人事物吸引時,你要讓自己跳開來,看自己究竟是哪個部分被觸動,究竟被挑起了什麼感動、什麼情緒,要進一步探索觸動背後的程式碼是什麼,並啟動自己同步產生新的點子、新的靈感、新的作品。」而不是把現成的資料拷到手,就代表你成功移植了別人的一切。

所以我很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知識的上游,就是往產生知識或是啟蒙智慧的最源頭去探尋,而不是一直守在下游,拿著過濾網撈現成的。什麼是知識的上游呢?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有一群讀書會的成員,彼此都有專長,有的是埃及文明的專家,有的是印度修行中心以及心靈書籍的專業翻譯,有的是南美馬雅文明的專家,有的擅長占星、塔羅、生命數字、靈氣、另類療癒,有的是天文科學家,有的是出版社的主編……他們不定期地在我家聚會,除了彼此分享近來經驗到的好書、影片、旅行、個案之外,還會設定一些特別的主題來討論,比方我們自二○○七年起至今,就依序討論過「麥田圈與星際文明」「量子物理學、弦理論概念在靈修上與創意上的運用」「二○一○到二○一二地球趨勢」「平行宇宙與時空旅行:以霍金與賽斯為討論的主軸」……我自己有很多寫書的靈感與資料來源,都是源於這幾場讀書會的激盪。

我經常在演講時提到,他們是一群「知識的上游者」,他們讀書的量、深入度、速度,都比我不知大上多少倍,而且他們具有非常強的知識整合力,能在很短的時間之內,說出桌上幾本書之間的關係、脈絡,哪幾本書的哪些篇章是相呼應的,哪幾個篇章作者之間有觀點上的歧異,這幾本書作者之間的師承關係是什麼……加上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知識脈絡與見解,所以跟他們討論起來非常過癮,往往都是長達七、八小時捨不得結束。

.站在創作的源頭,練習切換創作介面

我經常在講文案課時,推薦大家去看徐四金的《香水》,因為他把氣味透過文字生動的描述,讓身為讀者的我們,彷彿真的聞到了巴黎的氣味,這是把嗅覺(氣味)轉換為視覺(文字)最好的範本。接著我會請學生看完書,想像自己是電影導演,將要把這部小說拍成電影—該怎麼把已經轉換為文字的氣味,再轉譯為影像的氣味?得自己親身想過一遍之後,再去看電影《香水》,看看自己所想的,與電影的差別。然後再倒過來練習:看過電影《香水》之後,如果你要把這部影片再回寫成為一部小說,你該怎麼描述你所看到、彷彿聞到的氣味?這就是從「氣味↓文字↓影像↓文字」的轉譯練習。將來你若要在網路上分享美食、旅行見聞、電影觀後感……你就擁有了生動的描述能力,這就變成了你的新專長;如果點閱率高了,也將會為你帶來很多新機會,包括免費試用、試吃、看電影、旅行……

我還會請學生做另一個「轉換創作介面」的練習:當你看完《哈利波特》第一集,不要急著去看第二集,而是想像你要拍成電影,你會怎麼設計魔法學校的空間?怎麼設計各學院的制服?魔杖與魔法道具該長成什麼樣子……你透過作者羅琳的文字,看到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影像,然後再去看電影—你腦中的哈利波特與導演的版本有著怎樣的差別?然後再繼續想:如果你要接手寫第二集,裡面的情節該怎麼繼續展開,才會引起讀者新的閱讀高潮?然後再去看第二集的小說,看看你與作者的差別在哪,可以這樣一路練習到完結篇……這就是「做生產者、不做消費者」更進一步的練習素材。

另外還有一個很好的練習素材,就是電影《阿凡達》。你在電影院看立體的影像故事時,要想像這些情節是自你腦中第一次跑出來,你的腦就是第一現場。然後再繼續想,如果接下來還有第二集,你會怎麼鋪陳更精采、令人想都沒想到的故事情節?你將創造怎樣的新觀影體驗,該怎麼行銷……腦是可以被多元、多層次地反覆刺激與練習,如此你就可以從「線性腦」進化成「平面腦」,最終變成「立體腦」。

【作者簡介】

李欣頻
台灣政大廣告系學士、廣告研究所碩士。曾任誠品特約文案、宏□數位藝術中心特約文案創意。現就讀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班,並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廣告策劃與創意」課程。中國旅遊衛視頻道<創意生活:土耳其、台北>特約外景主持人。
廣告作品包括:中興百貨、遠東百貨、誠品書店、誠品商場、Acer數位藝術中心、BenQ、台灣大哥大、富邦藝術基金會…等。曾為各大報及雜誌之專欄作家。
台灣科技大學、中原大學、台北大學、青輔會、成功大學、學學文創、誠品信義講堂、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關於廣告、創意、創作、出版課程之講師。散文作品被收錄於<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文案作品被選入《台灣當代女性文選》。2009年金石堂<2012書展>選為不可錯過的八位作家之一。2009台北電影獎媒體推薦獎評審、連續五屆台灣廣告流行語金句獎評審、2009年台北電影節媒體推薦獎評審、誠品文案獎評審、南瀛獎動畫類評審、董氏基金會大學築夢計劃決選評審、中國時報文彩青年版指導作家。
已出版之著作包括「廣告副作用」「十四堂人生創意課」「推翻李欣頻的創意學」「非寫不可,不寫會死」「2012重生預言」等。

【目錄】

第一堂:不論斷,不貼標籤,沒有成見,看見事物的本質
.貼標籤,等於把廣大的世界框進很小的視野裡,以管窺天
.進入量子轉換態中,你才有可能進到全新的點上

第二堂:找出自己的受限點,解答就藏在你的問題裡
.設定夢想前,要先問自己最根本的問題
.找出自己的受限點,你的癥結就曝露在你的問題裡
.打破沙鍋問到底,找出你真正要什麼
.舊思考永遠到不了新的點,這就是很多人無法完成夢想的真正原因
.撥開受限點,找到你熱情無止盡的天命
.你怎麼看自己,也百分百地決定你會成為怎樣的人

第三堂:以聯集取代單選,開展放射型的平行人生
.不要以選擇題、比較題的方式,把你的人生當考卷來寫
.開挖出自己的天賦之泉,開始演化跨界的生命流域
.借用「已完成的自己」的經驗,或是向「未來的自己」求救
.打開蟲洞,平行開展放射型的人生
.以想像力匯集眼前的一切可能,取代單一選擇題
.你有的是主動選擇權,而不是被動的選擇題

第四堂:不做意見、或是現成答案的乞討者,做知識的上游
.不該讓任何別人的看法,阻擋在你與巴黎之間!
.不要習慣性地跟人要現成的答案、座右銘
.做知識的上游
.站在創作的源頭
.站在創作源頭的轉換態上,練習切換創作介面

第五堂:用量子物理學的創意思維,人生可以重來
.用最好的版本,覆蓋掉本來要開始惡化的版本
.回到生命重大的抉擇點,把當初放棄的那一條路再拉回來
.文理科雙修,左右腦兼具

第六堂:接受現況後,才能往新的實相走
.把現況過好到都不想離開,那就是最接近新版的點,你才能躍進未來
.接受命運,才能改變命運
.以「創意」量子跳躍你的夢想人生!
.把注意力放在可以改變的事情上面
.你怎麼過一天,就怎麼過一生

第七堂:從「未來」往「現在」投射新路徑
.從你現在的點,到不了你想去的點
.沒有設「完成日」的夢想,是永遠也完成不了
.從結尾往開頭閱讀,練習自己的源頭推想力
.讓未來的你,來幫助現在的你脫困
.從「未來的自己」看「現在的自己」,找到你現在沒看到的機會點
.眼前一定是一條「獨一無二」的路徑

第八堂:每分每秒活在「未來現在式」裡
.思考與情緒所產生的能量弦,可以變成具象的物質
.Being 比 Doing更快、更有效
.有勇氣承擔未知,走在宇宙之前
.我們只是設計場景與氛圍的造夢者,讓夢完成它自己

第九堂:你今天吸引了什麼?這就是你所選定的版本!
.今天你遇到哪些人事物,就說明你在哪一層
.學會解讀生活上的隱喻
.情緒就是最好的指標
.如果你正在你的夢想之途,現在就會有徵兆告訴你
.每個人都將經驗自己所選擇的2012版本

第十堂:地球今天因為有你而截然不同!
.向大自然學會千變萬化
.活出自己的生命真理,活出自己的最高意願
.幫助別人成為他自己命運的創造者
.地球今天因為有你而截然不同!
附錄:我給北大創意課學生的思考練習題庫

0-2 容試讀】十堂「創意背後的祕密」,十個改變未來命運的方法

~李欣頻自序


還記得二○○三過年時寫了《十四堂人生創意課》,至今已整整八年了,書上提到在大學教書是意外,因為當時我剛考上政大廣告所碩士班,入學沒多久就被賴建都教授叫去中原大學教文案創意課。之後,還到臺科大教了幾次;幾年後,我把教學筆記出版成《十四堂人生創意課》,為的是要紀念影響我最深的甘訓賓老師。

二○○七年九月,政大中文所的丁敏教授鼓勵、並推薦我到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就讀博士班,才剛入學,我的博士導師陳剛教授就要我馬上在大學部三年級、專業研修班上教文案創意課。現在進入第四年即將博士班畢業之際,我已教了許多班,有很多與學生們、助教們互動愉悅的記憶,也即將隨著畢業而離開這所我心目中美麗的大學。能在北京大學念書、教書一直是我的夢想,只是原本以為得念完博士班才有機會教書,結果居然同步完成,這一切得感謝如師如父的陳剛教授對我極大的信任,所以他與丁敏教授才是這本書創意誕生的真正源頭。

這是我第一本在大陸創作的書,針對近四年在地的觀察、激盪、思索所整理出來的十個學生可以去突破的創意思考點,整個書寫過程對我意義非凡。

這幾年我開始對《The Secret祕密》吸引力法則背後的量子物理學感興趣,其中幾個最基本的概念,帶給我如量子跳躍般的靈感。雖然我還沒完全弄懂量子物理學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我試著一邊探索、一邊把最新的感悟放在教學裡,做為課堂上實用的創意練習,讓學生有機會跟我同步探索這門就算花一輩子也學不盡的有趣理論,這就是《創意背後的祕密》。

這本書是站在《十四堂人生創意課》《推翻李欣頻的創意學》《非寫不可,不寫會死》《2012重生預言》《變局創意學》這五本書的基礎上,往更源頭的哲學與物理學去探索創意的本質──這十堂課是我與世界相處良好的十個方法,也希望它們將是十個改變你未來命運的途徑。




找出自己的受限點,解答就藏在你的問題裡
~第二堂


設定夢想前,要先問自己幾個重要的問題

我在北京這三年半的時間裡,接受過無數次媒體的採訪,也在各種場合回答了聽眾、讀者、學生的各式各樣問題。但總結來說,所有的問題絕大部分都跟「身不由己,懷才不遇,沒有足夠的錢與時間,所以無法自由地伸展自己的夢想」有關,這讓我意識到,原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心如所願地過自己想要的日子,也可以說能隨心所欲的人非常少。

另一部分的問題,則是呈現在那些別人看起來「已經有所成就」的人身上,他們有豪宅、司機、管家、用不完的財富,但很奇怪的是,等到炫耀完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之後,再跟他們多聊半小時,他們就會說出自己的空虛、不快樂、憂鬱、沮喪、孤獨、失落、無力、身心不適、失眠、厭世等問題,他們的問題比一般人還多很多,比他們所擁有的財富還沉重,而且這已成了普遍現象,幾乎是越有錢的人,身心問題越嚴重。這兩個層次人的問題一對照起來,就清楚知道夢想完成後,並不代表一定會快樂,而是跟你所努力追求的,是否真的是你要的夢想,你的心態是否夠自由、你是否有想像力有關。

所以,關鍵就在起始點上,也就是設定夢想前必須要問自己最根本的問題:「我到底想要什麼?我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為什麼那麼多看起來什麼都有的人卻不快樂?因為他們一開始以為只要有了豪宅、名車、財富、身分、權力、地位、體面的愛人、可愛的小孩、環遊世界之後就表示成功了。他們以為有了這些,身邊的人會開始尊敬他們、討好他們、羨慕他們、奉迎他們,他們才會有無比的尊榮與自信,但等到他們到了這個不真實的假山高點,就發現自己居然是站在一堆由廣告價值、別人羨慕目光所堆出來的虛浮雲端上;等到所有稱讚他的人走了,當他關起豪宅的門之後獨處,會突然發現自己的內心是空的,腳底下也是空的,若再加上身體健康、伴侶或親子關係出現問題,再多金錢也買不到健康、快樂、幸福時,最終會感嘆人生一場,所為何來?《無量之網》提到:「人們逐漸忘記自己是誰,開始感覺與大地、與彼此分離……處在分離感中的人,認為自己必須奮鬥,才能在世界中存活,必須抵抗和諧與信任,才能捍衛自己,不久他們就把能量全拿來對抗周遭世界、保護自己,而不是用來尋求內心的平靜。」

如同《鑽石途徑I:現代心理學與靈修的整合》提到:「當你感受不到自我價值時,你的內心會有一種空空洞洞的感覺。你會感到匱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價值來填滿這個洞。你會利用別人對你的肯定和讚賞來達到這個目的,你會以虛假的價值來填補這個洞。我們帶著一身的坑洞四處奔忙,卻往往無法察覺到它們。我們通常只能意識到自己的欲望:我想要讚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這個人的愛、我想要這種或那種經驗。欲望與需求一出現,便暗示著坑洞已經冒出來了……當你和某人建立起深刻的關係時,你就會用那個人來填補你的洞,一旦那個人死亡或是關係結束了,你不會感覺失去了那個人,你感受到的是填補坑洞的東西不見了,感覺喪失了自己的一部分,因為以前被他填滿的洞現在又暴露出來了,這就是你會那麼痛苦的原因。」所以建議你在設下夢想之前,一定要把《鑽石途徑》看完,先把自己拉到生命的主軸,找到自己生命的本體,如此未來才不至於失速偏向。

趁我們還來得及轉回生命主軸,現在就問自己:「這一生,如果要寫一段總結的墓誌銘,我們想為這一趟人生寫下什麼來註解自己?」以我為例:過去我總以為,我的人生精采,是因為我寫了三十多本書、看了上萬部電影、走過了四十多個國家、有上百萬的粉絲,但現在突然發現那些都不能代表我真正的生命歷程,因為都是外在的。於是我反問自己,如果我的生命要剪接成一部五分鐘的短片,而這短片在我死前只有自己會看到,那麼短片裡應該是:「我突然懂得感謝感恩的那一片刻、我突然會主動真心地關心別人的那一片刻、我突然會不假思索地去扶人一把的那一片刻、自己的一句話或一堂課意外地讓人頓悟的那一片刻、我無來由地感到莫名快樂與滿足的那一片刻……」至於我到生命盡頭時,究竟已經去了幾個國家、寫了幾本書、存了多少錢、有幾棟房子、有多少粉絲就一點都不重要了,因為我會帶著一個跟出生時截然不同的自己返程,只有我最清楚,自己的生命因這一趟旅程,淬鍊出多少獨一無二的精純與光澤。


找出自己的受限點,癥結就暴露在你的問題裡

回到剛剛一開始所說,大部分人的問題都跟「身不由己,懷才不遇,沒有足夠的錢與時間,所以無法自由地伸展自己的夢想」有關,但這些問題看在我眼裡,再清楚也不過了,因為提問者的癥結,都暴露在他所提出的問題裡。

舉例來說,有學生問我:「我只是個學生,該怎麼出國旅行?」我就會問他:「你為什麼會認為學生就不能出國旅行?」他回答:「因為學生沒有錢,也沒有時間啊!」然後我會再追問:「你怎麼會認為學生就沒有錢,也沒有時間呢?你怎麼會認為旅行一定得花錢呢?難道沒有一邊旅行一邊賺錢的例子嗎?你的想像力似乎還不夠,你到網路上搜尋一下,只要這個世界上有任何一位學生以自己能力出國旅行,你就沒有藉口了。」這就是愛因斯坦說的:想像力就是一切,它是未來生命的預覽。

就我所知,有位臺灣學生把傑出的3M動畫作品放到網路上,於是獲得企業贊助他到國外去展演—所以學生可以免費出國,甚至還可以賺代言費。只要讓自己優秀的創意作品被看見,或是有機會到國外參加比賽,免費出國旅行的機會就蜂擁而至,除了寒暑假,學校也會給公假讓你出國為校爭光,但前提是你必須要有獨特的、令人驚豔的作品被看到,這就是你可以努力的部分。

回過頭來檢視剛剛那位學生提的問題:「我只是個學生,該怎麼出國旅行?」問題癥結點就在他以為:學生=沒錢、旅行=花錢,光這兩個設定就局限住他的可能性。所以當我們在向別人提出問題前,自己再重新看一遍,你的問題裡暴露了哪些自我綑綁,暴露了哪些問題癥結?也就是說,這問題的解藥是:旅行不一定要花錢,誰說學生不能賺錢?去看一下電影《社群網站》,看一下紮克柏格(Mark Zuckerberg)在學校裡創辦臉書(Facebook)的過程,然後再多去網路上找出這兩帖解藥的實例,你就會幫自己輕鬆解掉那些綁住你其他可能性多年的繩索。

同理的問題還包括:「我現在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該如何去旅行?」「我有一個兩歲的孩子,該怎麼去旅行?」「我歌唱得很好,但我長得不好看,怎麼當歌手!(那Paul Potts、 Susan Boyle呢?)」「我喜歡音樂,但音樂沒法養活自己,我該不該去找個正常工作?(奇怪了,那周杰倫是靠什麼活的?)」……請自己發揮反轉的想像力,為自己的命運脫困吧!

還有一個讀者曾問我:「我該怎樣擺脫我的痛苦?」如果你學會了上述教的方法,就可以這麼回答他:「你是怎麼讓自己開始受苦的,就怎麼讓自己擺脫痛苦!」這就是《個人實相的本質》書中所說的:「障礙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這些障礙是你自己造成的,那麼就只有你才能決定是否要將它們辨認出來,並找出它們之所以存在背後的理由與情況。」此外,力克.胡哲(Nick Vujicic)傳授過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與其執著於內在的痛苦,不如走出去,想辦法減輕別人的痛苦,把注意力放在需要幫助的人身上。例如去收容所當志工,幫孤兒募款,為地震災民發起義賣……你要站起來,走出去,如果你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就去解決別人的吧。」這也就是利用旁觀者清的原理:你幫別人看清問題、解決問題時,也會同時獲得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


打破沙鍋問到底,找出你真正要什麼

再繼續深究前面這個例子,讓我們來虛擬問答一下—當這個學生問我:「我只是個學生,該怎麼出國旅行?」我會繼續問他:「你為何想要出國去旅行?」「因為環遊世界是我的夢想!」「你為何想要環遊世界?」「因為我想增廣見聞!」「難道只有出國旅行才能增廣見聞嗎?」通常問到這裡,真正的問題就顯現了,表示他又陷入了另一個思想陷阱裡:出國旅行=增廣見聞=完成個人成就,於是解藥就很簡單,舉例來說,想一下「增廣見聞」的方法有哪些:看書、聽演講、看探索頻道、看國家地理頻道、單車短程旅行、火車之旅、徒步登山旅行……另外,完成個人成就也不是只有增廣見聞這一項,還有很多方法,這些都要靠你自己發揮想像力,幫自己開展出更多可能的途徑出來,否則依過去的舊思考,是永遠到不了你想要去的點上。

可能會有人問,單車短程旅行不及出國旅行收穫多吧?這又是一個錯誤的命題,一個人閱歷是否豐富,跟他去了幾個國家並沒有直接關係。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去過很多國家,但他的思維並沒有多大的不同,因為他總是帶著舊思考去新地方,老愛把義大利麵拿來跟北京炸醬麵比較哪個好吃,根本沒有以全新的感官去體驗截然不同的國家,這樣的人就算把全世界都走完了,他只是擁有很多「到此一遊」的照片,他的本質什麼也沒改變。但一個有著開放心胸的人,即使是到住家附近走走觀察,就會發現今天跟昨天截然不同,梭羅的《湖濱散記》不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曾經有個學生問我:「你能否推薦希臘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我反問他:「你能推薦你家附近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嗎?」他居然說:「我家附近很無聊,沒什麼好玩的。」於是我回答他:「那你遠赴希臘也會覺得沒什麼好玩的,因為如果連你家附近有什麼好玩的,你都沒有去用心探索,那麼你的麻木感官也無法幫你探索希臘有什麼好玩的。」愛默生說的最到位:「我們走遍世界去尋找美,但我們必須把美帶在身上,否則就無從尋找。」

波特萊爾的詩〈旅程〉提到:「我們看到了星辰、海浪,我們也看到了沙;儘管有許多震撼和突如其來的災難,還是百般無聊,跟在這裡一樣。」艾倫.狄波頓亦說過:「王爾德說,倫敦是沒有霧的,因為惠斯勒(Whistler)把這霧畫了出來,倫敦才有了霧;就像梵谷之後,普羅旺斯才有絲柏……尼采在讀了德梅斯特(Xavier de Maistre)的作品後讚嘆:有些人就是知道如何利用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經驗,讓自己成為沃土,結實累累,一年可採收三次,化腐朽為神奇。」所以旅行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敏銳的觀察,而非旅行地的遠近與否。如果你看不到你家鄉的獨特之美,就算到了南極北極也一樣覺得無聊。

「利用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經驗,讓自己成為沃土」的另一個經典例子在《哲學家教你學會過一天》書中的一段描述:「烹飪就是哲學。因為當你在幫瓠瓜刮皮時,你會利用那段時間進行反省;準備食材時的分析特質,會進一步被帶入到烹調過程。這過程就像哲學一樣,是將半直覺的東西轉變成構思周全的東西,一件經過徹底研究並讓別人得以消化吸收的東西,在變成一道佳餚的過程中,你的食材被賦予了意義。」

艾倫.狄波頓則在《旅行的藝術》提到:「一七○九年,二十七歲法國青年德梅斯特曾以自己的房間為旅遊地,寫了《斗室之旅》《斗室夜遊》。他先把門鎖上,換上一套粉紅與粉藍相間的睡衣,在沒有行李的負擔下,他先來到沙發,也就是客廳裡最大的一件家具。這趟旅程使他拋開平常的倦怠,以新奇的雙眼注視這沙發,發現了前所未見的特質,他讚嘆沙發椅腳的優雅,回憶起自己在椅墊上蜷曲的時光,夢想愛情和前程;接下來他的目光由沙發轉移到床,以旅人之眼欣賞這件複雜的家具,為了曾在此度過多個睡得香甜的夜晚心生感激……他說,如果我們能把遊山玩水的那種心境帶入自己的居住地,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家和高山步道,或是洪博在南美洲看到的蝴蝶漫天的叢林一樣有趣。」

也就是說,旅行是一種心境的新鮮與好奇,而不是你身體去了多遠的國家,如果沒先「一再追問,打破沙鍋問到底,找出你真正要什麼」,那麼就算你環遊世界回來了,還是一無所獲。

我很喜歡蘭迪.鮑許說的一句話:「重點不在於你要怎麼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是在於怎麼過你的人生。你如果以正確的方式度過人生,上天自然會眷顧你。夢想會自己實現。」


舊思考永遠到不了新的點,這是很多人無法完成夢想的真正原因

現在的你,是由過去的你所創造出來的,如果你不滿意現在的你,你必須先清空過去綑綁著你思維的腳鐐手銬,因為你戴著舊思考的手銬腳鐐走舊的路,是永遠飛躍不進新的未來,只能在原地打轉。

性格決定命運。如果你不喜歡你自己現在的命運處境,就請立即改變性格與個性,你必須知道,你是自己命運中唯一、且最有力的決定者。我很喜歡藍慕莎說過的這一段話:「你要習慣你是命運的主宰,將那些限制拋開。這個時間點你在這裡,那個時間點你瞬間到了那裡,這在腦中就可以發生了。」

讓我們來看看力克的例子吧。他出生時罹患海豹肢症,天生沒有四肢,三次嘗試自殺,曾經一天被十多個人嘲笑,但因為最後有一位同學給了他正面的問候,讓他反轉想去死的念頭,決定快樂地活下去。

我們來假想一下,如果沒有手、沒有腳,我們能像力克一樣,可以自己刷牙、踢球、游泳、玩鼓、潛水、選上學生會主席、取得會計與財務雙學位、擁有自己的公司、出版DVD、寫書、到超過二十五個國家舉辦一千五百多場演講嗎?他在書中引用邱吉爾的名言:「成功是從失敗到失敗之間不減其熱情。」我們可以想像,他一天所必須經驗的挫折比一般人多上數百萬倍,但他仍有比一般人更旺盛的生命熱情,而且他說,失敗帶來的好處,就是讓人懂得對成功心懷感激。失敗對我的意義在於,就算我沒得到我想要的東西,但這失敗的經驗是我能提供未來的自己,以及後面的人最珍貴的資產。

請去網路上找力克的演講影片《Life Without Limbs》,並去看他的傳記《人生不設限:我那好得不像話的生命體驗》(方智出版),他把「無手無腳=殘障=每件事都得麻煩別人、生活無法自理=不能做任何事、什麼夢想都無法完成」的舊設定,反轉重設成新的自我定義程式:「無手無腳=可以輕鬆獲得全場人的關注=上帝的限量特製品=向世人證明沒有四肢還是可以毫不設限」,他就能瞬間活出大自由的夢想命運。

另外一個可以做為解除自己設限點的範例,就是蘭迪.鮑許在網路上被點閱千萬次的影片《全力實現兒時夢想》與他的書《最後的演講》。請看他怎麼描述自小至臨終前完成夢想的過程,看看他不設限爆炸型的創意思維與態度,與一般人有著怎樣的不同。他的名言包括:「我父母總是對我說:你如果有問題,就去把答案找出來」「我們改變不了事實,只能決定自己要怎麼因應。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怎麼打好這手牌」「阻礙我們前進的磚牆,不會無緣無故擋在我們前面。這磚牆的存在目的,不是為了把我們排除在外,而是要讓我們有機會證明自己多麼想要一件東西」。當我們清楚了悟生命是有終點的時候,就不會浪費寶貴時間在無謂的限制上面,會想盡辦法跳躍、飛翔,利用有限的生命創造出最大的無限。


撥開受限點,找到你熱情無止盡的天命

很多人的問題是:「我現在的工作不是我喜歡的,但卻能給我高薪,我該怎麼辦?」我只想問的是,你打算在這個無法激起你生命熱情的工作上,浪費多少時間?況且很多問題根源並不在工作本身,而是在態度上,這點我們會在第三堂課繼續說明。

《讓天賦自由》開宗明義說:「『天命』,是指『喜歡做的事』與『擅長做的事』能夠互相結合的境界,所以你必須及早發現可以被你視為玩樂的工作是哪一項……很多成功的人找到了自己生來就應該做的事,並挹注龐大心力,即使明天世界就顛倒過來,他們仍會設法調整自己的能力,以因應世界的變遷,同時繼續與自己的天命結合,因為他們已經具有內化的理解力,知道如何讓自己的天賦融入新的環境中。許多人把熱情拋在一邊,從事不十分熱中的工作,只是為了獲取物質的安全感。事實上,你為了維持生計而接受的工作,很可能在未來被發包到海外去了,如果你從未學習創意思考,並探索自己真正的才能,到時候你該做什麼呢?」也就是說,如果你在做你不喜歡的事,沒多久,只要這產業萎縮,或是進行激烈淘汰,你就很難贏得過那些熱愛這產業的人。所以建議大家可以把這本書找出來,仔細研究書中幾個實現天命的例子,你就會知道什麼是「行行出狀元」的真正意義。

對我而言,天命就是找到自己願意為它付出一輩子生命旅程的事,並從不懷疑它,就算是成功了也不會停下來。這就是我常說我當作家的理由是:非寫不可,不寫會死。


你怎麼看自己,也百分百地決定你會成為怎樣的人

量子物理學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觀察者決定觀察的結果。即使是觀察電子般微小的物體,也必須進入裡面,我們得把過時的「觀察者」改為「參與者」1,美國當代物理學家惠勒稱之為「觀察者起源論」。從二十世紀末的一項實驗得知,光是觀看某個東西,就足以改變它,觀察就是一種創造,而意識執行了創造的行為,即是惠勒所說的:「從量子世界學到一件事:我們的現實存在,是由我們自己所做的觀察而造成的。」2也就是說,我們怎麼看自己,也百分百地決定我們會成為怎樣的人。但我們往往因為別人怎麼看我們,就怎麼看自己,所以蘭迪.鮑許說:「如果大家都不浪費時間去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那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與工作中的效率,就可以提升百分之三十三!」這部分已經在《推翻李欣頻的創意學》的〈第一層:刪光所有人,只留下自己〉講述過了,可以再回頭去找書來複習一下。

蓋瑞.科瓦斯奇(Gary Kowalski)說:「宇宙之所以存在,是為了讚美它自己,為了揭示它自己的美。」我很喜歡電影《超異能部隊》裡的一句話「Be all you can be」的意義,就是讓自己的小宇宙演化出無限可能的美,你就是創世的源頭,沒有人能擋得了你爆炸式的生命煙火。


注:這部分可以去看影片《我們懂個X》I、II集,裡面提到「光究竟是波動還是粒子」的一項實驗,因觀察者不同,其結果也不同。想深究量子物理學、弦理論(融合巨觀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與微觀的「量子物理學」之間鴻溝的理論)者,可以繼續研讀《優雅的宇宙》書與影片,以及《無量之網》《平行生命期:量子場的波動》等書。
注:引自《平行宇宙》p.262,加來道雄著,重慶出版社。


第二堂課後參考

書單:
《無量之網》桂格.布萊登著
《鑽石途徑》Ⅰ、Ⅱ、Ⅲ、Ⅳ,阿瑪斯著
《個人實相的本質》賽斯書,珍.羅伯茲著
《人生不設限》力克.胡哲著
《湖濱散記》梭羅著
《旅行的藝術》艾倫.狄波頓著
《哲學家教你學會過一天》羅伯.洛蘭德.史密斯著
《讓天賦自由》肯.羅賓森著
《最後的演講》蘭迪.鮑許著
《平行宇宙》加來道雄著
《優雅的宇宙》布萊恩.格林恩著
《平行生命期:量子場的波動》藍慕沙著

電影:
《社群網站》(The Social Network)
《全力實現兒時夢想》(Really Achieving Your Childhood Dreams)
《超異能部隊》(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
《我們懂個X》I、II(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
《優雅的宇宙》(The Elegant Universe)

 

0-3 容試讀】以聯集取代單選,開展放射型的平行人生

~第三堂


不要以選擇題、比較題的方式,把你的人生當考卷來寫

這一堂課,是因為一位記者的電話訪問,讓我意識到她問我問題的方式,充滿了自己的問題。她問:「請問妳去過這麼多國家,妳比較喜歡哪個國家?在廣告文案、廣告代言人、作家、大學老師、博士生、影評人、主持人……這麼多身分裡,妳最喜歡哪一個身分?」

這樣的問題可能對於記者來說是非常稀鬆平常的,因為這就是訪問的「基本題型」。但我好奇的是,我是一個活生生、無法被歸類的人,怎麼會用「基本題型」來訪問我呢?她的問題充滿了「選擇題」「比較題」,可以想像應該是自小受學校教育與考試的影響太深,以為人生是一連串充滿「選擇」與「比較」的過程。她可能認為整個人生是用來填一張考卷的,考題可以是:「你這一生中最喜歡哪一個國家?答案選項:1希臘2印度3杜拜4冰島,請回答」,或是「你最喜歡自己的哪些身分,請依最喜歡到最不喜歡的順序排列,並闡述之」,但人生真的是如此嗎?這樣的思考弊病,其實就是造成第一堂課所提到的「亂貼標籤、輕易論斷」的慣性思維,因為考題做久做熟了,標準答案會很快跑出來,這就是導致大家寫出來的人生都差不多的原因。

因為我實在答不下去她的制式問題,於是只好反問這位記者:「咦,好奇怪,妳的問題不是選擇題,就是比較題,妳真的認為人的一生是用來填完考卷後就交差了嗎?」我想說的是,如果你真的用心走過四十個國家—或許不必走過四十個國家,就算只走過兩、三個國家,只要你用全部生命去體驗,你就會清清楚楚明白,每一個國家都是如此獨一無二,根本沒有辦法拿來與其他國家做比較。

就像你沒有辦法拿玫瑰花與百合花來比誰漂亮,你是要以花瓣數來評比呢?還是開花的直徑來競賽呢?同理,你要我怎麼去回答這四十個國家裡,我比較喜歡哪個國家呢?每個國家都帶給我無可取代的風景與文化衝擊:希臘的聖特里尼島讓我見識到無限可能的藍;埃及高尺度的神殿,讓我明白人的渺小但也很偉大;杜拜讓我學會了「從無到有、無所不能、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陸海空創意」;印度讓我看到什麼是物質極貧、卻充滿開心笑容的孩童;美國阿拉斯加零下五十度,仰望著那一條清晰的銀河鑽帶,以及滿天瘋狂揮灑炫彩的極光,讓我知道上天自從完成了地球至今,從未有任何一刻停止再創作,每分每秒這個地球都截然不同……

如果再繼續講下去,幾天幾夜都說不完我在這些國家聽到、聞到、看到的精采人事物,都是鮮活的。正因為每一個地方都有獨特之美,所以不比較、不評斷,全都納入了我寶貴的生命影音庫之中,我怎麼忍心把這些獨一無二的國家,拿到評量機上去秤斤論兩呢?如果你是真正的旅行者,絕對不可能去問這樣的問題,那就像有人問你「你比較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如果要你選一個活下來,你會選哪個?」一樣殘忍且無意義。

同樣地,面對「在廣告文案、廣告代言人、作家、大學老師、博士生、影評人、主持人……這麼多身分裡,妳最喜歡哪一個身分?」這樣的問題,因為是電訪,所以很可惜她沒看到我一臉極度無奈無語的表情—因為這樣的問題就跟問我「請問在全身上下,妳比較喜歡自己的右手、左手、右腳、左腳、眼睛……哪一個部位呢?」一樣荒謬。

一般人愛選擇、愛比較,總要找一個「最」,才覺得完成了。但真正的人生不是減法,而是加法;不是選擇A還是B,而是A+B會變成什麼。因為「選擇」會排除掉其他的東西,很容易讓生命越走越狹窄,走入慣性裡,走進死胡同。

過去有很多記者問過我類似的問題,我為了讓他們好交差(我知道他們都有截稿的壓力,沒時間跟我扯深度的哲學問題),只好隨口回答:「作家吧,因為作家可以是任何身分的總和。」但這絕對不是我的真正答案。我的各式新身分,是因為年齡與閱歷不同,自然而然演化出來的,就像人也是演化而來的,你怎能把演化前與演化後的自己,放在同一個平臺上來挑選?就像你沒辦法問一棵成樹:「你比較喜歡種子的你?小幼苗的你?三歲時的你?還是十歲的你……」缺了哪一段,它就不是現在的自己。類似這樣的問題,包括我經常被問到:「你寫過這麼多文案,最喜歡哪一篇?」我在《非寫不可,不寫會死》中已經回答了:「每一篇文案對我都意義非凡。我生命的每一個過程都是完美的,都需要被感謝。就像以前年輕時寫的文案像新鮮碩大的葡萄,現在的文案像是桶底的葡萄酒。」我真不懂為什麼人們總愛問選擇題?難道只要給了一個答案,他們就可以滿足了嗎?他們就可以不必再探究了嗎?人生的深度就到此為止?

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意識地覺知到自己思考的積弊。千萬不要以選擇題、比較題的方式,把你的人生當考卷來寫;而要以一張全白的紙,或是其他任何的素材來原創你的人生。


開挖出自己的天賦之泉,開始演化跨界的生命流域

《優雅的宇宙》影片談到量子物理學、多維度空間、平行宇宙概念的弦理論1,以及它最新版本的M理論……讓我瞬間理解了所有關於平行宇宙、時光旅行為主題的電影,包括《黑洞頻率》《扭轉奇蹟》《時光機器》《偷腦》、《蘿拉快跑》《蝴蝶效應》I&II、《顫慄時空》《今天暫時停止》《如果能再愛一次》《雙面情人》《我的失憶女友》《回到17歲》《扭轉時光機》《全面啟動》等。這些電影對我而言已經不是科幻片,而是真的可以拿來「玩」人生的參考範本。

因為我對「平行宇宙」這四個字有著很多的想像,促使我去找了《平行宇宙》一書來看,裡面提到:「史丹佛大學的俄羅斯物理學家安德列.林德(Andrei Linde)提出一個想法:一小片宇宙可能突然膨脹、發芽,萌生一個『女孩』宇宙或是『男孩』宇宙。這些宇宙又可能萌生另一個嬰宇宙,如此不斷進行下去,創建『多元宇宙』,這理論叫做『永恆的、自我再生的膨脹』。膨脹是持續的、永恆的,大爆炸始終都在發生。越來越多的理論證據支持多元宇宙的存在,如果這是真的,它將統一兩種重大的宗教神學:『創始』和『涅盤』,在無始無終的『涅盤』中不斷發生『創始』。」

我的各式身分,每一段新演化,都是以好奇為開始。如同我的旅行,我就是想知道,在希臘的我,跟在臺北的我有什麼不同?在印度的我,與在北京的我有什麼不同?所以我是以旅行來實驗並觀察自己的可變可塑性。回顧我的成長演化史:我小學時喜歡畫畫,因為畫畫可以安安靜靜地與紙、與顏色共處,不被打擾。國高中時,因為要升學考試,無法隨時隨地畫畫,所以在課本角落寫詩就成了我的創作出口。大學廣告系因為要專業實習,所以在廣告公司裡寫著像詩般的文案,就成了我的新生存之道。等到畢業,我為誠品書店寫文案,就成了想當詩人與做廣告人之間的新出路。同一時間我為高薪的房地產廣告公司寫文案,研究建築並參加西班牙、北歐建築之旅,就成了我的新興趣。二十八歲前寫廣告文案的業餘時間,我都在寫旅行主題的專欄,這就是我預備成為作家的平行路徑。二十八歲出版我的第一本廣告文案作品集《誠品副作用》,讓我正式成為作家(接著出版旅行、美食、數位藝術、愛情、創意等不同領域的書)。同年考上廣告碩士班,並在大學兼課教文案,於是我的新身分—「大學老師」就自然而然地演化出來了。當了老師幾年後,把教書心得寫成了《十四堂人生創意課》,於是瞬間跨足教育這領域,就是水到渠成的結果。在同一時期,因為很愛看電影,且自己已經有了知名度與影響力,所以會有很多電影公司主動提供免費看試片的機會,於是就演化出「影評人」「影展評審」的新身分。二○○七下半年到北京大學來讀博士班,博導陳剛老師在一開學就讓我教專業研修班與大學部三年級生,讓我在初到北京這塊陌生的地方,因帶著過去的養分,瞬間就地同時長出「博士生」與「北大老師」這兩個身分,同一時間也出版《誠品副作用》《廣告拜物教》《十四堂人生創意課》簡體版,所以一落地就三個身分同時運作—「博士生」「北大老師」「作家」。

至今我在北京已舉辦過無數場大學巡迴演講、接受過無數次媒體採訪,也已出版了十多本簡體著作,因已在這裡累積了相當的知名度,所以成為廣告代言人及旅遊外景節目主持人是很自然的事。現在又因為喜愛研究人體的奧祕,所以每週花十八小時去上中醫課,並同時開始設計創意商品、計劃全球心靈之旅、準備開始寫劇本—以上這些新身分、新工作,都不是我自己去爭取的,因為當我把鮮活的生命泉源挖掘出來,自然就有各式各樣的水道等著引我的水,我只須顧好我的泉源不斷,就不必擔心沒有水道、沒有生路可走。這些經驗,也是我在寫《十四堂人生創意課》的〈第二堂:如何開挖自己的生命穴脈〉和〈第三堂:如何畫一張自己的生命藍圖〉這兩篇的根據。

所以當你們聽了我的「簡歷」,如果你是那位記者,你還會問「妳在廣告文案、廣告代言人、作家、大學老師、博士生、影評人、主持人這麼多身分裡,最喜歡哪一個身分」這樣的問題嗎?如果你也是如此用心真實地去生活、無設限地探索並演化生命的各種可能,就不會再問這樣的問題。

---------------------------------------------------------------------------------------------------------------------------------------
注:弦理論,根據加來道雄《平行宇宙》書中的解釋:「如果你有一架超級顯微鏡,可以用來窺探到電子的中心去,那你所看到的不會是一個點狀的粒子,而是一根振動的弦;如果我們彈撥這根弦,它的振動就會發生變化,其電子說不定會變成一個中微子,再彈撥一下,它說不定會變成一個夸克。事實上,如果你用合適的力度來彈撥它,它會變成任何一種已知的亞原子粒子,就是以這種方式,弦理論可以毫不費力地解釋為什麼有如此多的亞原子粒子;在超弦上沒有別的,只有可以彈撥出來的各種不同的「音符」,做一個類比來說,在小提琴上,A調、B調或升C調都不是本質所在,只要簡單地用不同方式彈撥這根弦,就可以發出音階中所有的音。電子與夸克都不是具有本質性的東西,弦才是本質性的東西。事實上,宇宙中所有的亞粒子都可以被視為弦的各種不同振動,別的什麼都不是,弦上所發出來的各種和弦就構成了各種物理學定律,我們可以把整個宇宙看成一首氣勢恢宏的弦樂交響曲。」
-----------------------------------------------------------------------------------------------------------------------------------------



借用「已完成的自己」的經驗,或是向「未來的自己」求救

《平行宇宙》書中提到:「科學家將蟲洞稱為:多連通空間,它們之所以被稱為蟲洞,因為它像鑽到地裡的一條蟲,在兩點之間鑽出一條可供選擇的捷徑,有時也將它們叫做『空間入口或通道』,也許有一天,它們將成為星際間旅行的最後途徑。」以前我稱兩個領域間的連結為「穴脈」,現在我比較喜歡用「蟲洞」兩個字,因為有進入另一個時空邏輯迥然不同的新世界之義。雖然我目前無法以身體經驗「平行宇宙」,但我的想像力、創造力已經在我的生命中創造出了許多個蟲洞。我可以自由地進入廣告的時空、電影的時空、旅者的時空、作家的時空、醫學的時空……我正在享受「自宇宙」各星系之間的星際之旅,這就是「平行宇宙」這概念給了我原爆的動力。之前在《推翻李欣頻的創意學》一書的〈第六層:自原點放射性爆開的光速擴張,創造出各版本、各方位獨立運作的星系視野〉和〈第七層:自體星系誕生,與他人星系串連的星際之旅〉這兩篇提過一些粗淺的概念,在此篇會更詳細說明運用在生活創意上還有哪些可能。

賽斯的《靈魂永生》第十六章,則將物理學的「平行宇宙」概念,換以心靈的方式來探索人的其他可能性:「在你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刻,都有一個多樣性的選擇,不管你選擇了或沒選,其實每個念頭都實現了,每個可能性都被探索了,都各自形成了系統。如果你本來想做個醫生,而現在卻在幹另一行,那麼在別的實相裡,你就是個醫生,如果你有在此地沒用到的才能,它們在別處會被用到。靈魂可以被形容為一個多次元的、無限的行為,每一個微不足道的可能性,都在某處被帶進了確實性與存在。無限的創造行為,為它自己創造了無限的次元,在其中達到一種完成。」這部分,可以去看電影《命運好好玩》,想像自己手中正有這麼一個遙控器,回轉到你當初的抉擇點上,虛擬想像如果選擇了當初沒選的路,現在會是怎樣的狀態—這有助於你把其他系統的自己找回來,像拼圖一般,重新審視你的完整人生。

賽斯亦把我們此生怎麼運用平行世界的自己,做了一個很棒的解釋:「按你開放與接受的程度,你可由你『可能的自己』的經驗、知識、才能獲得極大好處。你也可以透過夢境獲取靈感,那是另一個自己想過但還沒實現的想法,你調準了頻率收到後並把它實現出來。比如你可能對音樂一竅不通,而某個下午你突然有想去買小提琴的衝動,這衝動可能代表:另一個系統的你,對小提琴有天賦,你會很快學會這樂器。」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輕易地從其他「已經完成夢想的自己」那裡得到靈感、方法、動能。許多跨界的藝術家基本上是運用這方法來獲取靈感,不管他們自知或不自知,包括我自己在內。


打開蟲洞,平行開展放射型的人生

我是看了賽斯書中那一段「多次元的平行自己」文字之後,才寫出了《推翻李欣頻的創意學》的〈第八層:開啟多元的生命窗口,自體星系無限擴充〉這一段創意概念:「勇於打開現狀以外人生的其他版本,如果人生中另一種選擇也是好的,那麼就讓那未被選擇的版本,在想像中,或是在實際生活裡可以同步進行。舉例來說,如果當時你因為考上商學系,所以放棄成為一個畫家,如果不畫畫是你此生很大的遺憾,就讓這身分的視窗(蟲洞)打開,你可以試著同時體驗商人、畫家同在一個身體裡的生活,你可以用畫家的靈感、直覺、敏銳度,來處理財經問題;也同時以經濟學家的頭腦,規畫自己的創作行程、經營自己的畫作畫廊。畫家與商人一點都不衝突,反而能集結出獨特、有趣的生活形態。」所以建議大家可以去找這本靈魂巨作《靈魂永生》,它將會開啟你生命觀點上的無限可能。

《讓天賦自由》書中亦提到:「當工作遇到挑戰,愛因斯坦經常在廚房拉小提琴,即興創作曲調,同時一邊思考艱澀的問題,然後就在演奏中突然大喊『我懂了』,好似瞬間開竅,問題的答案就在音樂聲中浮現。」當眼前是個死胡同,你可以從「旁門左道」進入解答之門,這就是擁有跨界興趣的好處—殊途同歸,同時享有很多版本的世界,以及在不同版本世界之際穿越的快感,並擁有變幻自己定位的自由創作權。


以想像力匯集眼前的一切可能,取代單一選擇題

有學生問我:「我想去找工作,但我媽要我去考研究所,該怎麼辦?」像這樣的問題,對我而言從來就不是問題,因為剛簡述了我十九到三十九歲這二十年,在念碩士、博士的同時,我還是同步進行創作、出版、廣告文案。我的人生只有「聯集」,鮮少有「單選題」。我常會舉的例子就是明和電機:喜愛音樂但不喜歡電機的土佐通道,把自父親那繼承而來、生產真空管的明和電機企業轉型成樂團,把家裡生產的電器全改裝成了樂器玩具,還獲得多項日本設計大獎,也完成了他巡迴演唱的夢想。於是他既孝順了父親,也不違背他熱愛音樂的志向—眼前看似衝突的領域,經過創意的聯集,就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行業。

我自己也是,我想寫詩,把眼前考上廣告系這個命運聯加在一起,就成了有詩意的廣告文案。從現在起,你的人生沒有選擇題,特別是單選題這樣的單一思考,只有多選與聯集的創意思考方式,如此你的人生就不會只有標準色(紅橙黃綠藍靛紫),而可以有牛奶藍(藍+白)、夕陽粉(紅+黃+白)等千變萬化的成果。

這樣的問題還包括:「我應該去當公務員,還是去當作家?」如果你看完了以上的例子就知道,這兩件事也沒有衝突,你可以利用當公務員的機會,觀察人生百態,這就是你獨一無二、鮮活的寫作題材。就像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片中女主角在高壓的編輯工作中累積了寫作的有趣題材,等到她的書大賣,改編的電影大賣,她自然就是個暢銷作家,而不必一開始就拒絕了這份充滿各種情節的工作,閉門在家當作家。這部分可以回頭去看《非寫不可,不寫會死》一書的〈第33問:是否要辭職去寫作〉的詳細闡述。

你要在眼前不喜歡的事上找出樂趣,先接受你眼前的命運,然後從這個命運中有創意地看到出口,從既有命運裡實現出自己的夢想,這才是自己命運的主人,而不是把自己的身不由己、懷才不遇,推到別人或環境上,這部分在〈第六堂:接受現況後,才能往新的實相走〉會詳述。


你有的是主動選擇權,而不是被動的選擇題

很多人因為考試與競爭久了,以為人生的選項就是那幾種,以為工作的選擇就是所學專業圈限的這些。例如:廣告系出來就是要做廣告、法律系出來就是要當律師或法官……一旦考不過高考,或是找不到工作,就開始沮喪,認為自己不如人。這是因為很多人把人生當成了選擇題(在固定的幾個選項中選),而忘了自己有選擇權(選擇要不要只在這些選項中選擇)、忘了自己有重新命題權,忘了其實自己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類別、屬於自己的工作形式與生活方式。

找三到五個興趣,把其中的一項或幾項變成專長,發展成可以帶來收入的生活系統,讓自己可以在喜歡的事情上遊刃有餘,而且生活豐足。每一種興趣都可以成為謀生方式,包括打撲克牌、變魔術,過去沒有誰認為魔術可以賺錢,現在劉謙就是現成的例子。《讓天賦自由》書中就提到:「我們質疑別人的感覺時,常說『你的想像力太豐富了』,或是『那只不過是你的想像罷了』,我們總以『腳踏實地』『務實』『實事求是』自豪,並嘲笑『不切實際』的人,其實想像力才是讓人類遠遠超過其他生物的特質,也相當程度決定了我們能否尋得天命……因為你對自己與世界的獨特看法,才讓你之所以成為你,並成就了你的未來。」所以請把別人認為「不切實際」的夢,化為具體的精采成就,這就是你此生來給世人驚喜的最好示範。

很多讀者問我怎麼培養興趣—興趣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培養。比如你去餐廳一定會點自己喜歡的菜,這個不需要培養。要找出自己生命所能提供的獨特,這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這個特質不是別人告訴你的,也不是別人跟你說要發展的,而是你自己知道,非常篤定。


創意水源的良性循環

現在我每天輸入創意養分的時間與量的比例是9,輸出產出作品的時間與量的比例是1,In:out=9:1—當我是以這樣的比例在吸收養分時,創作的速度就會很快,做案子的時間就會縮短,原本要一週才能做完的廣告文案,現在只要一小時就能完成,因為靈感太多源源不絕。當自己有了巨大水源,隨手一舀即滿,很快就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客戶一下子就滿意的作品,於是我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去玩、去吸收養分,這就是「創意水源的良性循環」。



第三堂課後參考

書單:
《平行宇宙》加來道雄著
《靈魂永生》賽斯書,珍.羅伯茲著
《讓天賦自由》肯.羅賓森著
《非寫不可,不寫會死》李欣頻著

電影:
《優雅的宇宙》(The Elegant Universe)
《黑洞頻率》(Frequency)
《扭轉奇蹟》(The Family Man)
《時光機器》(Time Machine)
《偷腦》(Possible Worlds)
《蘿拉快跑》(Run Lola Run)
《蝴蝶效應》I、II(The Butterfly Effect)
《顫慄時空》(The Jacket)
《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
《如果能再愛一次》(If only)
《雙面情人》(Sliding Doors)
《我的失憶女友》(50 First Dates)
《回到17歲》(17 Again)
《扭轉時光機》(Hot Tub Time Machine)
《全面啟動》(Inception)
《命運好好玩》(Click)
《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