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流不干净清宫有多疼:中国式“官话”三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18:39:53
  

我是靠套话吃饭的

——一位秘书的自白

 

我在局机关当秘书。我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写套话。可以不谦虚地说,写套话是我的看家本领。我在机关干了二十多年,不知道写了多少套话。我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单位家庭,马不停蹄地写着。我写得头脑发麻、精疲力竭、没完没了。你可别小瞧我写的这些套话,它的作用太大了。我用这些套话写成了局长报告、局长讲话、经验材料、工作计划、经济论文、调查报告、各类文件等。你说说,假如没有这些套话,我们单位将是什么样子。

  套话里面的学问很大。套话是一种精妙、实用的语言,不是所有的语言都可以变成套话的。对此,我有几点肤浅的体会。首先,套话应该是先锋的词,时髦的词,响亮的词,上口的词,精致的词。在内容上不一般,读起来气势恢宏,流畅自如。其次,套话应该是正确的词,大家都认可的词,说上一千遍都不会挑出毛病来。不成熟的话,有漏洞的话,过头的话,似是而非的话,是不能写成套话的。再次,套话须符合领导的口味。领导喜欢短句,套话里的短句就应多一些,领导喜欢长句,套话里的长句就应多一些。所以,写套话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因人而异。

  套话大多是正确的废话,重复来重复去,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它却十分有用。它支撑着机关的话语体系,如果机关停止了套话的运用,那非得关门不可。套话可以翻来覆去地运用,虽然味同嚼蜡,但是它总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谁也不能撼动它。使用套话是需要具备资格的,在我们局,只有局长、副局长才有资格在台上宣讲套话。我原来是很瞧不起套话,认为套话是耗费别人时间罪魁祸首。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我发现,套话是一门艺术、它是一种智谋、一种武器、一种生存手段。它无处不在,无人不晓得它。它强大无比,没有人能够打倒它。机关已离不开套话了。

  我写套话驾轻就熟。为了写好套话,我总是留意报刊杂志以及广播电视里的套话,并牢牢地记住它们,准备在关键时候派上用场。我还十分留意局长平时讲话,掌握他的说话习惯,表达方式,以及爱使用的字眼等。掌握了这些,我写套话就做到了有备无患。由于我写套话写得多了,心中逐渐形成了套话库,随时可以提取套话,往往写起来思如泉涌,一蹴而就。我们局总是不停地更换局长,给我写套话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不过,我总是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每位局长的套话口味。李局长是学经济的,我为他写讲话稿的时候,尽量使用经济方面的名词套话,这样,他就感到很满意,时间久了,他就十分信任我了,我写的东西他常常是简单看一看,就通过了。王局长是学管理的,我为他写讲话材料时,就尽量使用管理上理论和提法,并多使用数字,他很快就认可了我的写法。如果我遇到写套话的行家,那我当然不放过学习的机会,提高写套话的本领。我们局曾经有一位林局长,一上任就安排我为他写一个讲话材料,我很卖力地写出了稿子,自以为写得不错,可是,林局长却对讲话材料进行了大幅度地修改。把其中很多响亮的套话都删去了。后来我一打听才知道,我遇到自己的同行了。原来林局长在某局办公室当过分管文字综合工作的副主任,后来升任了局长。他研究套话的水平比我高多了。他的套话精练准确,寓意也更为深刻,写法也十分成熟老道,无懈可击,我自愧弗如。于是,我虚心地向他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钻研,我写作套话的水平又有很明显的提高,并受到了林局长的肯定。我得意极了。由于我善于写套话,套话又很适合领导的口味,领导对我的工作十分满意。我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我写套话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局长念了我写的报告就等于套话发表了。听着我写的套话,我心里就油然生腾起一种快慰感,飘然欲仙。我遗憾的是,我们局只有一百多人,能够听到我写的套话的人毕竟有限。我费了那样大的工夫写出来的套话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幸的是,我写的许多套话伴随着一些文件和资料被存入了档案室,永久地保存。其价值可想而知了。

  由于我总是不停地写材料,所以人们都称我为大手笔。对此,我心里也感到很幸福。我心里作起了作家梦,决心当一名套话作家,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于是,我写了一些套话文章,投稿给报刊,大多稿件如泥牛入海。但有一家幽默杂志,发表了我几篇作品,编辑来信说我写的套话是套话中的经典,并向我约稿。我的女儿特别崇拜我,她说要以我为目标,长大当一名作家。一次,她写了一篇作文求我帮她修改。我心想,这下子可以露一手了。于是我下了很大力量,把作文改得面目皆非。我把自己掌握的最为出色的套话都用上了,觉得这篇作文无可挑剔了。女儿带着作文去找她的老师看。没想到的是,女儿放学回家后,气咻咻地对我说:“老师说这篇作文中的语言全是套话,没有一句有用的,只能给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老师还问这些套话是从哪学来的。”

  我对女儿说,不可能吧,你们老师是不是没有听过领导讲话呀。

 

废话空话新话套话假话等

 

(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时髦的新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等 )

  近日,围绕贪官张绍仓当庭宣读抄袭来的悔过书一事,敏感的媒体又热闹了起来,最抢眼的时评是把张绍仓的忏悔称之为“地狱门前讲官话”,可见官话套话之积弊有多么深,流毒有多么广。由此激起人们对官场(或职场)话语系统的思考与诘问。本文试图以机关话语系统为题,为这类弊病把把脉。

  长期在机关供职甚至工作了一辈子的人,你若问他什么是机关,他会感到这个问题很突兀,也不知该怎样回答。习惯了按机关程序运转的人,并不觉得机关里有什么“机关”,但如果你是新进机关不久的人,就会觉得机关里确实有“机关”。尽管这话说得有点像绕口令,但个中的意味却演绎得非常清楚。

  现代的机关虽说与旧时的衙门大不一样,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机关自有它神秘的地方。那么多衣冠楚楚的人,呆在那么多整齐的房子里,既不生产粮食,也不生产商品,凭着纸片和图章就能办事,说出来的话也不同一般。机关人说话总是那么含蓄、那么艺术、那么优雅。这就是说,机关的话语里也隐含着“机关”。按照学术界的话来说,机关有它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

  所谓话语系统,指的是同一人群中约定俗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语言体系,通俗一点说,就是圈内人说圈内话。不论是哪个圈子,其话语系统都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在漫长的沟通交流过程中,经过不断地碰撞、磨合和演进的结果。机关话语系统也是如此,它一旦形成,就会相因承袭,形成惯例。话语系统的规则是内在的,隐性的,它并没有明文规定,也没有强制你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不该怎么说,但作为机关人员,不论是讲话还是行文,都不得不遵循这个潜规则遣词造句。在机关,你如果不能与通行的话语规则保持一致,率性而为,口没遮拦,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就会成为领导和同事眼中的异类,甚至会招惹是非、遭遇麻烦。新进机关的年轻人,由于看不出机关的话语中还有“机关”,常常是惹人窃笑还不知就里。因为这种潜规则在明面上看不出来,使得机关话语系统就像“虚症”、“暗疾”和“隐痛”一样,成为一种衍续成习的病态,很少有人能够不为其所困。连战初涉政坛是,其父就曾告诫他,为官如骑自行车,头要不断地点,脚要拼命的踩。这段话语中,就隐含着典型的玄机。

  机关话语体系究竟包括哪些哪些类型,很难罗列得周全、界定得准确。民间的段子可能有些夸张,传媒的批评也可能有所保留,但由于社会对机关文风的讥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提炼出一些为世人所认同的共性说法。除了上面提到的隐含玄机的话里有话外,比较常见的还有: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时髦的新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等。人们通过多年观察、体验总结出来的这些概括,虽然不能说穷尽了子项,但仅此种种,也足以构成一个饶有特色的机关话语系统了。由于概括总是抽象的,就像罪名与罪状,只看罪名不看罪状是感受不到其罪恶的,这里不妨略加剖析,以便看清机关话语的病灶所在。

  所谓正确的废话,就是那些你挑不出毛病也抓不住把柄而又毫无意义的话。如,“夫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而老郎之子也”。在逻辑上,这句话并没有错,但它转了一圈也没说清二郎究竟何许人也。再如,“獐的旁边是鹿,鹿的旁边是獐”。世传,有位客人把一獐一鹿装在笼子里送给王安石,并问其子王元泽“哪个是獐,哪个是鹿”,元泽年幼,其实并不能识别这两种动物,急中生智说出了这个令人称奇的答案。作为脑筋急转弯,我们不能否认这个例子所表达的聪明之处,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也这样回答问题,就等于什么也没说,是绝对正确的废话。譬如,每当会议开始和结束,主持人都会说这次会议很重要(不重要开它干吗);但凡动员部署任务,念念不忘领导重视、摆上位置;只要提及工作要求,总是强调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讲究方法;涉及总结表彰,老也离不开成绩是主要的,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等等。

  所谓漂亮的空话,就是没有营养的话。说多说少一个样,说与不说一个样。反映在机关的行文或讲话中,就是那些原则来原则去不着实调的话,那些云里来雾里去不得要领的话,也包括那些看似抢眼、实则空泛的新话。有些人为显示自己的讲话有水平,不论是否切合实际,变着法儿在措辞和提法的新鲜上找亮点,以赶创新之时髦;有些事过去一直在做而且做得很正常,为赶时兴就换了一种说法,总结起来也美其名曰创新了。为什么人们对开大会、搞总结、听讲话特别反感,就是因为这些活动越来越不扎实,越来越没营养价值。有则故事说,一外商与企业的工人聊天,问他所在的工厂生产什么,工人调侃地说,我们厂生产“总结”。那位外商以为“总结”是一种新产品,于是追问不止,闹出了笑话。有些人,在大的场合只会读千篇一律的稿子,不会自己讲话;在小的场合只会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不讲自己的话。我国一位元老级宣传管理干部说:“你想告诉大家的,已经反复说了许多遍;大家想知道的,你一句也没说。”

  所谓严谨的套话,是指那些长此以往形成的固定套路的语言模式。这种语言模式通常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因循惯例的套话,一类是配套成龙的套话。撇开应用文书规定的语言和公众在社交场合所通行的客套话不谈,严谨的套话在官场的使用频率极高,多见于大会讲话、总结汇报、经验介绍等书面或口头陈述中。比如,总结大会有总结讲话的套路,表彰大会有表彰讲话的套路、介绍经验有交流发言的套路等等。甚至于开场白说什么、中间段说什么、结束语说什么都有固定的格式和语言。在对思路和观点要求较高的论述材料中,不仅在框架上要有起承转合之分,而且在语言措辞上还要讲究对仗工稳,各个部分的观点,字数最好相等或大致等同,逻辑要关联,并列要周延,层递要深入,虚实要搭配,诵读要上口。央视春晚有个小品叫《汇报咏叹调》,那个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在汇报会议精神时竟能大致不差,说起来滑稽之至,但却刺中了会议套话现象的暗疾。

  大话、空话、套话与废话在根本意义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大而不实即为空,空而有序即为套,大话、空话、套话说到底都是正确的废话。正确的废话之所以能够可持续发展,原因在于它既省事又保险。从古到今,官场文化都崇尚四平八稳,圆滑老到,讲话自然也要追求稳妥。由于受官场文化的影响,在机关的话语系统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俯拾皆是。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使用的技巧不同,其效能自然有高下之分。在日常生活中,除非你是语言高手,否则很难做到不说套话和废话,所以我们对普通人之间的套话和废话是不会挑剔的,而那些掌握话语主导权的官员,理应是语言的高手,面对公众却废话连篇,空耗时间,不免令人厌烦和憎恶。

  所谓违心的假话,指的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你是不能讲实话的,必须用看似不假、其实不真的辞令敷衍应对。例如,去看望一个身患绝症的人,明知奇迹不会出现,康复亦不可能,却偏要说“祝你早日康复”。这类假话为人们所乐意接受,被称为“善意的谎言”。在机关内部,说假话很难界定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有时也许是言不由衷,不得不那样表达。真实与诚挚成为一种默认的禁忌,大家心照不宣地递送着暧昧的眼神,小心翼翼地穿行于口号和谎言之间,尽量适应机关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越是看不惯,越要笑脸相迎,越是丑恶无比,越要大加赞赏。进了职场,那张嘴巴似乎就不是你自己的了,说什么、怎么说,都要审时度势,且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有些人不说真话,还要装出说真话的样子,这对说话和听话的人,在心理上,都是一件非常别扭的事情。明知是假却要默认为真,腹诽、装傻或许可以,但绝对不能点破。余杰在《心灵独白》中谈到,面对所有的文章时,读出每个字每个词的反义词来,这便是真相。这句话说得绝对了一些,但足以警醒我们的作风和文风。

  语言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述。但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往往不可能完全如实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假话不可避免。于是,大家说同样的假话,不说还不行;彼此知道是假话,不信也不行。人们都讨厌说假话,又都需要说假话。由于大家都说假话,法不责众,也就不必担心说假话会被揭穿或受到惩罚。相反,极少数说真话者反被视为异类,成了权势者打击迫害的对象,以致被善良的人们誉为民族英雄。鲁迅直言时弊,引来骂声一片,张志新敢说真话,招致割喉之冤,可见说真话之不易。

  干事业、做工作与从事外交斡旋是有区别的,必须言之有物地回答现实问题,而不能用外交辞令。说废话令人讨厌,说套话令人腻烦,说假话令人痛恨,说真话令人景仰。说真话尽管很难,但我们要努力说真话,至少不说假话,少说空话、废话和套话。

 

中国式“官话”

 

    “官话”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由于官员是公共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他们的话语直接影响着我们社会的风向,所以,“官话”不是某一个官员的个人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社会问题。

    如今坊间流传的一段顺口溜,直指中国官场的套话作风,其中一段是:“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接见没有不亲自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效率没有不显著的;班子没有不团结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

    熟悉机关公文或经常聆听领导讲话的人都知道,这段针砭时弊的民谣所言非虚。

    套话是怎样讲的呢?2005年央视春晚上演过一个名叫 《汇报咏叹调》的小品,剧中的解决饲料质量会议、消灭蟑螂电话会议等,内容都无一例外地概括为提高认识、强化意识等5条精神,居然与企业办公室秘书临时瞎掰的完全一致。其实,翻开近几年的大多数机关公文,除了上述几点精神以外,跃入眼帘的就只剩下“突出一个‘早’字,强调一个‘好’字,贯彻一个‘实’字”等同样空洞的套话了。

    “东风吹,战鼓擂,当今世界谁怕谁”是老一辈官员们年轻时最爱讲的套话,而今的官员们则动辄搬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发动群众做好宣传、持之以恒环环相扣、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等套话,让听者不禁睡思昏沉。

    有老百姓总结说,“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重要讲话、严肃处理、有效措施、不尽如人意、基本上、力度、负增长、工作需要”已经成为当今官场上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词语,其中,“重要讲话”专指上级官员在正式场合所讲的任何话,因为他们在非正式场合的讲话全都称为“重要指示”。

    有好事者炮制了一篇《官场万用发言稿》,堪称中国式 “重要讲话”的模本:“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的××会议,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刚才××同志的重要讲话,我认为讲得非常好、非常深刻,希望在座的同志认真领会、深刻理解,回去后要认真传达××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并认真落实、真抓实干,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对于××工作,我提几点补充意见:一、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充分领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对于××工作要加强落实,要把工作落到实处;三、要加强协调工作;四、要在实践中探索××工作与××有机结合的新路子……以上几点,供各位同志参考。总之大家要振奋精神、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这种 “新党八股”的说话风格,甚至还被一些官员带到了国外。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披露,有的出国招商代表团在向法国人介绍自己的省份时,一开始便是“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来到美丽的巴黎,巴黎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抑或一上台就是“尊敬的××尊敬的××”,好不容易讲到正题,又是一大堆让人云里雾里的话语,如此国际交流怎能收到实效呢?

    在中国,对这些大小官员说教式的语言最著名的讽刺来自毛泽东,早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一次干部会议上就将这些言语干瘪、只会罗列甲乙丙丁的文章和讲话讥笑为“党八股”。他同时还总结出“党八股”的“八条罪状”。这篇讲话被命名为《反对党八股》,随后收入《毛泽东选集》。

    可六十多年之后,一些学习着 《反对党八股》长大的官员们的讲话风格,似乎并没有比他们的前辈得到更大的改观,“官话”就像官场上的一种遗传疾病,挥之不去。

    鞍山市铁东区一名11岁的中学生在竞聘演讲稿中写道:“我坚信,凭着我新锐不俗的信念和才干,这次竞聘给我带来的一定是成功……虽然我缺少担任班级干部的经验,这是劣势,但正因为我没在‘官场’上混过,所以少的是畏首畏尾的思虑,多的是认真负责的干劲。”孩子的母亲惊呆了,她不敢相信这篇官气十足的演讲稿竟能出自年幼的孩子之手。再三追问下,孩子承认这是套用网络上官员们的讲话稿件写成的。

    “不负责任,到处害人”——这是毛泽东在60多年前痛斥打官腔者的言论,但现在,官腔仍“余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