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英雄2出招表:改革开放30年天津外贸体制的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6 15:06:30

天津开发区企业党委  苗青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外贸企业组织体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中国传统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五大对外贸易口岸之一的天津,它的外贸体制演变过程,正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和体制变迁的一个缩影。此文希望通过简要回顾天津外贸体制的变迁,使大家能够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史有一个初步认识。

   一、改革开放之初的天津外贸体制

   1861年,天津港口正式开埠,天津也被辟为通商口岸,自此,天津逐步成为中国北方的对外贸易中心,外国商人纷纷而至,相继设立经营国际贸易的洋行,到二十世纪初,又出现了由中国人经营的国际贸易商行。至1949年,天津口岸年出口额达到4196万美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中国实行了统一计划管理国际贸易经济的高度集中型国际贸易体制。中央政府设立了贸易部(后专设对外贸易部),对全国的国际贸易进行统一管理。首先是着手组建新中国的外贸公司,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官僚资本所有的外贸企业没收并进行改造、重组,把它们变成国营的对外贸易企业,按商品经营分工组建了14家专业进出口公司。同时,在1956年的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对私营进出口企业(贸易商行)进行了改造,私营外贸企业与国营外贸公司进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或合并。至此,中国就确立了在政府职能部门统一领导下,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型的国际贸易经济组织。在这样的体制中,外贸专业公司是国内生产部门与国际市场进行联系的中介,它们与国内生产部门的业务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不存在协作和关联关系。

   新中国建立后,天津口岸也重新焕发了青春。1949年初,中央在天津设立“华北对外贸易管理局”,之后又与中央外贸管理体制相配合,改设天津市外贸局,负责天津口岸外贸计划管理工作。中央直属的各大专业外贸公司,均在天津口岸设立分公司,成为天津外贸的主体力量。在新中国建立前,天津还有一大批私营的外贸企业,这些企业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全部并入国营外贸公司,从而进一步壮大了天津外贸企业的实力。

   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方向是:改革方面逐步把进出口贸易经营权分散下放到各地方和部门,逐步缩小国家统一计划的范围,扩大市场调节的空间。具体来说,一是改革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增设对外贸易口岸,探索促进工贸、技贸、农贸结合的途径;二是取消出口收购和进口调拨计划,把进出口计划缩小到少数有关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重要产品实行许可证和配额管理;三是逐步分散下放进出口贸易经营权,成立了地方和部门的外贸公司,并建立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壮大外贸经营队伍;四是国有外贸企业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断扩大市场空间,促使外贸企业与生产单位间通过市场买卖关系进行联系。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原有中央直属外贸公司在天津的分公司,大部分转由天津地方管理,天津市还成立了以经营进口业务为主的天津外贸总公司。随着国家外贸管理权的部分下放以及地方国有外贸公司的建立,天津市外贸局承担了更多的进出口计划管理任务,即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外贸易企业的经营职能,在这一时期,国有外贸公司还不能算作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二、天津外贸体制变革进程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以及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推向深入,天津外贸体制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从而为天津对外贸易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进出口指令计划范围不断缩小,外贸局体制走向消亡。

   进入90年代,除极少数政府规定统一经营的商品以外,国营专业外贸公司已经可以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情况,自主地开展进出口贸易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由竞争,公司内部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以适应形式的变化。他们积极地参与国内生产和储运领域的投资和合作,密切了与国内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还积极实施灵活多样的外贸代理制,为国内企业代办进出口业务。尤其是外贸代理制的推行,即让没有贸易经营权的国内生产企业或贸易公司可以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贸易活动、并自己承担风险,然后再安排国营外贸公司代为执行合同,从而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与外贸专业公司向市场单位转变的形式相适应,外贸局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改革。1994年,天津市将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与外贸局合并,明确外经贸委为全市外贸工作的主管机关,摆脱了原外贸局只管国有外贸专业公司的局面,强化了对全市外贸行业的统一管理与服务。新的外经贸委也不再过多的干涉外贸专业公司的经营行为,外贸专业公司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2、以服务为宗旨的外贸管理体制确立,以及不断完善。

   在成立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同时,天津市政府相应成立了“天津市人民政府对外贸易办公室”,其常设机构设在外经贸委,由16家主管外贸出口的政府部门组成,为全市对外贸易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的综合办事机构,协调全市各个外贸管理部门,服务全市各类外贸企业,在2001年,还成立了天津市对外贸易促进服务中心。另外,为了加强对与日俱增的外资企业的管理与服务,1987年,天津市政府成立外国投资服务中心(台胞投资服务中心),即外资办公室,由全市涉及利用外资工作的15家管理部门组成,为外商来津投资提供从前期考察、一直到开业经营,一条龙、全方位的服务,它同时也承担了服务外资企业开展对外贸易业务的相关职能。

   天津市政府外资办公室、外贸办公室,是天津对外开放的产物,也是全国首创。“两办”中各部门紧密合作,在天津对外贸易工作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为转变外贸管理体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极大的促进了天津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也为建立天津外贸新体制、实现与国际经济的全面接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对外贸易经营权不断放开,经营队伍迅速壮大。

   自8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产品中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化工、电子和高技术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为了适应出口商品结构的这种变化,政府授予了一大批大中型生产企业进出口权,并批准中国境内各类外资企业拥有出口本企业产品和进口自需原材料、机械设备的经营权。获得进出口贸易权的这些企业,很快就把原来与专业国营外贸公司对口的部门,改组成国际上跨国经营常见的“国际部”组织形式。

   进入90年代,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推进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入外贸大军,大批的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物资企业获得了外贸经营权,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也获得外贸经营权,形成了外贸专业公司、生产企业、流通企业、高科技企业和科研单位四类出口主体。至1999年底,天津已有外贸经营业务实绩的企业近3200家,其中内资企业近700家,外商投资企业近2500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通过与国际经济贸易体制接轨,又推行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数量更是快速增长,进一步壮大了对外贸易经营队伍。

   4、在困境中摸索,不断深化国有外经贸企业体制改革。

   在天津外贸经营主体中,国有外贸专业公司曾是绝对的主力军,为国家出口创汇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它们也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和经营性亏损,至90年代中期,亏损挂账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90年代后期,天津各方面采取果断措施救活亏损挂帐包袱过重的外贸专业公司,及时抓住国家鼓励国有企业兼并解困的政策机遇,对部分经营困难的国有外经贸企业实施兼并解困,减免部分银行坏账和利息,使很多困难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重新焕发出口创汇主力军的新活力。

   为做大做强国有外经贸企业,以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天津积极推进国有外经贸企业战略性改组,加快企业集团化,陆续成立了一批企业集团,打造天津外经贸领域的“航空母舰”。在企业内部,努力推动企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并结合外经贸行业的特点,建立新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动对企业的股份制改造。1992年,天津国际商场和海运公司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并成功上市;1996年,天津食品进出口公司成为全国外经贸行业首家内部职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1997年,天津丝绸进出口公司整体改制成功,个人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0%。

   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体制变革进一步提速。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部门积极按照国际经济通行规则,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对外贸体制。逐步实现外经贸管理方式由行政管理为主向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管理为主的转变。减少微观管理,强化宏观指导和服务;贯彻“弱化审批、强化管理”的指导思想,增强工作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政策的规范、透明、统一和稳定;管理部门努力实现“政策引导、综合协调、信息咨询、区域推动、行业自律”的工作方针。

   各类企业都加快了国际化步伐,通过在国际市场中经受锻炼,自主培养外贸人才,积累国际贸易经验,并实施“走出去”战略,将贸易触角向外延伸,很多企业成为中国的跨国公司。国营外贸公司则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并适当缩小单位建制,形成专业化、精干的职业人员队伍,从而建设成为人员精干、运转高效、机制灵活的专业化国际贸易公司。国营外贸公司利用自身专业人才多、国际市场信息多、业务渠道多、熟悉国际市场的优势以及低廉的经营成本优势,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确立自己的地位。

   三、外贸体制变革带来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不断变革,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就是进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就全国来说,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16.5亿美元,世界排名从第32位上升到第3位。具体到天津,伴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对外贸易规模增长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即是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依然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经营主体仍是国有外贸专业公司。虽然逐步给予国有外贸企业一定的经营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外贸进出口的逐年增长,但是,从总体来说,外贸规模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1978年,天津进出口总额9.88亿美元,其中,出口8.65亿美元、进口1.23亿美元;到199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3.12亿美元,其中出口24.00亿美元,进口9.12亿美元。在这17年里,虽然出口上了10亿美元、20亿美元两个台阶,但总体规模增长较慢,有15年的时间是在10多亿美元水平徘徊。

   第二阶段,外贸经营队伍扩大、外资企业大发展的阶段,即从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

   在这一时期,天津对外贸易呈现迅速增长之势,规模不断扩大,出口总额几乎每年上一个10亿美元的台阶。1995年,天津进出口总额65.45亿美元,其中出口29.98亿美元,进口35.47亿美元;到2000年,进出口总额163.24亿美元,其中出口77.96亿美元,进口85.28亿美元。这一时期对外贸易规模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经营队伍的不断壮大,即一大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迅速进入外贸领域。而国有外贸专业公司由于自身包袱过重、优势逐渐消失等因素,经营规模有所萎缩,到2000年,只完成10.5亿美元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比重下降到16.5%。

   在这一时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的外资企业已进入经营成熟期,从而带动我国加工贸易业务的大发展。加工贸易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一种方式,成为我国进出口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并在制造业技术升级、增加就业等多个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第三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的阶段,即从2001年至今。

   在这个时期,天津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增长速度更为惊人。2001至200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6%,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年均增长23.7%、21.5%;到200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812.44亿美元,其中,出口429.34亿美元,进口383.10亿美元。这样的规模,在80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体现了中国的经济正在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特别是“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建立后,天津注册的外贸经营主体达到14000多家,且在外贸经营范围上不受限制,从而进一步壮大了外贸经营队伍、也提高了外贸经营主体的活力。

   在这一时期,出口过分依赖外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局面也有所改变。2008年,天津内资企业进出口额230亿美元,同比增长33.4%,全市重点培育的品牌企业实现出口36亿美元,同比增长78%,对全市外贸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提升。

   四、天津外贸体制存在问题探讨

   天津特色的对外贸易新体制初步形成,为外贸实现可持续性的稳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天津在外贸体制方面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行政管理仍缺乏市场经济意识。我们政府的外贸管理体制市场经济意识还比较淡薄,管理也手段较落后,管理的效率仍需提高。普遍存在重审批、轻服务;重微观管理、轻宏观的规划、协调与推动;重行政、轻法律的现象。

   二是信息资源较为贫乏。面对当今世界信息资源的高速扩张,以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我们的外贸管理部门还比较缺乏信息服务意识,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开展缓慢。很多外贸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少,信息面窄,缺乏依靠信息赢利的能力。

   三是行业自律性不强。随着外贸经营队伍的迅速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竞争无序状态,产生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而我们民间机构体制不健全,没有能很好的起到协调作用。行业自律性差,不能真正把企业组织起来,形成有序竞争。

   四是各类企业的社会分工不够合理。传统的外贸专业公司有一定的业务渠道,但缺乏实业做依托,很难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与生产企业的合作还存在许多隔阂,很难形成优势互补。

   五是很多生产型企业缺乏国际营销经验和网络。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缺乏国际贸易经验,没有国际市场销售渠道,急需国际市场销售人员。在国外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没有自己的品牌和售后服务网络,经营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效益很难提高。

   上述这些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在未来外贸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创新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