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amco:语文要唤醒沉睡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04:25:40
作者:沐浴阳光…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56    更新时间:2008-8-13

 语文要唤醒沉睡的人 

 作者:张建房

    有人说语文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也有人说语文是人学。但语文教学的现实境遇却是,语文与人严重疏离。
  语文几乎成为最不受欢迎的学科。在语文课堂上,最常看到的景象是学生打瞌睡。为什么打瞌睡?因为真正的人没有觉醒。教师看上去讲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应该是觉醒状态吧,但其实他也在沉睡。因为我们看到的是方法在舞蹈,技术在舞蹈,各种时髦的理论在舞蹈,甚至是教参、教案选在舞蹈,而教师自己的心灵、个性却不在场。
  造成这种状况,责任首先在教师,因为正是教师的人格缺失,才造成了学生的灵魂逃逸。因为只有人才能唤醒人,冰冷的方法、技术等只能让人退避三舍。
  教材中选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那里面原本是有人的——因为它们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记录。阅读教学本应展开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却总走极端:要么偏重语言形式,追求语言的客观规律;要么偏重内容,搞空洞的人文,(我并不反对真正的人文)甚至搞政治挂帅。这两种极端从根本上讲都脱离了人。语言和语文诚然都有自己的规律,但决不是纯客观的规律。人不是按语法去表达,也不是按文章作法去写作,而是从自己的境遇出发,按照自己的心灵去表达。这种情况在经典作品中表现尤其突出:《离骚》和《史记》的语词不同,李白和杜甫的句法不同(文学史上有李白句法和杜甫句法之说),《三国》和《水浒》的旨趣迥异,这些不同的语词、句法和旨趣形成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对规律的顽强追求,使作家的言语个性、风格、、特别是灵性被排斥在语文的视野之外。至于泛人文性的无限拓展、随意生发,由于忽视了文本,忽视了学生对文字的感悟,最终也忽视了学生的言语经验和言语积累。这两种极端都是目中无人的,它们既看不到文本中的人,也看不到课堂上的人。它们不懂得文本承载着作家的言语生命,是作家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表征,也不懂得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构他们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激活文本中作家的言语生命。譬如读李白的《将进酒》,怎么可以只睹文字,不见作家的性情呢?读这首诗,会看见谪仙李白怀一腔悲愤,翩然而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读这样的诗篇,真如酒入豪肠,令人胸胆开张。读这样的诗篇,如果熏不出一点性情,一点豪气,而单纯学习太白的文字,如何能够学得!因为太白的文字和他的性情、豪气是长在一起的。
  教师在激活文本中作家的言语生命的同时,还要激活自己的个性。李白只有一个,教师却有无数。历史的李白已成古人,但他睡在他的文字里。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热力——包括经验、学养和激情,去唤醒沉睡的大师。而大师一旦被唤醒,他就不再是历史的大师,而是已经“着我之色”的大师。只有“着我之色”的大师,才是活生生的大师,富有神采的大师,他也才可能从文字中走出来,走进教师的话语,走进学生的心田。这样的课堂,必定是生龙活虎一般。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不会瞌睡的。
  其实从逻辑上讲,教师应该首先激活自己的个性,才有可能激活文本中的大师,因为大师是不会自己无缘无故的从文字里跳出来的。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只有知识,没有学养,只有技巧,没有激情,那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激活大师。我们很多沉闷的课堂大概都与此有关。
  关于作文,借用一个时髦的字眼,也是最让学生郁闷的。一到写作课,学生除了瞌睡,就是咬笔杆,挠头皮,真是痛苦万状。无论老师怎么启发,学生就是启而不发,老师学生都苦恼。好不容易像挤牙膏似的挤出一篇文章来,常常不是言之无物,就是瞎编滥造,至少也是无真情实感。
  每当追究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的时候,很多老师还委屈的不行:我们没少讲写作方法呀,没少给学生介绍范文呀。什么记叙的方法,议论的方法,描写的方法,以及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谋篇布局;光范文每个学生都有好几本,老师还又介绍过不知多少篇。为什么学生作文就是不见提高呢?其实对方法的迷信正是作文教学的误区,正像对机械的阅读方法的迷信是阅读教学的误区一样。因为正是对方法的执着,使得写作的主体人被遗忘了。既然人被遗忘了,方法自己是不会写作的。
  写作不是方法的演绎。写作乃是人的生命的自我表达。婴幼儿只需几年时间,就能基本掌握母语口语,就能用口语表达自我和进行交际。但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可能写不好一篇简短的自我介绍。真不知十几年的作文教学都做了些什么!
  所以写作教学也必须唤醒人。唤醒人的经历和经验,唤醒人的理智和情感,总之唤醒心灵。写作就是让人学会用文字言说自我。学习范文,也应该着眼于学习别人如何表达自我,而不应单纯学习别人的方法,更不可让学生背那些没有多少价值的所谓范文(主要指作文选之类)。宝贵的时间只宜用于背诵经典(并领悟经典)。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人,必须着眼于人的言语和精神的和谐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唤醒沉睡中的人,唤醒作者,唤醒教师,唤醒学生。要让学生在觉醒中学习,在学习中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