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天气预报查询:中国为什么“富不过三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20 12:06:50
中国为什么“富不过三代”?中国还没有富,怎么富的门路也没有找到,但富了后如何挥霍已经被设计得如此精致。难道这就是中国的未来? 

  北大要建高尔夫练习场,立即引起公共关系危机,最后这一贵族计划不了了之。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0月14日,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宣布:“两个月后,目前国内最漂亮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将在厦门大学建成投入使用。今年06级厦大学生都要上高尔夫球课,其中对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学生还是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打高尔夫球。”据说这是精英教育的一部分。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看看美国肯尼迪、福特、洛克菲勒、福布斯等家族,哪里有三代而衰的?再看日本,一个买卖往往从江户时代就开始,至今家门兴旺。“富不过三代”其实很有中国特色。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国传统中有深厚的培养败家子的传统。 

  看看厦门大学的创举就明白:精英教育,就是要让几个专业的学生把高尔夫球当必修课。你到世界找找,哪个国家有?这大概可以进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了。我们为什么能这样独步于世?因为我们对精英有与众不同的理解:精英就是人上之人,就必须具有享受人上之人的生活的训练。以中国的国情,高尔夫是一般人玩不起的,是绝对的上流社会的运动。所以,不仅大学要建高尔夫练习场,上海等地的新贵们,一天价把六七岁的孩子就送到贵族学校学习高尔夫。惹得美国人把这种事情登到《纽约时报》上,让大家看暴发户的热闹。 

  美国的情况如何呢?在人家那里,精英的家庭也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成为精英。但是,人家精英的概念明显不同。这一点,我在《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和《精英的阶梯》中有了比较详细的交代。比如,美国的报纸上常有讨论:富裕的家庭如何向孩子解释家里的财产?许多富人特别注意不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富人,以防他们小小年纪就因为觉得有依靠而不思进取。但有些家庭的财富是盖不住的,比如豪宅、飞机、游艇等等,怎么可以让孩子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常常想尽办法,让孩子觉得这些财富和自己无关。更有盖茨,巴菲特这种,早早把财产捐了。我一个朋友,不算有钱人,但父亲是一常青藤的前校长,丈夫是另一常青藤的终身教授,说她文化贵族不应该说过分。她就坚持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觉得私立学校容易在富家子弟中培养一种entitlement(大致可以翻译为“理所当然的特权”)。还有一些家庭,干脆自己掏腰包,让孩子去非洲、拉美、南亚的贫民窟当志愿人员。 

  美国的精英教育多种多样,也有许多失败的家庭。但是,被社会奉为主流的精英教育,特别是针对那些精英家庭的孩子的精英教育,所强调的一个基本点是如何去掉孩子意识中的entitlement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一切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挣来。而要成为精英,就必须有“领袖才能”。这种才能体现在和民众的沟通能力上。所以,精英教育强调的是如何了解下层社会,而不是自己的小圈子里玩什么。 

  我们的精英教育则正好相反:培养的就是人家想去掉的entitlement的意识。高尔夫就是这种entitlement之一。我们强调的,不是精英向社会提供什么服务,而是精英要从社会中享受什么。人家注重的是创造,我们注重的是挥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训,大概是因为很少有人这样做而变得格外珍惜了吧。高尔夫课显然是有高度的前瞻性:它对那些大部分还一事无成的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怎么先天下之乐而乐,甚至在天下皆忧时怎么自己独乐。这难道不是世界一流的培养败家子的课程吗? 

  撒切尔夫人说中国永远无法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这样的文化精神。我看这是至理名言。中国还没有富,怎么富的门路也没有找到,但富了后如何挥霍已经被设计得如此精致。难道这就是中国的未来?   
  
  

富不过三代,这在中国耳熟能详,但这是不可打破的规律吗?还有人认为:富不过三代是因为中国人的一些劣性。

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说法,德国则用3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看来富不过三代并不是中国专属,摩根大通投资银行通过对《福布斯》杂志最近20年的全球首富排行榜进行研究发现:在400位曾进入过全球富豪排行榜的名流中,只有1/5的人能够维持其地位。统计表明这些有钱人的风光场面通常都维持不了20年,应验了“富不过三代”的俗话。

摩根银行分析认为:投资失误、重税和挥霍无度是搞垮这些金钱王国的三大原因。也有的从人的本性来找原因:首代创业者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奋发向上,终于创下了偌大家业;二代人目睹父辈创业的艰辛,受到父辈的教育影响,还能够守住家业甚至还有发展;但三代、四代人则不然,他们从小享受父祖辈的福荫,倚仗父祖辈的权势,还有不少成了纨绔子弟。

富不过三代,以上找的都是表面原因,没有找到实质原因,如果找到了实质原因,打破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则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人是怎么富起来的,总是认为: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奋发向上,终于创下了偌大家业。但放眼我们周围,很多富起来的人,并不是这样富起来的,如果要找共性,也只有兢兢业业这一条符合(而且有的人致富并不是一直兢兢业业的)。如果具体到每个人,则特点会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性的:就是抓住了机会、跟对了趋势。如果剔除投机权贵获得意外之财的富人,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规律:富人都是因为做的事解决了多数人的需求而致富,并且这个事不是让一个人致富,而是会让一批人致富。

因此,富不过三代的真正原因是人们的需求在发生变化,外部环境每过二十年也会变化,这时需要其所做的事业也要相应改变,才能继续跟对趋势,否则,因循过旧,事业没有了存在的基础,则财富也会随之而去。这是从社会发展角度找出的真正原因,提示我们只有永远创业才能破解“富不过三代”这一魔咒。

从人性的角度看,第一代人由于条件差,机会少,则会有人更愿意冒险,而且一旦遇到机会,则会专注、执着,更容易兢兢业业,由于大数定律,则在这一群人中总会产生富人;而第二代人,由于条件好了,尝试的意愿则会大大下降,就会错失许多跟对趋势的机会,另外,也由于条件好,专注性就差,一遇挫折,则立马放弃,又错失了许多需要深度开发的机会,因此,给人的感觉好象是在守业;第三代人则由于从出生,只看到阳光的一面,在众人的呵护、吹捧中长大和受教育,因此,胆子比谁都大,抗诱惑能力则比谁都小,遇小事都有人搞定,但一遇大事则惊慌失措、举止失当,因此,家业往往败在他们之手。

在现实中就有打破“富不过三代”这个魔咒的,香港李锦记公司创立于1888年,迄今已有120年历史,现在第四代又开创出新的事业(南方李锦记董事长李惠森刚刚当选为政协委员,在保健品行业中以80.83亿品牌价值列第一位),从第一代开始,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越做越大,成为了亚州第一食品品牌,是在世界各国超市中唯一见到的中文商标。探寻创造这一奇迹的基因,就是其坚持落实“思利及人”的理念、坚持“永远创业、永远合作、永远关怀”的企业精神。

另外,富不过三代,也泛指大多数企业逃不过二十年的盛极而衰的周期律,而这却是源于人性理论的不正确假设,以及对财富的不正确理解。

人们真正追求的是:身心自由、心情愉悦和性灵空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却一直用于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这种划分便于管理简便,特别是在流水线技术推广后,对于大多数人,只需要被当做螺丝钉,创造、创新的工作只需要少数人即可,否则,反而会乱套,失去竞争力,这个理论被推崇备至,但如何解释文天祥、朱自清等人的行为,就算具体到我们个人,面对选择时,也并不是按照满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来依次选择的。其实这个理论之所以流行,就是为了金字塔管理的需要,而且在流水线生产时代,特别适合于让人安于现状。但一时的兴旺,已经种下了毁灭的种子,根据这样理论设计的企业理念及管理模式,就造成了只有金字塔塔尖上的一块在做决策和与社会环境互动,其他人仅是工具,这样随着企业的成熟和规模的扩大,塔尖里的人与社会相隔越来越远,而其他人因人性的压抑,甚至都从心里希望企业完蛋好让生活有所改变,因此,二十年足以让一个盛极的企业,因其所做的事业已不符合客户的需要而被市场所淘汰。

正是基于这样的需要层次理论,导致了事实上将追求财富成了目的,追求自由、愉悦和空明,反而成了追求财富的手段,财富实际上代表的是控制和影响力,是为了人们真正追求服务的,如果将目的和手段颠倒了,则企业就成了追求财富的机器,直到此企业不适应社会而被淘汰。

要回归人性真正的追求,显然完全的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在做正适合社会需要的事业时,效率非常高,但在符合人性和适应社会变化方面却表现非常糟糕),在传统的金字塔制度结构之外,还需要梯形结构的新制度进行补充,这种形式的企业就群集成绩效助力行业,在这行业员工和客户高度统一(以前是因为信息化技术不发达使得现实中行不通,现在,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技术上的障碍已经消失),能使得人性的追求得到真正的回归,就不需要象卡耐基那样做双面人,一方面残酷榨取财富,另一方面又通过慈善而散财,在绩效助力行业,仅需要将财富集中服务好客户就行,因为其客户也是企业的员工;而要回归人性真正的追求,也需要真正的养生作为基础,正是基于此认识,就将做好《生存与创造之间》作为自己的事业(并将价值观和理论框架在价值中国网上整理成电子书《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中间层》,既接受大家的评判和意见,也作为指导此事业实践行动的灯塔)。

跟对了趋势,才能做正确的事业,这个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复杂,简单地说只有让大家都诚信,才能最大限度保证跟对了趋势。制度经济学学者尼尔斯·C·努得海文认为,人类同时具有天生的诚信本能和机会主义倾向,人的行为是否诚信,关键在于其所处的交易条件,也就是环境,在一个持续得到信赖的环境下,人的诚信的倾向会被激活;如处于一个充满不信任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人的机会主义的倾向会被激活,因此要研究在怎样的情况下人类更倾向于信任,进而自发产生利他的行为。

靠正式制度的完善惩治不诚信是有难度的,非正式制度的道德,习惯,传统和社会风尚的作用很大,若形成了诚信的风尚,不诚信和欺骗就会受到抑制和抵抗。诚信的环境的最佳情况就是一个小村落的村民之间,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已开始将我们变回到“一个小村落的村民”,如果到了这一步,诚信就重新成了社会的主流。

根据美国墨西哥大学教授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新事物的发展通常呈现S形,当普及率在10%~20%之间时,扩散过程会加快,直至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会慢下来。在五十多年前,安利从地下室开始,开创了直销行业,相信经过理论宣传和实践,绩效助力行业经过导入期后,也必将成为现实,在此新的环境下,“富不过三代”也就会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