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bf多蒙:谷歌事件背后的主权迷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6 20:34:26

谷歌事件背后的主权迷思

谷歌事件背后的主权迷思

(2010-02-03)

● 周慧来
  中国人曾长期生活在天朝上国的认知中,所以鸦片战争开启的近代历史遭遇,被视为奇耻大辱。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土赔款、租界和领事裁判权等有损国家主权的事件屡屡发生。中国人对主权独立和完整的敏感就此形成。

  自然而然地,与外部世界的矛盾成为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主题,中国革命的一个主要诉求就是实现国家独立,主权完整。即使在革命成功之后,中国已经是一个世界大国的今天,主权问题仍然及其容易勾起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和记忆,从政府到学者再到普通民众,大抵如此。因此,当谷歌以中国政府网络审查和管制为由,要求中国修改有关法律,否则退出中国的事件出现后,一些学者和网民非常愤怒,主要的缘由就是认为此举侵犯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主权观念起源欧洲

  然而且慢,关于主权的迷思在今天中国应该予以破解。

  主权理论自思想家博丹提出以后,就迅速成为当时欧洲世俗王权对抗罗马教皇的有力工具,因为后者一直企图拥有对欧洲的普世性权力。三十年战争及其《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结果,让欧洲世俗国家的主权得到承认,主权成为欧洲各国家交往的准则,现代意义上的国际体系由此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只确定了欧洲内部国家间的关系处理准则,对国家主权的承认与尊重起先也就只局限于欧洲地区。从17世纪开始,欧洲列强内部以相互承认和尊重主权为前提,一致对欧洲以外的地区进行大规模殖民和割占势力范围,以严重蔑视和侵犯他国主权为本国谋取利益。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以外的地区举起民族自决大旗,开始了去殖民化运动,纷纷建立起独立主权国家。到20世纪60年代,主权国家体系在全世界才得以真正确立。

  吊诡的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拥有无比珍贵的主权的同时,伴随着新一轮的全球化,传统意义上的主权开始了被蚕食以及自身销蚀的过程。开创并率先践行国家主权的欧洲地区再一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欧洲开始了主权让渡的过程。迄至今日,欧盟成为世界地区主义的典范。继欧元产生并使用后,《里斯本条约》的通过使得欧盟有了首位“总统”和“外交部长”,制定统一的欧盟对外安全与外交政策有了新的进展。

  以欧洲地区主义为肇端,世界开始了地区联合的进程。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东亚共同体也正待破茧而出。非洲、拉美地区也不甘落后,地区合作步伐都有重大进展。除此之外,各种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区(FTA)建设如火如荼。这个过程就是主权让渡和妥协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对传统主权的修正。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以维护主权的名义推行和延续专制与暴政,这种行径也需要对主权进行进一步的理性思考。不可否认,在民主与自由的认知与实践过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与现行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落差。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设过程中,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主权为名,行压迫本国人民,压制自由之实。在以各色世界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世界公民社会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主体的过程中,专制与暴政越来越成为异类,也越来越令人难以容忍。从实践上看,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借口,人道主义干预经常沦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但从价值上看,人权高于主权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应该取得的一个共识。

总之,主权不是目的,它本质上就是一种工具。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也好,主动让渡也好,其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民众的自由与平等,使人权得以保障,使国民的幸福指数得以提升。因此,如果通过谷歌事件,中国政府在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能继续保持开放互联网的势头,促进互联网自由,让他人得不到攻击的口实,这岂不是更好?

作者是中国上海复旦大学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